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樂藝術的交流與發展搭建廣闊平臺
為人民群眾提供高雅民族藝術的精彩展示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暨2013中國江蘇二胡之鄉民族音樂節成功舉辦
主辦單位: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音樂家協會 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文聯 承辦單位:江蘇省文聯 江蘇省音樂家協會 江蘇省演藝集團
樂韻流芳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精彩紛呈
主辦單位領導與參加開幕式“樂韻流芳”名家名曲音樂會的藝術家合影
一年好景,最是橙黃橘綠時。金風送爽,秋色在望;稻浪翻滾,碩果盈枝,不是春光,勝似春光。
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主辦,江蘇省文聯、江蘇省音協、江蘇省演藝集團承辦,南京藝術學院、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特別協辦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系列活動于2013年金秋時節在江蘇舉辦。自2007年開始,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項目落戶江蘇,已成功舉辦了四屆,現已成為享譽全國的藝術品牌。
10月11日,在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開賽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家們相聚在阿炳的故鄉——江蘇,聆聽阿炳《二泉映月》的經典旋律;感悟阿炳那歷經磨難的人生和不朽的藝術成就,隆重紀念這位杰出的文化名人。
開幕式音樂會結束后,中國音協領導徐沛東、江蘇省領導王燕文、羅一民走上舞臺,祝賀演出成功
多么熟悉的旋律,悲愴、凄楚又不失昂揚。這旋律,穿越了時空,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120年前,杰出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誕生于江蘇這片沃土,他與二胡相伴一生,與二胡榮辱與共、生死相依。
南京的這個夜晚屬于音樂。著名二胡演奏家王國潼、陳耀星、姜建華、鄧建棟,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光華、張強,著名揚琴演奏家張高翔,著名指揮家王甫建、瞿春泉、王愛康,青年古箏演奏家任潔,青年琵琶演奏家童瑩,青年民歌歌唱家張其萍等,在南京紫金大戲院聯袂以一臺精彩的“樂韻流芳——紀念杰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誕辰120周年名家名曲音樂會”,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開幕式暨2013中國江蘇二胡之鄉民族音樂節精彩亮相。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羅一民,省文聯名譽主席、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理事長顧浩,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柏蘇寧,省政協原副主席陸軍,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顧欣,中國音協副主席、新疆藝術劇院常務副院長努斯來提·瓦吉丁,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梁勇,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慧芬,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韓新安,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建國,江蘇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企鵬,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朱昌耀,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鄭澤云等出席開幕音樂會。
開幕式星光燦爛,弦歌動人。整場演出過程猶如一篇氣勢連綿且富有聯想意味的音樂制式“散文”,體現了其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化創意,牢牢地將觀眾的視覺、聽覺悉數帶入典雅而美妙的音樂世界。從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江南凄美,到氣勢恢宏的《長城隨想》塞北豪放;從琵琶古箏柔中帶剛的《大浪淘沙》對話,到清脆的《二泉——為阿炳畫像》女聲淺唱,以及“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琵琶名曲輪番獨奏,幾乎是目不暇接、“耳不暇受”。尤其是王國潼、陳耀星、姜建華、鄧建棟4位著名二胡演奏家的傾力演奏,更讓到場的琴友飽享眼福耳福,真的是大快朵頤。青年才俊鄧建棟不僅把《聽松》演奏得沉穩,更讓耳熟能詳的《洪湖人民的心愿》頗具感染力;軍旅奇才陳耀星操控自如,把《寒春風曲》演繹得剛勁明朗,一弓一弦拿捏得恰到好處;表演瀟灑的姜建華一曲《二泉映月》,再現當年讓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熱淚盈眶的盛景;久負盛名的王國潼學者型臺風使人覺得其寶刀不老、老而彌堅……
本屆民樂比賽系列活動分三大板塊:10月11日至10月15日在南京舉辦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10月17日至10月23日在揚州舉辦金鐘獎古箏比賽;10月24日至11月2日在無錫舉辦金鐘獎二胡比賽。其中,民樂組合比賽是金鐘獎首次設立的賽事,來自全國的25支代表隊的近210名選手參加激烈的角逐,江蘇有三支隊伍入圍了這一賽事活動。
比賽期間,有多場音樂會和音樂學術研討、講座及惠民演出活動分別在南京、無錫、揚州、蘇州、泰州、鹽城、常熟等地舉辦。