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長征》
中國音樂劇邁入新征程
沒有過多的宣傳、沒有大聲的吆喝,音樂劇《王二的長征》已悄然在全國巡演近60場,在沒有贈票的情況下擁有80%以上的上座率,并且將于4月30日進京演出。在武漢的琴臺大劇院,記者看到,現場幾乎座無虛席,演出結束,全體觀眾起立鼓掌,跟著劇中人物高唱《國際歌》。
一位觀眾激動地說,很久沒有看到這樣一部承載著理想、信念的劇,充滿了強大的正能量。
“這是一部有情懷、有擔當,而且具有實驗精神的原創音樂劇。”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慕羽這樣評價。
“劇作向那些懷揣著正直與善良、珍藏著歷史遺愿和渴望,高擎著革命和人性大旗的文化英雄致敬,是一部非同尋常的表現主義力作。”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滿新穎說。
《王二的長征》這部由音樂人三寶擔任藝術總監、廣東東莞市推出的第七部音樂劇,講述的故事并不復雜,長工王二在老家得罪了財主老爺,遇到了一名快要犧牲的紅軍戰士,戰士給了王二一口救命的干糧,拜托王二幫自己捎一封信。于是,王二踏上了征程。
“信”成為貫穿全劇的紅線。在長征的途中,王二認識了“文工團”“紅米飯”“漢陽造”“大鼻子”“自由頌”“老革命”“反動派”……原本大字不識的王二拜托他們教會他認字。音樂劇的最后,王二讀懂了信里的每一個字,也從這封信的字里行間,從所有人的故事里,找到了長征的意義。至此,這封“為孩子創造一個新世界”的信也賦予了信仰、信念的含義。
滿新穎說,該劇采用了以一個概念性的人物做主線,巧妙地將整個時代中向往公平、正義和自由的多階層人民聯系了起來,集合了他們對長征精神和中國革命歷史的認識。“追求長征精神的深層價值以及革命和信仰所構成的內部精神世界,才是這部作品的本質訴求。”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王二和配角都是抽象化的人物,全部正是通過王二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肩負起了革命的任務,一步步告別輪回、避免宿命,來隱喻這樣一個阿Q式人物的蛻變。劇作將主角和配角高度抽象后,得到了一種更為豐富的意蘊和普遍的象征意義。
與富有民族特色的故事相應,本劇在音樂和舞臺呈現上也可圈可點。全劇采取了誦推劇走、歌中有誦、誦中有演的方式。在舞美上,用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大臺階橫貫舞臺。現場21位演員,或擔當歌隊,或扮演群眾,或充當布景,貫穿了演出的始終。“整部劇由歌、演、誦三部分組成,劇情的敘述主要以‘誦’與‘演’來完成,而‘歌’則不僅可以介紹人物,還可以表意與抒情,它淡化了劇情,突出了人物;它摒棄了日常化、生活化的敘述,突出了詩意和象征。”三寶說。
盡管該劇在音樂配樂、戲劇節奏、人物動作等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但作為一部中國原創音樂劇,《王二的長征》呈現了將故事和音樂較為完美結合的優良品質,構筑了中國音樂劇的民族意蘊和特色。
“音樂劇在中國作為一種舶來品,從引進國外版權到如今的原創開發,我們欣喜地看到《王二的長征》在原創音樂劇上取得了突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教授蔣一民說,音樂劇在中國大有發展的空間,應當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對世界上有貢獻的中國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