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中外設計藝術家數百件優秀作品的上海藝術設計展,近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與此同期舉辦的還有“上海藝術設計展·校際交流展示活動暨首屆上海學生藝術設計展”。此次展覽由上海市文聯主辦,將持續至3月30日。
本屆藝術設計展的最大亮點是以“美學城市”作為主題,通過逆光之城、手工之城、界面之城、夜晚之城、移動之城和電影之城等多個單元,將數百件設計作品生動而又富有邏輯地進行展示。因此無論是城市決策者、規劃者、建設者還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獲得啟迪。
除此之外,深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學術性是本屆上海藝術設計展的另一大亮點,來自全球的優秀設計家乃至設計專業的學生們,都對傳承、改革、環保、和諧等當代社會的重大問題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和獨特思考。例如,觀眾一步入展廳就能看到由英國著名藝術設計家馬特·霍普創作的Tower系列作品。與大多數設計家總不忘為其作品披上時尚、美觀“外衣”的思路不同,馬特·霍普用的是8件看似廢舊的電子、機械裝置,演繹的卻是風力、陽光、聲波等能源有機轉換的美妙“協奏曲”,他以藝術傳遞給人們的是能源循環、物盡其用的環保理念。再如,分布在二樓各展廳中的逆光、移動、夜晚“諸城”中的件件作品,分別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理出了當代都市生活已須臾難離的路流、車流、燈光流、信息流乃至廢舊物資流,會讓觀者瞬間重感這“流”那“流”給城市人帶來的愉快與痛楚、解放與束縛,從而激發出積極導“流”和智慧用“流”的新沖動。
分布在上下5層、1.2萬平方米展館中的547件設計展品,有近一半為國際作品,其作者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瑞士等15個國家及地區。其中,代表著現代歐洲最高藝術設計水平的意大利米蘭設計家們,送來了美輪美奐的“新美學作品”;英國著名設計家戈登·楊的作品《喜劇地毯》與法國設計家呂迪·鮑爾所展出的梅茨市導視系統,則向同處在“水泥森林”般現代都市的中國觀眾,展現了他們精心營造的人與城市、社區之間的友好“界面”,對中國城市的設計者、決策者和建設者都頗具借鑒價值。
浸透在眾多展品中的濃郁生活情愫也讓人驚喜。其中,既有北歐設計家們玲瓏剔透的金銀飾件,也有出自上海藝術家之手的精細茶具;既有蘊藏在人民幣背后的設計故事,也有源自臺灣田野之美和溫情蘊藉的“種子計劃V”。在這些由中外藝術設計家采集、制作的展品面前,觀眾會獲得前所未聞的知識,會有深邃的思考,更會有觀照未來的頓悟。
正如此次展覽策展人之一丁乙所述,展覽將城市凝結為個案化和特定時空下生存的樣本,以具有地域和時代針對性的概念單元,展開有關城市、設計及時代審美的思考。城市升級來源于我們對自身知識結構和文化的重新思考,也已經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