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的面子》演出劇照
要評選時下最火的話劇,《蔣公的面子》應該是其中的一部。這部為慶祝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而創作的校園話劇自2012年5月推出以來,好評如潮,票房一路飄紅。截止到4月14日,已經演出了50場,觀眾人次達到2萬多。不久前,該劇來到上海巡演,更是引發了上海戲劇創作界和教育界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與這部戲所取得的社會反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它非職業的創作團隊和較低的投資成本。劇本是一個學生的學年作業,創作劇本時,編劇溫方伊還是一個21歲的大三女學生,排演團隊是今年正式注冊成立的民營話劇團體——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整部劇的制作費用才不過5萬元。沒有明星助陣、沒有炫目的舞美,這部校園話劇是如何獲得觀眾認可,從校園走向市場的?
好戲源于好劇本
《蔣公的面子》的創作靈感和編劇的身份是媒體和劇評人最樂于談論的。據了解,該劇的創作靈感來自于南京大學流傳已久的一件民國時期的軼事。1943年,蔣介石初任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校長,邀請中文系3位知名教授共進年夜飯,這使得教授們非常為難,他們爭吵了一個下午:給不給蔣公這個面子呢?20多年后的“文革”中,他們必須交代是否接受了蔣介石的宴請,三人再次見面談論當年到底有沒有去赴宴,誠惶誠恐地回憶往事,真相難覓,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兩個小時的戲,充滿哲思與辯論,諷刺與荒誕雜糅,讓人難以相信這部劇作出自于一個21歲的女學生之手。
劇評人水晶在看完該劇之后稱贊不已,稱這是一部真正有養分、有氧氣的喜劇。“很久沒有看到這么有文化、有生活、有趣味的中國故事,全無搞笑,觀眾卻一直在笑,又笑中帶著憂傷。”水晶感嘆道,“該劇的編劇真是令人稱嘆,她將劇中博古通今的知識分子話劇、抗戰期間窮教師的拮據生活、‘文革’時被打倒的文人們膽戰心驚等不同的時空與人物、畫面,書寫得精準而清晰。劇中人物的對談往往看似信馬由韁,卻又總是被恰到好處地拽回戲的核心。哲學與菜譜起飛,古籍與麻將共舞,話題的交錯與情節的起伏,細細鋪墊的劇情,如剝洋蔥般越到后面越辛辣刺激,引人笑中帶淚,淚中帶思。這種笑,比悲劇更有力量。”
很多專業劇作人對《蔣公的面子》也推崇有加,一位知名劇作家表示,這樣的劇作自己很難寫得出來,不是沒有功底,而是缺乏勇氣和想象。
《蔣公的面子》受到了多方肯定,有人說,這個學生劇作的編劇水平超過了市場上很多專業戲劇。不過,該劇導演、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主任呂效平清楚地認識到,劇作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如果你知道中國當代戲劇的現狀,你就知道《蔣公的面子》在當代中國戲劇中的少有高度;但如果你知道世界戲劇的狀況,你就知道《蔣公的面子》到底還是三年級本科生的習作。”呂效平說。
爭議源于學生劇作
4月3日,《蔣公的面子》離開南京開始巡演,第一站選擇了上海,上海觀眾和戲劇界反響之強烈是主創人員沒有料到的。在上海連演4場,場場滿座甚至還要加座。這部來自南京大學的校園話劇像一顆炸彈一樣,讓原本平靜的上海戲劇界沸騰了起來。
在上海戲劇學院為《蔣公的面子》舉辦的研討會上,有專家表示,這部尚帶有校園戲劇生澀氣息的劇作,雖然很多環節不那么“專業”,但這個戲卻使所有做戲的人看到,自己與真正戲劇的某種距離。校園話劇《蔣公的面子》揭開的不僅是上海話劇的面子,還有中國教育和文藝創作的雙重面子。另外,在培養專業戲劇人才的上海戲劇學院,該劇也引發了一番討論,為什么專業院校出不了好戲,出不了杰出的戲劇人才?
面對激烈的爭議,呂效平表示,爭議雖多,但多數不是圍繞話劇本身,而是圍繞《蔣公的面子》所引發的戲劇創作和教育問題。在呂效平看來,南京大學能創作出《蔣公的面子》這樣的話劇并非偶然,90年前,南京大學就開設了戲劇教育課程,這期間從未間斷,全國第一個戲劇博士點就是在此設立的。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反對過早過細地劃分專業是南京大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區別于更重視藝術技巧教育的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南京大學的戲劇教育更側重于戲劇理論和文學,并沒有表導演、舞美等專業的本科教育。”呂效平總結說。
堅持售票演出不怕沒觀眾就怕對不起觀眾
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是江蘇南京首個民營戲劇團體,自2003年開始嘗試在校園售票演出,從最初的幾塊錢一張票,到《蔣公的面子》的一票難求,校園話劇受到市場的認可。據了解,《蔣公的面子》下一步還將到北京、廣州、武漢、西安等地巡演,預計演出場次能達100場,如果延續當前的火爆勢頭,票房應該能達到1000萬元。
“在校園演出還要售票,當時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學生來演,憑什么賣錢?其實售票演出是職業化教育的一部分,不管票價高低,買票看戲和不買票看戲,現場氛圍是不一樣的。”呂效平說,只要戲足夠好,觀眾還是愿意花錢看的,“《蔣公的面子》在上海演出時,一張280元的票,黃牛能賣到400元。所以,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我們不怕沒有觀眾,怕的是我們才華不足,創作不出更好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