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電視劇創作與北京城市精神
電視劇《大宅門》劇照
電視劇《五月槐花香》劇照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電視劇《北京青年》劇照
近30年來,在北京創作與生產的眾多優秀電視劇承載了北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北京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這30年,電視劇創作中,涌現了一批以反映北京人、北京事、北京情為創作重心的作品,將“京派”的精神內涵與地域文化特質傳承開來。
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極具特殊性的地理性標志區域,它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可以說,北京城其實是一個被規劃并建造的城市,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結構特點。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北京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社會景觀都為北京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給養,比如,早期的電視劇作品,根據劉心武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鐘鼓樓》和借用“前門”命名的電視劇《前門樓子九丈九》等作品。
地域文化對人的性格秉性有著極強的滲透作用,而地域文化對區域文化精神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京派電視劇一直在貴族文化、精英文化、世俗文化、大院文化影響下進行創作。
貴族精神在京派電視劇中的現代性表達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植根于六朝古都的京派文化養育了富于主流意識、追求獨立之自由精神的北京人。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說:“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也就是說,這種發軔于帝都的“貴族精神”是指高尚的人格理想和崇高的審美情趣。尼采在《善惡之彼岸》和《道德系譜學》中對“貴族精神”做過界定,他認為,“貴族精神”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自尊的精神,就是人對自由意志和個人尊嚴的一種充分的肯定。諸多京派電視劇都表現了人們對獨立民主精神的追求,對家國合一的民族精神的堅守,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骨精神的向往。比如,以北平解放為題材的作品《戰北平》《北平戰與和》《狼煙北平》等劇,表現了人們對民主、自由的獨立精神的追求;以民族文化傳承為題材的作品,比如《玉碎》《天下第一樓》《大宅門》《人生幾度秋涼》等劇,塑造了一批胸懷天下的民族英雄人物。
《易經·坤卦》中講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屈的精神其實也是京派主流文化的表現。比如,趙寶剛的“青春三部曲”《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里那個自強不息、孜孜奮斗的北京青年群體,他們無不是京派主流文化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
精英文化對京派電視劇的理想關照
精英文化相對于大眾文化,它的發展是依托知識分子對于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體驗,依靠哲學式的邏輯和歷史性的條理對世界的體悟和感知。北京文化賦予了京派電視劇極強的理性反思精神,像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渴望》《人到中年》《金婚》《怪醫文三塊》等,都是帶有強烈人文思考的京派電視劇精品。還有相當多的現實題材作品,像《雙城生活》《夫妻那些事》《媳婦的美好時代》《北京愛情故事》等劇,無不充滿對當代欲望都市的理性反思。比如,《夫妻那些事》表現了走向國際化的都市現代人在家庭倫理親情與現代生活方式中的精神尋找與堅守。林君、唐鵬這對夫婦原本“丁克”到底,結果,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走上了“造人”的悲喜旅途。這其中,還涉及到很多社會焦點話題,可以說,這是一次現代理念對話傳統觀念的契機,同時也是一次激烈的思想碰撞。再如,《家,N次方》,則剖析當代離異家庭的生存現狀,講述了新一代北京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對當前社會價值觀的深刻思考。
在這些電視劇中,突出地表現出人們對當下生活的一種理性反思,既表現了當代北京人的生活境遇,同時也表現了欲望都市中,人們的情感迷茫。而且,這些電視劇與許多其他地域的電視劇,諸如《蝸居》《雙面膠》等劇不同的是,它們傳承了京派文化的基本特質,它們的基調都是昂揚的,它們表現出人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對傳統民族精神的堅守。
世俗文化在京派電視劇中的詩意表達
世俗情懷是老北京平民的底色,世俗情懷在京派作品中表現出一種平民精神,周作人認為平民精神是“求生意志”的體現,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北京人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平民精神在老舍作品中隨處可見,這種平民精神有一種寬容性和親和力,它隨意自然、純樸實在。北京人對誰都一團和氣,但骨子里又有一種自尊和高傲。而像《百年德行》《故都子民》《北京爺》《大馬路小胡同》《帶后院的四合院》《四世同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皇城根兒》《風雨麗人》《空鏡子》等電視劇都表現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景觀。這些電視劇將視角放在那些最具有北京意味的平民人物身上,不僅表現他們生活的平民狀態,同時蘊含著對平民應對社會變化的一種思索。比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張大民一家擠在大雜院的兩間小屋里艱難生活,但是張大民身上體現出來的北京人那種“一口粥也要喝出滋味”的“有限滿足”的精神狀態和世俗趣味賦予了這座城市以一種別樣的韻味。
而世俗情懷在京派電視劇中的表達往往伴隨著經典的京派地域意象空間。
1.胡同、四合院
