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 楊建磊攝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振奮中華民族精神。認真學習領會這一講話精神,對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3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社和山東省委宣傳部在濟南聯合舉辦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與會領導和專家分別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沃土、守望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等角度闡述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關系、齊魯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等問題談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深入探討了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釋、重視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恢復中華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等問題。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和山東記者站站長趙秋麗也在會上作了發言。
本期《論苑》特整理與會者發言,以饗讀者。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改革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振奮中華民族精神。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刻、內涵豐富,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當前,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勇于沖破思想觀念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的膽識,又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歷史發展規律。這就需要堅定信心、凝聚共識,需要思想文化的強有力支持,需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改革正能量。特別是隨著人們思想活動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人們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也趨于多元多樣,如何堅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現代文化,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中華民族的人文圣地,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講話精神,山東責無旁貸。我們要突出山東特點,精心組織以孔子及儒家思想為代表的齊魯文化研究闡釋,依托孔子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等基地,加強齊魯文化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打造山東特色理論研究高地。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打造具有齊魯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特別是“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品牌,不斷提升齊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大力推動齊魯文化“走出去”。(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孫守剛)
建設文化強國并不輕松
當今中國,經濟規模已成全球第二,但我們的經濟成就與文化成就是不相匹配的。倘若我們的文化成就不能與經濟成就并肩齊驅,最終將損害中華民族全面發展的偉大事業。我們必須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文化強國是一件并不輕松的歷史任務。
縱觀世界歷史,曾經稱霸歐洲大陸的荷蘭王國和西班牙王國,因擁有強大的海軍而不可一世,但沒用多久,便退出了歐洲歷史舞臺中心。正是因為文化萎縮,決定了帝國壽命不長。后來的英國、法國奮起而歷久不衰,這與英國、法國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群體密不可分。那一時期英國文學、法國文學的世界地位,為國家崛起奠定了勢不可當的文化基礎。
對于中國而言,德意志的崛起及其文化發力,具有特別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在歐洲大陸,德意志是后發國家。自18世紀中葉起,德意志民族中誕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思想大家、哲學大家和文學大家,以及音樂大家,如萊辛、席勒、康德、歌德、海涅、黑格爾、叔本華、貝多芬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等等。經過一個世紀的文化發力和文化培養,德意志終于走到了全世界思想文化的前列。與德意志有所不同的是,基于古代社會的文化積累,我們大大超過德國,但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將傳統文化激活,賦予新生命,展現新力量。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但我們能夠涌現類似德意志民族那樣一大批的思想大家、哲學大家和文化大家嗎?我們國內的知識階層是否具備了德意志知識階層那種為國家崛起服務的歷史主動精神和文化自覺境界呢?德意志的崛起及其文化發力,確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和總結的。(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 尹韻公)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提出了四個“講清楚”的要求,這既是交給我們的歷史任務,也是今后傳統文化研究的方向。我理解,“講清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外國人、向國際社會講清楚,讓世界更好地了解歷史的中國和當代的中國,促進改革開放和世界文明對話,推動世界和諧發展;二是向中國的廣大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講清楚,讓全國上下都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礎,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齊心協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為學者,要講清楚,要讓人聽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而作為孔孟故鄉、儒學發源地的山東,結合齊魯文化的研究挖掘,來落實總書記的四個“講清楚”,顯得尤為重要。
自漢代至清末,兩千余年中國社會發展中,齊魯文化以其中華民族人文圣地的特殊地位,以“禮儀之邦”的獨特區域形象,在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中,都發揮了其他地域無法比擬的文化影響力,成為海內外中國人向往的精神家園。齊魯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這種特殊地位,是我們落實總書記指示應該首先明確的文化前提。
齊魯文化中積淀著深厚的民族精神追求。這種追求從當前實現中國夢的角度來看,一是爭強之志,二是道德之心。山東人長期形成的尚功、有為、俠義與崇德、重教、尊老傳統行為的有機統一,與這種文化精神的積淀和傳承有直接的關系。這些特點,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我們今天建構新時期文化精神的豐厚滋養。(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 王志民)
為中華文化固元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激活中華文化的源頭之水、重讀古圣往賢的智慧話語、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天職,也是時代賦予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
中華傳統文化迫切需要做一番休養生息、培根固元的工作。回到原典中去,以中國人特有的方式去解讀、體悟中華文化,還中華文化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為中華固元氣。中華文化從本根上復活才是真正的復活;元氣充盈,中華文化才能恢復健康的體魄。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體。中華文化根在民間,儒學還活在民眾日常生活之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身體力行者,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中華美德的實踐者。我在2013年12月初應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遠東所的邀請,前往該所出席“儒學在俄羅斯”國際學術會議,會議中討論最多的是“和而不同”,俄羅斯學者將“和而不同”理解為儒學的新發展,或者說是中國的新儒學。
國際上已然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我們相信,通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對西方現代文化的“綜合創新”,儒學在中國一定會重新煥發出光彩,重新引領世界儒學的發展。(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顏炳罡)
發掘優秀傳統文化 提高國家軟實力
我在孔子故鄉學習研究孔子及傳統文化六十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感情。2013年11月26日,我有幸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并當面聆聽總書記的指示,對繼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充滿信心。
