當《蔣公的面子》成為“神劇”
一部由大三學生創作的校園話劇在京滬引發觀看熱潮
并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文化現象——當《蔣公的面子》成為“神劇”
話劇《蔣公的面子》劇照
近日,由南京大學制作出品的話劇《蔣公的面子》來京演出,在話劇界引起一場文化風暴。作為一出校園戲劇,能引發這么強烈的關注,令人始料未及。而老辣的劇本源自一個在南大流傳了幾十年的故事,更由一名大三的學生寫出來,亦為該劇裹上一層傳奇色彩,本報一直關注該劇的動態,并曾專訪該劇導演呂效平。日前,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中心、北大劇社聯合主辦的“《蔣公的面子》學術研討會暨主創與北大師生對話會”在京舉行,由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主持,導演呂效平、施旭升、彭鋒、顧春芳等專家學者和學生代表奚牧陽等30余位北大學生參加了討論。
接續校園戲劇傳統
施旭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蔣公的面子》中有兩大要素:知識分子與喜劇傳統。知識分子是這部戲的主人公,喜劇是這部戲的類型,二者在這部戲里是不可拆分的。有人說,一部戲如果演了30場,就會形成一個區域性的文化事件,如果演到50場,就會成為全國性的文化事件。今天,《蔣公的面子》的觀看熱潮和觀眾、網民的熱議已經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文化現象。我們知道,除了北京、上海有話劇市場,話劇在全國絕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白的,在當下話劇并不景氣的情況下,為什么這么多人趨之若鶩地去看《蔣公的面子》?這部戲已經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戲劇,就像有人戲稱的,是神劇。
如果給這部戲在戲劇史上找一個恰當的定位,需要兩個坐標。橫坐標是校園戲劇,縱坐標是中國喜劇的精神傳統。我把當下的戲劇分為四種:主流戲劇、商業戲劇、藝術家玩票戲劇和校園戲劇。主流戲劇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商業戲劇則以市場為導向,藝術家玩票在近兩年也出現不少,而校園戲劇則是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土壤。當年梅蘭芳先生在全國風光巡演的時候,田漢卻帶著一幫窮學生四處“流浪”排戲,這就是中國校園戲劇的起始。校園戲劇的誕生背景是當時文明戲的口碑江河日下,一些劇作家因此提倡“愛美劇”,顧名思義,“愛美”是對Amateur的音譯,意為非職業戲劇,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戲劇。他們批判墮落的文明戲,介紹引進歐美話劇,后來還有苦干戲劇。這些都是中國校園戲劇的精神源頭,它不受市場規則約束,不被明星大腕左右,天然有一種不受約束的品格。
以《蔣公的面子》為代表的校園戲劇之所以在南大能開花結果,是多年來南京大學的土壤造成的。不難發現,《蔣公的面子》有學院派情結,它的主題格調是對人生的思考,呈現出我們對上世紀40年代抗戰時期以及“文革”年代的思考。但這畢竟是喜劇,不是正劇,喜劇的品格就是發笑,這來自民間傳統。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有“倡優”傳統,古代宮廷養一些倡優,供帝王貴族取笑逗樂。后來,知識分子介入之后,戲劇中救世情懷得到了強化,才有宋元明清的古典戲劇,有對人情、對時政的反思。南京大學戲劇學系延續了這種傳統,早年國內最出色的喜劇有兩種:一種是從西方引進的,帶有英國貴族氣息的喜劇;一種是陳白塵的《升官圖》式的諷刺喜劇,后者在知識分子介入戲劇后灌入了批判精神。《蔣公的面子》中的批判精神也是從這種傳統中來的,而且知識分子的介入更多,主要集中在對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反思,這是這部戲的命題所在。上述這兩個坐標確定了這部劇超越了當下大部分的喜劇,使之成為神劇。
《蔣公的面子》引發的笑,是一種劇場久違了的笑聲,是帶有對社會的獨特體會的笑,不是為了笑而笑。這種對回歸文明的笑體現了較高的喜劇品格和對知識分子人生品味。同時,這出戲也是導演的自我調侃,我們需要勇于調侃自己的喜劇。
作為觀眾由衷地笑
奚牧陽(北大劇社副社長)
看這個戲時,我有兩個身份:一是普通戲迷的身份;一是北大劇社副社長,戲劇活動組織者的身份。我很認同呂效平導演對這部戲的定位,在當代中國戲劇界這是一流的作品,但在世界劇壇上,它就是一個大三學生的作業。
微博上有人說《蔣公的面子》能打敗北京百分之八九十的劇,我覺得不止如此。在我看來,可能僅次于《驢得水》。《蔣公的面子》里人物的性格、情境的設置、情節的發展很順暢,沒有一處使人感覺是人為地寫出來的,像是投影儀投影出來的那么自然。《蔣公的面子》讓觀眾與有血有肉的角色同呼吸,找到了當初愛上戲劇的原始體驗,觀眾的笑聲是由衷的。這部戲包羅萬象、人文氣重,很適合在北大這樣的環境演。當然,也有人認為該劇可以當廣播劇聽,有文本大于二度創作之嫌,文字化的傾向重,整體感覺偏綿軟,場面變弱,結尾讓人不知所措,看到后半段有點累。
培養下一個曹禺
顧春芳(北京大學副教授)
有人把《蔣公的面子》和話劇《哥本哈根》放在一起比較,但《哥本哈根》敘事的不確定性和它主題是有關聯的。因此,我想《蔣公的面子》在敘事結構上能不能改善為一個更有哲理性的設置,“文革”場景在舞臺調度上比較局促,不像麻將桌的戲自然暢達。
校園戲劇是中國戲劇的精神土壤,盡管當下在綜合性大學排戲比專業的戲劇院校要困難得多,但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就是人文學科強大、歷史底蘊深厚,這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也最容易出溫方伊這樣的編劇人才,就像當年清華大學出曹禺。為什么一個大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會引發這么強烈的反響,這說明了我們對好的戲劇文本的饑渴狀態。《蔣公的面子》的杰出之處在于精神世界的純粹。培養下一個曹禺是綜合性大學的戲劇該做的事情,在劇作和精神引導上突破,做引導思想、開創風氣的戲。最后一點提示,校園戲劇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發力點,它是不能替代專業戲劇的,這也不是它要追求的。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