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22日開始,北交一年一度的音樂季正式拉開帷幕,譚利華又進入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間。“已經排定的演出就有70場,有些項目還在籌備中,全算下來樂團2013音樂季的演出肯定超過100場。”盡管將擔任多場演出的指揮,但譚利華還是準時來到了全國政協會議的會場,面色中雖略帶些疲憊,但依舊目光炯炯。
“今年的音樂季我們請來了很多世界級的音樂家,比如羅日杰斯特文斯基夫婦、莎拉·張、宓多里等等,我們希望舉辦一個具有國際水準、中國風格、北交特色的音樂季。”言談間,譚利華顯得信心十足。
除了“引進來”,北交今年也會繼續“走出去”,將應邀參加布拉格德沃夏克音樂節、林茨布魯克納音樂節等國外演出。“中國文化究竟應當怎樣‘走出去’、該往哪兒走、又該帶什么走?我認為還是要帶著最優秀的作品到國外的主流城市演出,依托主流的渠道,面對主流的觀眾,產生主流的演出效果。”譚利華說,“交響樂是西方人普遍接受的藝術形式,他們不會以獵奇的心理來欣賞交響樂,就這點而言,交響樂是中國展示國家形象的絕好‘名片’。”
在譚利華看來,優秀的作品大量產生是中國交響樂實現騰飛的必要條件。“交響樂是作曲家的藝術,我們必須以敬畏的態度去扶持和推動交響樂的創作。”譚利華表示,“什么是優秀的國產交響樂作品?以我的理解,就是那些將中國音樂元素完美地融入交響樂的形式之中,并通過當代作曲技巧展示出來的作品。”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近年來文藝界盛行的“浮躁風”也傳染了一部分交響樂作曲家。“有些作曲家手里的活兒太多,根本沒時間也沒心思潛心創作,在這樣的狀態下寫出來的作品,注定不會成為精品。”譚利華說,“作品不僅要對聽眾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所以我特別敬佩王西麟這樣的大師,因為他為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付出了全部的心血,這種精神值得所有作曲家學習。”今年,北交新音樂季中就將上演北交委約、王西麟根據中國民歌改編的交響組曲。
近年來,不少優秀的年輕交響樂作曲家相繼涌現,譚利華在肯定他們天分的同時,也不忘提個醒:“有些年輕作曲家十分追求國際化,比較強調使用非常前衛的作曲方法創作。你聽他們的作品,很難分辨出究竟是中國人寫的還是外國人寫的。在我看來,那些太過前衛的作曲方法,往往會傷害作品的本色。”譚利華說,“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還是應該具有中國特色,就好比你是個中國人,那么你的言談舉止間就會流露出濃濃的中國味兒,這是任何服裝飾品都掩飾不了的。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大師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民族印記,真正優秀的交響樂作品,還是應該植根于民族、植根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