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生產:美術館的發動機
◎美術館的展覽,包含著美術館完整的“知識生產”運作系統,策劃、角度切入、作品選擇、相關研究及論述、作品與空間關系、空間與觀眾的關系、視覺接受的特點及過程、交流與互動等等,每個環節都是一種知識,種種知識的集合成為一個系統工程,而系統的運作構成了“生產”的過程并形成了“生產”的成果。
國立北平藝專時期館藏精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
畫說龍江——黑龍江省美術館經典版畫作品陳列展2012年下半年在黑龍江省美術館展出
“知識”是一個具有崇高價值感和內涵的理念,建構著社會與人類的意義,也引導著人類的精神追求及行為向往;而“生產”作為一個概念,其內涵也正發生著擴充和變化,它不僅適用于物質領域,而且也被應用到精神領域乃至知識的范疇之中。與物質的生產相似,“知識生產”同樣是人類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社會活動,也同樣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資料。如果從“知識生產”的角度出發來觀照美術館,美術館就不但因其特殊的空間而成為知識生產的一種物質性場域,并且也因其綜合的職能而轉變成為知識生產的一種主體。
美術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也以綜合性的功能實踐體現美術館的社會學、文化學意義。而當代的美術館越來越重視與公眾社會的關系,也越來越趨于平面化和娛樂化。但是在這種平面化娛樂化的公眾社會中,在一個公眾社會尚未自覺形成知識的認知高度和普及性的情境下,尤其是在像中國或亞洲的文化現狀中,作為藝術博物館性質的美術館,尤其應該承擔起“知識生產”的歷史責任和專業職能。
“知識生產”是美術館的核心動力,是美術館的發動機。也就是說,美術館是由“知識生產”而構成其運作系統,以“知識生產”為出發點,從而展開具有目的性的知識制造、傳播、交流、保護、再生產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識生產機制。而更確切地說,美術館應該是一個“知識生產”的綜合體,在美術館里發生的一切與藝術及文化相關的行為,都可能并應該構成“知識”的意義及價值。美術館應該以“知識”的生產為出發點,也是美術館的意義之所在。
“知識生產”的機制、功能及特點在美術館具體表現為:展覽及相關的學術性建設是“知識生產”的重要工作;對歷史文化和資源的學術梳理、合理利用及當下闡釋,尤其是對美術館藏品及文獻的研究、整理、保護和相關理論建設;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藝術動態,以主動的態度積極參與其中;美術館應具有兼容、開放、多元的學術精神,應重視知識的交流、對話、互為互動,要從知識生產最基本的社會基礎做起,從而形成開放、多元的“知識生產”機制;知識的應用和研發,使知識深化、變通、催生,從而產生知識新的可能性;公共教育以及出版計劃是美術館知識生產及再生產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交流和互動是“知識生產”的另一種有效的方式,無論是專業的交流,還是跨行業跨學科的互動,都可能借助于美術館這樣的平臺輕松地進行,并獲得潛移默化的效果等等。
上世紀70至80年代,歐美美術館逐漸從西方美術史界分離出來,并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社會文化地位。中國在近十來年間,美術館的建設及發展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可以說是極為神速的,由美術館引發的展覽及學術活動也非常之多,真可謂目不暇接,眾聲喧嘩。但應承認,中國的美術館目前對于“知識生產”的意識和具體的工作還處于非常基礎的層面上,對學術策劃和學術高度、深度的認識相當表面,更缺乏一種“進行時”的思維和工作熱情及責任感,因此也使美術館缺失知識生產的機制和活力。
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嚴重缺乏美術館“知識生產”的意識,大家普遍認為,美術館只是一個簡單做些展覽的場所,而展覽是藝術家向社會亮相的一種手段。殊不知,就是一個“展覽”,其實卻包含著美術館完整的“知識生產”運作系統,策劃、角度切入、作品選擇、相關研究及論述、作品與空間關系、空間與觀眾的關系、視覺接受的特點及過程、交流與互動等等,每個環節都是一種知識,種種知識的集合成為一個系統工程,而系統的運作構成了“生產”的過程并形成了“生產”的成果。如果我們缺乏這樣的“知識生產”的意識,則無法主動地建構相關的美術館知識,更何談“知識生產”。美術館的知識生產是一個知識“建構”與“解構”的發展建設過程,這本身就體現著“知識”之于人類和社會應有的價值及意義。因此,美術館應當具有承擔這樣的知識生產的職責和能力,同時能有效地健全這種知識生產的系統機制。
(編輯:竹子)
· | 浙江省美術館:敦煌藝術展 |
· | 美術館之功用 |
· | 正觀美術館開館展“文脈30家” |
· | 今日美術館“試水”藝術品保險 |
· | 志愿者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反思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