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一個理想 倡贊一種導向
——關于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的一點思考
自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入選名單公示之后,書法圈的反響持續發酵。自媒體時代,圍繞這次蘭亭獎評審的社會反響空前熱烈,很大程度緣于此次評審改革所帶來的新看點,諸如金、銀、銅獎的設立與猜想,以及征稿方式的變化、評審機制的調整等等,這些問題自征稿啟事公布之日起便開始醞釀。
金獎空缺表現時代的擔當
金獎空缺應該是本次蘭亭獎最為熱議的話題。客觀地說,引發了眾多猜想、爭議,象征著當代書壇創作最高水準的冠冕以無主告終,為當代書法保留了一份可貴的尊嚴,宣告了一個令人期待的理想。
此次蘭亭獎是改革之后的首次嘗試,也是國家認可的中國書法界唯一可以評獎的展覽;加之冠以“蘭亭”的特殊符號意義以及相關門檻要求,都讓這次評審顯得特異獨出。因此,不論是中國書協,還是眾多大腕兒評委,都希望以一次完美的亮相開個好頭。從投稿作品來看,一千多位作者也都絞盡腦汁創作出三件精品,從顏色、大小、書體到視覺效果,都力爭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
從初評的300人到150人、80人的層層選拔,一直到終評的57人入圍,評委投票的態度和過程都非常謹慎,每一環節都是透明的。作者的最終得分是去掉最高和最低分數之后的平均分,是評審委員集體意志的顯現。從結果來看,在70分左右集中了相當數量的作者,而且分差極小。最終的獎項審定經過了幾個小時的充分討論,在幾個方案的權衡中敲定了金獎空缺的結果。這個結果可能會讓一部分成名的作者有些失望,也給蘭亭獎的首次改革留下了看點和思考。然而,正是這種寧缺毋濫的原則表達出時代擔當的態度——蘭亭獎不能夠隨意遷就。這也是此次蘭亭獎評審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某種程度上,金、銀、銅獎的分布遮蔽了幾十位入選作者的光彩,似乎得獎者的水準會將評審的水準與評審機制的嚴密程度映襯出來。經過近些年的積累,展覽評審機制已經較為完備了,充分照顧到個人趣尚與集體意志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剔除了人為干擾因素。此次又增設了專門核定獎項的審議委員會,以盡量保障評獎的含金量。這些設計都是為了科學、公正地遴選出最優秀的作品。
然而,大部分投稿作者沒有能夠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作品征服大多數評委,先是一批成名的作者止步于初評,審讀環節也沒有展現出相應的文化修養,錯字、漏字,格律問題依然突出。盡管一些經驗豐富的老作者在嘗試表現新的理解與想法,其火候還遠未到打動多數評委的水準。在這種情況下,金獎空缺其實是對作者的一種保護。因為,可以想見的是,不管金獎花落誰家,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質疑與品評,這無疑會把獲獎者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與其如此,給大家一個合理的期待便是最好的結果。
金獎空缺能夠成為熱議話題從一個角度證明了蘭亭獎的文化價值,這至少反映出大家對當代書法的關注熱情。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一份熱情,更多地思考如何更加科學地完善蘭亭獎評審機制,從而良性地推動當代書法的發展;進一步樹立起當代書法令人信服的標桿,體現其應有的價值。
蘭亭獎的意義是什么?
在核定獎項的討論過程中,有一種聲音認為蘭亭獎是否可以參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機制,以最終的成績排名劃定金、銀、銅獎。當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之處,它將三年一屆的蘭亭獎視同于競技比賽;順著這一思路,得獎更多的只是對此次參評作品及近些年社會影響的一個階段性肯定,不必附會太多其他的東西。然而,以國家對蘭亭獎的定位以及當代書法的展覽格局來看,未免有些簡單化了。這就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蘭亭獎的意義是什么?
評審前后,對此次蘭亭獎的各種議論仁智互見,觀察視角的差異導致了認識的區別;更進一步說,小到書法圈,大到整個社會文化圈,對蘭亭獎的意義存在理解上的模糊。
從社會環境來看,當代書法的發展趕上了一個強調文化自信的好時代,書法越來越多地被嵌入高端國際舞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被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借此東風,圍繞書法界應如何打造自我形象,樹立時代標桿,順應新時代要求這一大課題,我們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思考蘭亭獎的意義構建問題。
其一,蘭亭獎設立的初衷便是要將其打造成中國書法的最高獎。當前,國家層面進一步把蘭亭獎與其他展覽區分開來,同樣希望在整個社會層面凸顯蘭亭獎的價值與意義。自古以來,書法的生態環境與國家文化政策息息相關,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將會決定書法在未來一個階段的走向。因此,書法界至少應該建立一種共識,不能僅僅把蘭亭獎視為一個可以評獎的展覽這么簡單,更不能將蘭亭獎作為沽名釣譽的跳板,而應該以樹立時代標桿的態度保留一份敬畏感和使命感。這就給書法從業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必須建立時代擔當與家國情懷,這關乎書法的社會形象和文化價值。當然,這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二,明晰了蘭亭獎的定位,其含金量與評審機制就需要有相應的衡定標準。蘭亭獎的特殊意義決定了其含金量,也決定其審評視閾的綜合性與全面性。此次蘭亭獎將之前的一件作品定高下調整為三件作品與社會影響的綜合考量,是一種積極的變化,畢竟在蘭亭獎的意義層面,書寫能力雖然是一個核心板塊,但還需要有書法之外的綜合支撐。
其三,在國家的文化戰略體系中,蘭亭獎應該是能夠推出時代典范,展示新時代書法形象的重要平臺。整體設計思路應該具有時代性、學術性與適應性;應該是當代書法的一個精粹縮影,這是其他任何展賽都不能比擬的。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著眼于征稿要求、評審程序,甚至參賽的心理變化等細節來思考蘭亭獎的評審機制問題??梢钥隙ǖ氖?,在當代書法發展的進程中,蘭亭獎作為一項時代工程,需要全體書法從業者的關注和推動。
從理論上講,任何一種評審思路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偏向;同樣,任何一種評審機制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而我們對蘭亭獎的思考和推進并不僅僅是要彌補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書法界維護一個理想,向全社會倡贊一種導向,將蘭亭獎作為弘揚中國書法的領航標志。這才是最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