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唐宋時,剪紙業已十分發達。“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紗窗”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唐代人剪出的花鳥草蟲以及窗花的美麗造型。至明、清,更呈現出百花盛開之勢,形成了南方“纖細、清麗、婉約”、北方“粗獷、古樸、率真”的藝術風格。
在黃土高原的北方剪紙中,山西浮山剪紙自成風格。相傳魏晉時,即有民間女子剪頭花裝飾之風尚,剪貼窗花亦成城鄉之俗。明清時期,浮山剪紙技藝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如今的浮山剪紙已成為當地的特色名片。2006年,山西浮山被授予“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的稱號,2009年浮山剪紙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浮山剪紙的種類大體上有烘托節日氣氛的窗花、婚嫁時張貼的喜花、拜神祭祖時用的祭祀花、做鞋幫刺繡底樣的鞋花等多種形式。流傳的剪紙歌:“一剪高天明又亮,二剪兔子靈芝草,三剪鳳凰雙展翅,四剪魚兒水中游,五剪嫦娥手中巧,六剪五百真羅漢,七剪松柏葉兒尖,八剪竹笛再剪簫,九剪仙女下凡來,十剪秋菊傲雪霜。”道出了浮山剪紙題材的廣泛。
人物剪紙在浮山剪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反映歷史故事、經典戲曲、民間傳說為主,如“玉堂春”“嫦娥奔月”“孫悟空大鬧天宮”等。花鳥剪紙也較為常見,除作窗花、展花外,也常為鞋花、帽花、衣角花等刺繡的底樣,花類大都寓意吉祥如意。
為了使浮山剪紙這一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發展,近年來,浮山縣建起了“東方藝術博覽館剪紙研究中心”,吸收全縣優秀的剪紙藝人進行剪紙制作與研究,為浮山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過民間藝人的代代相傳,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浮山剪紙以其奇妙的創意、優美的圖形,不僅多次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并獲得大獎,而且還遠渡重洋赴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展出,通過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向世界介紹浮山的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