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總書記到孔子研究院,召集研究孔子及傳統文化的人員座談,體現了黨中央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一位富有理想、有夢想的人物。《論語·公冶長篇》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及《季氏篇》對“天下有道”“天下無道”的論述,都體現著他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展示了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夢想。有想象就有達到想象的途徑,孔子要用“禮”來規范社會秩序,用“仁”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切按“中庸”的方式辦事,使每一個個人、家庭、社會都出現和諧的狀態。
如今,全國人民有了共同目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重視文化建設,重視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正是提高中國的軟實力,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措施。(曲阜師范大學教授 駱承烈)
傳統美德仍可發揮重要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培養形成的,主要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和革命道德。在傳統倫理中,儒家倫理又占據著重要位置。
仁義禮智,忠孝節義,在當今社會中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義就是愛人。義就是合理,表示合理性,合理的事物,合理的行為,合理的狀態。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儀規范和法度就能達到仁的境界。智的主要意義是智慧和明智。忠最初的內容是利國、利公、利民、利君,孔子增加了利他,使忠從單純政治倫理擴大到社會倫理層面。孔子順應時代變化,主張孝必須合乎禮法,孝敬父母必須心存敬愛,和顏悅色,對父母的錯誤要進行勸阻,官員要通過自己的孝行影響社會,改善社會風氣。節的倫理學意義是氣節、節操,“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就是君子的節操。儒家節操觀造就了中華民族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優秀品德,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人們求仁,就能關愛他人,建立友愛、團結的人際關系;人們講義,就能崇尚道義,糾正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社會弊端;人們守禮,就能遵紀守法,彬彬有禮;人們求智,就能好學上進,實事求是;人們講忠,就能對朋友盡心竭力,忠于國家,上下同心;人們行孝,就能促進家庭和睦;人們守節,就能堅守民族大義,愛國愛身。傳統美德有助于建設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能夠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孔子研究院原院長 孔祥林)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根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發展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養了中國精神,陶冶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國夢的文化根基,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部成果,是近代以來文化變革和更新、建設新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文化傳承的優秀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紐帶。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復興夢。能夠把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連接在一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復興夢。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共同澆灌的文化,是吸收各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融匯而成的文化。當前,動員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共同奮斗,要讓中國夢與優秀傳統文化更加銜接,與各民族文化心理更加貼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個富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進程中有著重要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動力。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精神為中華兒女構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園,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每個國人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講話,就要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之中,使二者成為同一個整體、同一個過程。(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顏曉峰)
守望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一個民族必須有它的家園。自然家園重要,精神家園更為重要。古羅馬帝國、古巴比倫、古埃及等文明古國的衰敗,都和其精神文化衰落相關。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中華文明不但有文化之“術”的積累,更有深厚的文化之“道”在傳承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強化中國人在文化價值信仰、心理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以此產生出對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內在感召、認同和向心力。民族文化的認同能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意志整合起來,激發起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情感向心力和責任感,從而自覺維護民族利益。
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民族的自信自尊,過去是,現在仍然應是中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一種重要動力資源。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以及自強不息的深沉精神追求,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石,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和價值意識的深厚基礎,也是國際競爭中最不可或缺的軟實力。
無論是全球化背景的要求,還是中國夢的實現,抑或是民族凝聚、國家整合,都離不開民族精神家園的建造,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之“道”的弘揚。任何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都不能忽視優秀文化的傳承,不能忽視“民族自我”。對自我和文化傳統缺乏自信缺少弘揚的民族,是無法從過去走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必須建立在包括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國文化的自信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市倫理學會常務副會長 葛晨虹)
把握思想方法 加強宣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來山東,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發表重要講話,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事件,傳遞了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明確信息,體現了黨中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強決心。
傳統文化中積淀著中國發展的巨大內力。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蘊豐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發展和延續,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中華文化已經沉淀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今天依然能夠團結凝聚各族兒女,匯聚成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要科學把握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方法。總書記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孔子儒家思想,采用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著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我們要正確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水平,認清傳統文化特質;要有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要特別注意傳統文化的時代融入性,抽象其精神,創造性地加以現代價值轉換。
要切實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學術引領,提升宣傳教育水平;營造輿論氛圍,擴大宣傳教育廣度。領導干部應該帶頭認真學習傳統文化,切實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使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行業,形成社會風尚,建設新道德、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為改革發展注入更大動力。(孔子研究院院長 楊朝明)
(本版發言由本報記者趙秋麗,特約記者李志臣、周振興,通訊員邵淼淼、李子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