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自20世紀80年代起即進入由近代性審美向現代性審美轉向的歷史變革時期;這是20世紀之初的戲劇改良運動打斷古典戲劇進程而轉向近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然而30多年過去,中國戲劇在審美現代性的道路上徘徊難進,以至于某些地區和劇種出現老戲不老,新戲不新,創作觀念陳舊,批評缺少應有標準的狀況。
要解決的問題固然很多,但是,根本性的問題是劇目的建設,因為劇目建設是劇院(團)的生命之所在。因此,演什么戲的問題,關鍵要制定出符合戲劇自身發展規律的整體規劃和布局設計,也就是劇目的體系化建構,以及與之相應的批評標準的確立。這是戲劇建設的當務之急。
歷史上的“三并舉”劇目政策
劇目建設問題本是嚴格的學術性問題。1960年6月文化部針對全國戲曲院(團)劇目演出問題,提出“現代劇、傳統劇、新編歷史劇”(亦稱“三并舉”或“三套馬車”)三者共存的劇目政策。作為戲劇建設的核心規劃,其具體內容的表述是:“大力發展現代劇目;積極整理改編和上演優秀的傳統劇目;提倡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創作新的歷史劇目?!憋@然,這是以創作現代戲為重心、以改編和上演傳統戲以及創編歷史劇為輔的劇目建設方針。它的意義在于整飭和規范戲劇生態格局,確立戲劇類別性質,明確戲劇發展方向。這個劇目政策實施不久,即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中斷。
1979年中國社會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階段;1980年以來,戲劇的總體局面是:一方面,一些傳統劇種在消亡,傳統劇目大量流失,票房持續低落,劇院(團)持續虧負。另一方面是,自從2001年5月和2010年10月,昆曲和京劇分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及2006年5月首批91個劇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戲”的理解和認識;而社會的開放,使人們能夠打開眼界,從而把自己置于世界戲劇的背景下來認識和評價自己;觀眾的審美情趣也由此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個改變直接影響了戲劇的命運。
任何一種戲劇形態一旦不再能勝任一定歷史階段的審美要求,它的變革就到來了?!叭⑴e”的劇目格局已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走進歷史并成為歷史。然而,重建戲劇的新秩序卻一直難產。
當代戲劇劇目結構體系的構建
戲劇新秩序的重建,其內在硬核是戲劇觀的問題;“三并舉”是以近代性的戲劇觀建構起來的,而現今劇目的規劃與重構,要解決的是戲劇審美的現代性或現代主義的認識問題。所謂現代性即是人性,所謂現代主義即是人道主義。具體說,它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領域、人的心靈深處;在方法論上,現代性的戲劇是創造何種形式形成自身的抵達能力。
根據以往的戲劇歷史所提供的經驗和自身發展的邏輯考察,我認為確立以“改本”為中心、古典劇目為遺產、創造新的戲劇形態為目的這樣3個方面為內容的劇目建設的新的格局,是推動當代中國戲劇發展,回應時代審美要求的基本方略。
以“改本”為中心,就是以揀選的古典劇目為本事,并視為題材或素材,從審美的現代性著眼,從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到表演形式、音樂設計、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給予創造性改造而完成的劇場意義上的文本。這個新,是舊戲新作,是翻舊成新,是由戲劇審美的現代性精神武裝起來的戲劇。提出以“改本”為中心、走“改本”之路,是中國戲劇技術性強和規范化程度高的個性使然;另外,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戲劇創作因流于社會學層面而養成追風逐浪、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態,造成戲劇建設缺失了必得經由的“改本”一環,故應補上。
以古典劇目為遺產,指的是昆曲、京劇等所代表的古老劇種和劇目。非遺劇種的劇目具有“種子”的意義:它們的演出還應是學術性的,既可供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之用,也是用于專業教學的經典名篇,又是劇院(團)進行現代戲創造的資源、借鑒和參照。
創造新的戲劇形態的劇目,指的是立足于現代題材所進行的新形態的戲劇創作。創造屬于今天審美的戲劇新形態,是當代中國戲劇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新形態的戲劇創造絕非朝夕之功所能奏效。歷史上昆劇形態的形成,歐洲音樂劇從草創到成熟,都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才完成的。中外戲劇史經驗告訴我們,眼下新形態戲劇的創造,首先應該是探索的、實驗性的。這種探索的、實驗性的戲劇創造本身必將成為激發廣大戲劇工作者的智慧和才情的動力,以為今后新劇種的形成找到可能性的途徑,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以“改本”為中心、古典劇目為遺產、創造新的戲劇形態為目的這種劇目建設的基本結構設計和布局,是中國當代戲劇建設的一個體系化的構成。進一步說,以戲劇審美的現代性為主導的劇目結構體系,將在戲劇舞臺藝術上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現代審美景觀:既有古典的又有現代的,既有翻舊成新的“改本”,又有“改本”的舊戲新作,既有實驗性的,又有“博物館”的。如此,中國戲劇在實現其審美現代性的進程中就將以自己的創造力量匯入世界戲劇潮流,為人類的戲劇審美做出應有的貢獻。
劇目評價標準的確立
中國戲劇劇目結構體系的建立,必然涉及美學評價問題。評價要有尺度、要有準繩,這個尺度這個準繩就是標準;而標準的確立乃是戲劇獲得自身價值的根據。
中國戲劇史上曾在不同時期創造過不同形態的戲劇,而根據不同形態建立的審美標準都是十分鮮明的。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明代王驥德的《曲律》、清代李漁的《李笠翁曲話》等,都可以看做是關于各自時代戲劇標準問題的論著。近世以來,中國戲劇從古典轉向近代后在形態上出現了多樣化,越出了古典戲劇既成的標準,形成了“古典派”和“革新派”兩個基本陣營。兩個陣營常出現如“像不像京劇”了、“叫不叫昆曲”了云云的爭端。實際上是用古典戲劇的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的戲劇現象,這樣的衡量也就成了無星之秤,事實上等于沒有標準,客觀上阻礙了戲劇的創造和發展。
鑒于本文提出的劇目結構體系和所體現的審美層次的多級化,本文認為,戲劇審美標準的建立也應是多元的。如“改本”的評價標準,是以現代美學精神和采用適量的新的表現方法對古典劇目翻新重作。這是“改本”的基本評價標準;對作為遺產的古典劇目,其評價標準是建立在古典劇目原真性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它的演出是古典劇目的重現和復活,即文學、音樂、表演、服裝、化妝、道具、布景都應是遵循古法、從古法中得來,具有高度的歷史真實性,從而展現古典戲劇之美。這是古典劇目的評價標準;新形態的劇目,對它的評價標準是立足于現代審美觀念,立足于現代題材,創造新的審美范式,重在試驗,重在創新。評價的標準既定,批評的尺度亦在此基礎上得以確立。
劇目結構體系評價標準的確立,其要義在于強調體系中劇目的各自地位和價值,分清各自存在的空間,明確各自的發展方向,激發自身的內在力量;劇目結構體系謀求的最終目的,就是各個不同戲劇種類創造發展,戲劇形態多元共生共存。戲劇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相互映照、迥然生輝的嶄新局面。
中國戲劇正在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其根本動因是人們對戲劇現代性審美的企盼。戲劇運動的規律證明:窮則變,變則通。因此,構建我國現時期戲劇劇目的結構體系,重建與再造中國戲劇,實現中國戲劇的現代性,以期回應時代的命題,這是當代中國戲劇走向變化通達、慧命長存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