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遺電視春晚演繹“源尋傳融”
原來非遺也可以如此青春
“這臺晚會太精彩了,不僅讓我深切感受到浙江美麗非遺的獨特魅力,而且一改以前認為非遺是傳統的、草根的、土里土氣的印象,原來非遺也可以這么青春時尚、美輪美奐。希望下次有機會看到更多的非遺精品節目。”來自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的觀眾李永堅感嘆地說。
近日,由浙江省文化廳、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主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承辦的“中國夢想·美麗浙江”2014浙江省非遺電視春晚,在浙江廣電集團的演播廳錄制完成。晚會分為源、尋、傳、融4個篇章,來自全省各地的300余名演員通過靈動的肢體語言、質樸的手工技藝,把浙江省的人文風情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纏綿的春雨淋動心旖旎,清澈的小溪灌得心歡喜。美麗非遺,飄溢花香乘我繽紛如夢樂曲……”嘉興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曉初演唱了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夢尋美麗非遺》,情景交融、聲情并茂,讓人陶醉。去年浙江省文化廳啟動了非遺主題曲征集活動,在3個月的時間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50多個作品參賽,創作者涵蓋各界人士,其中也不乏音樂界的名家。活動最終選出了80多首優秀歌曲,《夢尋美麗非遺》就是其中之一。“我就琢磨著怎樣表達我對非遺的感情與感悟,也希望通過我們非遺工作者的保護、傳承、傳唱,非遺事業能發揚光大,努力使我們的非遺更加燦爛、輝煌。”王曉初動情地說。“近年來,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這與非遺保護工作者們腳踏實地的埋頭苦干是分不開的。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已邁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王淼說。
晚會中,既富有傳統特色又具有時代氣息的節目接連而至。如余杭高頭竹馬是杭州市余杭區仁和鎮的民間藝術,因其馬頭高于其他地方的竹馬頭而得名。據考證,高頭竹馬在當地永泰村流傳已有200多年歷史,每年的豐收和年關時節,本地及附近廟會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在晚會上表演余杭高頭竹馬的演員童童介紹說,高頭竹馬的表演要求“人馬合一”。“為了讓竹馬表演更加符合當下人的審美觀,如今的竹馬音樂節奏更歡快、服裝更鮮艷,舞臺呈現也更有美感。”
當晚,溫州“米塑王”王錦榮也一展身手,蒸熟了的米粉團,經他的手捏一捏、揉一揉、刻一刻,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以假亂真的瓜果菜肴……王錦榮出身于溫州米塑世家,受其祖父和父親的熏陶,7歲開始學藝,14歲就能獨當一面,捏出來的米塑頗受好評。從藝50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米塑作品,并借鑒雕塑藝術,突破了傳統的局限,開創了米塑觀賞藝術之路。
此外,東陽竹編、浦江剪紙、甌繡、仙居花燈、余杭滾燈、青田魚燈舞、奉化布龍等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在舞臺上詩意綻放,浙江的民間手工藝傳承人也來到現場,為觀眾親手制作非遺工藝品,同時也為大家送上了新春祝福,將晚會的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