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展努力打造中國書法的精品工程
“要華麗轉身。”在歲末的上海,中國文聯、中國書協舉辦的“書寫時代——全國名家作品書法展”上,一直持續關注書法的文本意義、書法的可閱讀性的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看到眾多作者在書寫內容上的豐富突破與拓展,直言“有期待,有未知感”,又感慨:“這是當代中國書法‘華麗轉身’的重要一步。”
他說的“轉身”,恰好亦是2013年中國書壇的關鍵詞。在創作、展覽、研究、惠民、機制建設諸方面,中國書壇的大事、鬧事,引過眼球、受過風波、惹過爭議、得過贊美,但最終實現的是開啟現代中國書法事業的重要征程。
蘭亭“回家”:中國書法的圣地和向往
“三月天高柳絮輕,夢懷煙景入蘭亭。修竹滿目隨風舞,淥水一池蕩影行。”1660年前,王羲之揮毫寫下《蘭亭序》這如行云流水的行書后,蘭亭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符號,成為人們崇敬的文化圣地。
2013年4月,第4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在浙江紹興舉辦,同時,持續了12年的蘭亭獎首次“回家”,而在未來,這一中國書法最高獎將永久落戶蘭亭。
本次蘭亭獎上,終身成就獎3人、藝術獎10人、佳作獎28人、理論獎19人……獲獎者皆是在書法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書法教育等領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貢獻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法教育家和書法工作者。其實,“回家”不算本屆蘭亭獎的最大看點,評獎本身的突破才是——為了避免以往藝術獎因甚少知名作者參與而演變成“新人蘭亭獎”的尷尬,此次主辦方在獎項設置上作出相應調整,將藝術獎分為佳作獎和藝術獎兩部分:佳作獎以作者投稿作品為對象進行評獎,藝術獎則是通過對從業30年以上書家的綜合素質、藝術業績進行整體考察評出。此次,獎項的變革與“轉身”,亦是中國書法界對于當下書法創作形勢和出精品、出人才的時代要求的整體研判。
“中國書法蘭亭獎回到了故里,將會有新起點、新發展。”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趙長青認為。蘭亭獎在蘭亭“變身”,紹興因蘭亭獎而更進一步提升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紹興、蘭亭、中國書法,正在形成中國文化的又一高地。
協會機制:擴張與瘦身
2013年1月21日,陜西省書協換屆,一共選出了11名名譽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務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書長以及6名顧問。62人的主席團陣容史無前例地臃腫。這次換屆最令人稱奇的是副主席人數翻倍:原來的15位書協副主席加上一位秘書長,全數升格為16人的常務副主席團。另外18個人擠入了副主席團,中間有多位官員。擴容的還有理事會,2006年陜西省書協換屆時有60名理事,這一次換屆后,理事會成員達到138人。
在書畫市場,尤其是書法市場上,人亡跡顯的例子并不太多,反而是名字上掛一個主席、副主席,字就能好賣甚至狂賣;而退休之后,價格直線下跌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這在書法界已經不是秘密,反而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陜西省書協的“主席團增肥”,原因不言自明。而這在書法大省陜西也不是孤例——2006年6月,陜西省書協剛剛才結束了16年未換屆的歷史。
年初陜西書協驚爆大家眼球,年尾江蘇為書法界協會機制建設畫下新的結尾和開端。第四屆江蘇省書協代表大會產生新一屆主席團和理事會,走了一條“精簡”的道路,“領導不入選、年齡不放寬、職數不突破”的“三不”原則、一正三副主席的人員配備,簡單“瘦身”,令人眼前一亮。
長期以來,各省書協和各級各類書協組織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對推動書法事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公眾逐漸也發現,書協組織原有的體制機制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甚至出現了“行政化”、“機關化”的傾向。官員涌入書協主席團,令專業協會異化成了“官場”;領導職數不受限制,導致“班子臃腫”;一些書法家不是為人民創作,而是為人民幣創作……種種亂象引發了社會公眾一再詬病,不僅弱化了書法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也難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2013年,公眾能夠看到各省級和地方書法組織在機構建設、提高工作民主性和工作有效性方面的探索與改進,正在將機構“瘦身”、將服務功能“擴張”:逐步規范和完善理事、會員的考察考核制度,引入競爭機制,激發會員藝術創作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加強監督檢查,積極組織展覽、評獎和文化惠民活動……在“擴張”與“瘦身”的道路上,映射的是中國書法界思索民間藝術團體生存與發展之路的初步成果。
精品工程:破解“錢學森之問”
歷時3年,在年終總結中,中國書協負責人每每提及的“神秘的”“三名工程”,終于在2013年秋天揭開面紗。“三名工程”包含了“名篇、名家、名作”3個部分。
其中,“名篇”部分是由名篇遴選委員會和社會公眾共同選出古往今來膾炙人口,同時適宜書法創作的150篇經典文學名作;“名家”部分是由書法名家組成的候選人提名委員會從300人的候選名單中投票選出的120位書法名家;“名作”部分則是被提名的120位名家選擇名篇所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
這個歷時3年打磨出來的項目,是中國書協立足傳統、著眼當代,建立起以“當代名家系統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培養、推介體系的項目。這一展覽將文字的藝術與語言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努力打造出中國書法的精品工程。除展覽外,主辦方還對50位參展書法家進行了創作訪談,出版了《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展作品集》《首屆全國“三名工程”入選名家訪談錄》兩部相關著作。“‘三名工程’是中國書協近幾年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廣大書法工作者藝術道路上的一件大事。舉辦此項展覽將有利于激發當代書家的創作熱情,不斷推動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希望‘三名工程’的實施能為人民大眾留下豐厚的精神產品,能為國家留下一批物質和精神財富,為奏響‘中國夢·書法夢’的時代最強音作出應有貢獻。”中國書協主席張海表示。
旨在向廣大觀眾呈現當代中國書法魅力,通過當代書法家筆下的經典名篇,以高古的筆墨、真摯的感情和奮進的精神向觀眾呈現一批精品力作的“三名工程”,并不是中國書法界對于“精品、人才”問題的第一次思索和討論。5年前,張海曾撰文,專門就“時代呼喚中國書法經典大家”命題闡述了自己的想法;而今,5年過去,“為什么我們這個時代出不了精品大家”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中國書法界的“錢學森之問”,各種書法團體、協會組織、藝術院校、書法家個人,都在執著探索如何“破解”這個問題。
中國書法界目前的“解題思路”主要在展覽上下功夫:除了“三名工程”之外,全國第七屆篆刻藝術展、第七屆全國書法新人新作展、全國第二屆篆書作品展、“書寫時代——全國名家作品書法展”等各書法專業委員會、各書法團體主辦的展覽的征稿和舉辦,都在展覽細則中展現出對出精品、出人才的關切。
精品之問,探究老一輩藝術名家的藝術歷程和學養成果,亦是捷徑。“探索與追求——權希軍書法藝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四老書法遺作展暨四老書畫學術研討會、王學仲藝術研討會、紀念費新我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的舉辦,是書法界向先賢和名家學習、汲取學養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