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曖昧邊緣的藝術時尚
當“藝術衍生品設計師”這個職業開始出現的時候,就說明藝術衍生品已經在國內開始形成氣候。當然,這塊領域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通過藝術衍生品帶動一個美術館的利潤早已不是新聞,但國內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藝術衍生品的身份目前在中國還比較尷尬:首先,它本身就是藝術品的多重幻影,是水中月、鏡中花。其次,大多數人并不明白藝術衍生品和旅游紀念品的區別,簡單地將藝術品復制到T恤或筆記本上,卻沒有真正理解這個概念。隨著對國外這一領域的了解和認識的加深,藝術衍生品逐漸在中國接了地氣并開花結果。藝術家向京、瞿廣慈夫婦開設的“稀奇”就是一家藝術衍生品的專賣店,并打造出一個藝術品牌。這些原型來自雕塑家夫婦藝術作品的衍生品已經以一個時尚單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前,原本以雕塑產品為主逐漸擴大到設計產品線,包括包、絲巾、首飾等生活用品。至此,“藝術”與“時尚”的界限逐漸模糊并曖昧起來。當一件藝術衍生品具有了藝術品的魂魄后,便有了生氣、念想,收藏者的生活因此變得生動有趣,而這也是許多藝術愛好者在對遙不可及的天價藝術品興嘆之余的退而求其次之選。所以藝術衍生品必將火爆也必將繼續火爆下去,藝術品從此不再是空谷幽蘭,而飛入尋常百姓家。藝術與時尚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我們穿戴的絲巾、服裝、鞋子上都能看到藝術作品的影子;我們喝水用的杯子、記事的本子、吃飯的盤子同樣能看到藝術作品的影子,收藏一張喜歡的作品的明信片更是人人都能實現的簡單心愿。
另一方面,藝術與時尚的關系以另外一種更為高調的形式實現了跨界與握手言歡。曾幾何時,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在各種名目的酒會中見到藝術家、策展人與導演、演員同臺亮相;各種時尚派對不再是演員與模特的專利,藝術家也會將自己包裝成明星的樣子,享受鎂光燈的閃耀;近些年的各大雙年展或藝術展會也都不約而同的有了走紅毯的儀式,甚至連某些藝術院校本科畢業典禮也要跟風走紅毯秀。在浮華背后,能安靜坐下來畫畫的藝術家倒顯得彌足珍貴了。藝術創作本是個人化的事情,但是今天不少藝術家已經將創作、包裝、出售、炒作看成“一條龍”式的產業操作模式,創作只是這個產業鏈中最初的一環,交際則成了藝術家成名與賣畫的必要手段。同時,能被做成藝術衍生品的作品自然也都是當代最出名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個中因素相輔相成甚至相互制約。當然,有的藝術家是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簽訂了藝術衍生品的合約,或是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出席時尚酒會,但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一位藝術家明確表示對這種現象的絕對不滿與否定。無論如何,在藝術與時尚握手的過程中,藝術家都是受益者。
此外,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演員、明星反過來向藝術圈靠攏。《董浩畫集》的首發,12位美術理論專家為其撰文評論。倪萍也在知天命的年齡開始進軍畫壇,而且成交量不俗。周杰倫《幻想Fantasy》系列版畫高價成交。書法領域更是被明星熱衷,趙本山書法一經亮相便迅速走紅,行情漲勢迅猛,其作品甚至被拍出近百萬;唐國強模仿毛體字;徐靜蕾屢屢在屏幕上大秀書法等都在竭盡所能展示其多方面才華,彰顯其文化品位。
其實,藝術和時尚并非水火不容,也并非不能跨界握手。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照也多似影視明星一樣被放在許多藝術期刊的封面,“藝術明星”則是當下藝術界的一道風景,他們像演藝明星一樣被追捧。人們的確期望在了解藝術作品之余也能了解藝術家的生活,但如果這樣樸素的愿望被商業加以炒作和利用,便違背了初衷。藝術成了時尚的幻影,時尚倒成了偽藝術,如此一來,雙方都陷入了尷尬的局面。在新年到來之時,希望藝術界的事兒能如銀碗里盛雪,去偽存真。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