胡同之于北京就像是根莖之于樹木,胡同文化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性格。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一文中曾說道,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為背景的電視劇有《鐘鼓樓》《北平往事》《皇城根兒》《世紀七零屆》《永遠有多遠》《四世同堂》《雙城生活》《動什么別動感情》等等。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爺把這個方方正正的四合院看成是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堅固防線;《世紀七零屆》則講述了一群在胡同兒里生活過的“70屆”人,著力表現了他們的命運以及與命運抗爭的奮斗精神;而電視劇《雙城生活》則將郝靜妮居住的家也安排在了一座四合院的老宅子里,表現了老北京人牛一蓓、郝建國那種“倍要面子”又“一團和氣”的老北京平民情懷。
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很多四合院不得不面臨著搬遷,有喜有悲,百味雜陳。但是,這也應運而生了一種“新京派平民電視劇”,它是指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在傳統的京派地域景觀消亡的情況下,電視劇對北京平民精神的現代化保存與演繹。可以說,這是一種地域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所表現出的新京派文化景觀。比如,電視劇《李春天的春天》,劇中雖然沒涉及四合院、胡同生活,但是,卻塑造了一位大大咧咧的北京大齡剩女李春天,講述了北京小人物的生活命運。
2.茶館
茶館這個特殊的“場”幾乎在所有的反映老北京生活的電視劇中都有所表現,諸如《五月槐花香》《玉碎》《天下第一樓》以及家喻戶曉的《茶館》。談京派電視劇創作,“茶館”這個“場”不可不提。老北京人喜歡泡茶館的習慣由來已久,而很多的政治要聞、宮廷秘聞等無不從這里實現了一次“微”擴散。
3.天橋
早在元代,天橋一帶就已成為文人雅士、遷客騷人游玩賞觀的地方。電視劇《天橋夢》《啼笑姻緣》《北京人》《金粉世家》《龍須溝》等都或濃或淡地在劇中鋪陳了天橋這一老北京特殊的休閑娛樂場所。由“天橋”文化衍生出的老北京人喜歡的娛樂方式就是唱戲和聽戲,比如,電視劇《大宅門》白家大院里就經常看京戲、唱京戲。白景琦時不時來上一句京劇念白,白家小姐白玉婷更是京劇名角萬筱菊的資深票友,她一生都活在戲中。
4.琉璃廠
《都門雜詠》中有竹枝詞:“裘馬翩翩貴公子,往來都是讀書人。”琉璃廠是“京都雅游之所”。其中,最負盛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40集電視劇《百年榮寶齋》就是講述了榮寶齋品牌的發展歷史。京派電視劇中有很多劇都是涉及了古玩業,諸如《五月槐花香》《人生幾度秋涼》《琉璃廠傳奇》《霧里看花》等,這些劇記錄了古玩行業的興衰變遷,將創作的重心放在人物命運上,演繹了一段段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情感世俗故事。
京派電視劇的現代化傳承與問題
京派地域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它也跟隨時代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變化。老北京的地域文化與北京作為首都獨有的政治、文化、經濟地位息息相關,它是主流文化、世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院文化的交融體。然而,我們還需要在電視劇中發現新時代的北京精神,創作“新京派”電視劇。所謂的“新京派”指的是,在電視劇的創作中不再拘泥于對地域景觀的反映,而是將創作重心轉移到挖掘新北京城中那些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時代人物身上,以塑造這些具有時代特性與北京精神的人物,去展現一個生機盎然的新北京。
目前,北京生產的一些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作品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審美高度和藝術高度,能有機地將地域文化與電視劇美學特點融合在一起,其所表現和關心的話題也具有較強的時代性。比如:《雙城生活》《李春天的春天》《家,N次方》《北京青年》《奮斗》《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北京愛情故事》等,這些作品不再將創作視點放在地域風貌上,而是將創作重點放在表現北京人內在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守望。
比如,趙寶剛導演的《奮斗》,講述“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奮斗歷程,將年輕人的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進去,但是依然把北京人骨子里的不服輸的“貴族精神”滲透到他們奮斗的歷程中。電視劇《雙城生活》,講述上海小伙子徐嘉惠與北京姑娘郝京妮的婚戀故事。郝京妮為徐嘉惠辭去工作來到上海,徐母楊曼莉是老字號鐘表行的行家,生活講究,看不慣粗枝大葉的京妮,婆媳的巨大差異使得她們怎么也不能相處融洽。劇中戲劇化地展示了北京和上海作為兩大都市所浸染的不同文化特質,北京的豪爽大氣與上海的精致細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但是,“新京派”的電視劇作品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題材還比較單一,缺少京郊村落題材、兒童題材、工業題材的創作;創作手法還比較簡單,對北京精神的表現還很刻板,也很單調;講述故事的能力還需要提升,主題先行的詬病依然嚴重;還缺少那些真正俯身大地、從生活中有感而發的作品,太多的作品都是創作者想象中的北京,而不是北京的想象。
我們在處理北京精神與電視劇創作上,還需要注意處理好電視劇總體審美價值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關系;處理好地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共同性的本質特征的關系問題;處理好地域文化中精華文化與落后文化的關系。電視劇的創作需要我們以審美的眼光發現北京人獨特的時代精神,提升作品的文化品格,負載更多的文化含義。
一個國家需要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更是一種生活信念與堅守。走向現代化的北京需要那些真正關注北京人、北京事的藝術家,更需要具有北京情懷與時代精神的新京派電視劇作品,這是時代精神的呼喚,也是京派電視劇現代化傳承的必然選擇。
(編輯:竹子)
· | 再讀京派畫家吳鏡汀 |
· | 自辦“超市”把劇賣給觀眾 |
· | 電視劇《紅高粱》在高密開拍 |
· | 電視劇億元時代:別只認明星臉 |
· | 電視劇《推拿》出書被指侵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