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可聽性放在第一位 交響樂創作也可以“小而美”
《波萊羅》是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創作的最后一部舞曲作品,被譽為20世紀交響音樂的曠世杰作,實際上它只有短短8分鐘。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節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主題同樣地反復9次,由小鼓、中提琴、大提琴、長笛、單簧管等樂器輪番登場,音樂的結尾以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自始至終一個旋律卻讓每個聽過的人過耳不忘,且能哼唱出來,完全沒有單調乏味之感,它的偉大之處恰恰在此——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里,卻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展示出如此豐富的線條,綻放出如此絢爛的色彩,更關鍵的是它拍打著聽者的心靈。”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在日前由中國音協與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共同舉辦的中小型交響樂創作研討會上特別提到了舞曲《波萊羅》這個例子。
自降世以來,《波萊羅》不但出現在大大小小的音樂會上,也出現在街頭巷尾,甚至是人們的口哨聲中,跨越地域界限被廣為傳播并受世人喜愛。而近年來,國內音樂創作特別是中小型交響樂創作中,具有鮮明人民性和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卻幾乎絕跡,幾十年前那些群眾喜愛的諸如《紅旗頌》《梁祝》《北京喜訊到邊寨》等經典名曲廣為傳播的輝煌時代早已遠去,留下的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種空白狀態,其實是賦予當下我們這些音樂創作者以重任。”著名作曲家、中國音協副主席印青深表憂慮。作為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主任,他與孟衛東、張千一、唐建平、王寧等著名作曲家就此一起尋找創作方向、研討創作重點。他們近日發起的中小型交響樂創作,要求曲目長度以10分鐘到20分鐘為宜,特別好的小曲6分鐘也可以,作品題材體裁不限,原創以及改編(民間小調)皆宜,尤其不提倡實驗作品,強調以曲調優美、雅俗共賞為前提,要把可聽性放在第一位。
“當前這個時期,中小型交響樂作品的創作特別值得提倡,近些年大體量的晚會太多了,大家都追求‘大’,而忽略了‘小’。這次對中小型作品創作的倡導其實也標志著一種轉變,說明大家都看到了問題,這對于音樂創作來說是一個福音,我很感動,也很有熱情來創作。”原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唐建平特別提出,小作品只是體量與大作品不同,而不是藝術質量的區別,而且越小越需要特別靈性的表達,因此中小型作品要出彩更難。
“讓藝術回歸本體。”這是不少作曲家們的共識。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作曲家張千一也特別提到,“不少大型交響樂作品從聽覺習慣來說是距離觀眾越來越遠,現在觀眾的審美習慣是喜歡時長短并傾向于聆聽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近些年來的不少大型交響樂創作,因為受地方政府委約限制,都表現出強烈的主題性,只能在當地上演;抑或是學院派推出的一些實驗性很強的作品,卻很難被普通觀眾接受。針對以上這些情況,作曲家們特別提出:創作不要過多主題干涉,要給創作者充分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要“接地氣”。“好歌大家唱,好曲大家奏,真正地讓它生根開花,而不是演一場就‘見光死’”。中國音協副主席孟衛東幽默地表示。
據了解,中小型交響樂創作活動,預計將推出10至15部新創作品,明年春天將由哈爾濱交響樂團進行全國首演。此外,中國音協還將于明年與國家大劇院合作推出“交響樂之春”系列活動,號召廣大作曲家加入創作行列,希望真正推出一批“留得住、傳得遠”的優秀中小型交響樂作品。(記者 張悅)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