主要有:在南京舉辦的“樂韻流芳——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開幕暨紀念杰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誕辰120周年名家名曲音樂會”、“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獲獎團隊音樂會”、“兩岸情緣 璀璨臺灣——臺灣國樂團與江蘇民族樂團音樂會”、“紀念劉文金暨金鐘獎二胡獲獎選手音樂會”、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紀念阿炳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劉德海《為愛而彈琵琶》和王國潼《二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講座等;在揚州舉辦的“韻風秀色——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開幕式音樂會”、“第七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揚州專場音樂會”、“古箏名家專場音樂會”、“盛世箏鳴——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古箏比賽頒獎音樂會”、第七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等;在無錫舉辦的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開幕式紀念阿炳誕辰120周年民樂專場音樂會、“兩岸情緣 璀璨臺灣——臺灣國樂團與江蘇民族樂團音樂會”、“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頒獎暨匯報演出”、“送歡樂、下基層”獲獎選手演出等;在泰州舉辦的“弦動金秋——泰州市民族器樂演奏會”;在鹽城舉辦的“音樂進校園”——民族器樂講座;在蘇州舉辦的“石湖流韻,海峽情緣”——臺灣臺南藝術大學古箏樂團與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師生交流音樂會、虞山派琴家古琴雅集活動、“姑蘇秋韻”——蘇州科技學院音樂學院民族器樂專場音樂會等。
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及其系列活動是集比賽、表演、創作、研討、傳播于一體,既有海內外影響又惠及江蘇百姓的大型民族音樂盛典。本屆活動注重節儉辦賽、開門辦賽以及將賽事與作品創作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比賽創新模式,新設立民樂組合比賽,鼓勵參賽作品新創,旨在讓作品創作與人才展示形成有機結合,讓更多音樂成果在全國性的賽事平臺得以傳播并與大眾共享。
徐沛東表示,中國音樂金鐘獎創辦十年來,已發展成為具有權威性和導向性的國家級專業大獎。近年來,江蘇通過省市兩級積極努力,為民族音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時至今日,江蘇已成為全國民族音樂發展版圖中的一方重鎮。在江蘇舉辦的金鐘獎民樂比賽,從南京發軔,下揚州、赴無錫,連續舉辦民樂組合、古箏及二胡的比賽。金鐘獎賽場高潮迭起,名家名曲音樂會精彩紛呈,民樂大師進校園惠及莘莘學子,學術論壇立足高遠,對民樂發展進行探究和解讀……這一立體格局,愈發顯示出此次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徐沛東指出,十多天來,在江蘇舉辦的金鐘獎民樂比賽成為音樂界的一件盛事,展現了民族音樂發展的大好契機,為民樂藝術的交流與發展搭建了新的、更加廣闊的平臺,也為江蘇人民提供了高雅民族藝術的精彩展示。
(葛遜 志兵 穆秭)
江蘇民樂的驕傲
——茉莉花組合金鐘獎奪金之路
民樂組合頒獎音樂會集錦: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演奏《戲》
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前排左起):童瑩,劉湘蕓,顧懷燕,李霓霞,胡曦雯,蔡超,潘婷;(后排左起):何方方,劉強,朱杰文,江蘇省音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麗娟,茉莉花民樂組合藝術總監崔新,任潔,李奧博,劇務王鵬飛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期間,由江蘇省音協、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主辦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紀念阿炳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圖為參加研討會的嘉賓和專家學者合影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于10月14日在南京落下帷幕,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4支代表隊200余名選手,參加了本屆大賽創新設立的項目,經過復賽、半決賽、決賽三輪角逐,江蘇茉莉花組合以最高總分奪得金獎第一名的驕人戰績,填補了2007年金鐘獎民樂比賽落戶江蘇以來東道主選手的金獎空白,為江蘇民樂繪出了一幅絢麗奪目的多彩畫卷。
歷史沒有如果。回顧茉莉花組合金鐘獎奪金之路,如果沒有所有發生過的、今天已被視為歷史的、永遠不再改變的如果,我們完全有可能在任何一個拼搏過程中的具體環節與金獎痛失交臂。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要天遂人愿,要看人的謀劃是否順應規律,人的努力是否鞠躬盡瘁。萬物的移動,都有各自的時間。7月19日至10月14日,這85個晝夜交替輪回的冥冥之中,所有的磁場引力、物子軌道都在默默有序地向著一個時空接點緩緩移動,這個接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天人合一!江蘇茉莉花組合,金獎第一!
一個目標 兩個支點
7月19日,省文聯會議室,江蘇茉莉花組合成立大會。12名參賽選手來自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南京市民樂團三個單位,他們是:任潔(古箏)、顧懷燕(二胡)、童瑩(琵琶)、蔡超(二胡)、劉強(笛子)、胡曦雯(揚琴)、劉湘蕓(中阮)、朱杰文(打擊樂)、何方方(中胡)、李奧博(貝司)、潘婷(加鍵笙)。其中,任潔曾經獲得金鐘獎古箏金獎,顧懷燕獲二胡銀獎,童瑩獲琵琶銅獎,蔡超獲二胡優秀獎。
江蘇省音協駐會副主席、秘書長楊麗娟慷慨陳詞:“2012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和中國音協積極溝通,努力爭取,把民樂組合設立為‘金鐘獎’賽事項目,經過反復磋商,論證研討,現在終于立項。此項賽事的設立,對江蘇民樂綜合優勢的全方位展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的目標是,在民樂組合比賽中爭金奪銀,努力實現零的突破。這是省音協新一屆主席團在省文聯黨組的具體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基于對江蘇民樂人才資源的全面考量而審時度勢的戰略目標。我們要通過各項具體的戰術措施,以及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尤其是12位參賽選手的奮斗拼搏,堅定不移地實現這一目標。作為領隊,我將和大家共同戰斗。”
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省音協主席朱昌耀勾畫藍圖:“我們要牢牢把握此次機會,以強強聯合的選手隊伍和風格鮮明的參賽曲目為實現目標的兩大支點。在座的選手都是我們精心挑選的優秀演奏家,各個專業的領軍人物,我們感謝各單位的大力支持。上半年開始,我們已經對參賽曲目作了安排,專門委約6位作曲家新創6首作品,擬作為我們的復賽、半決賽、決賽演奏曲目。當然,新作品要在排練磨合中不斷修改加工,和選手們的演奏相互促進,共同達到最佳狀態。對比賽的規程要認真研究,精心應對,不能有絲毫差錯。我們精心打造的具有濃郁江南韻味的民樂新作一定要通過茉莉花組合精彩的演奏呈現,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保持獨具一格,獨領風騷。”
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鄭澤云語重心長:“祝賀茉莉花組合的誕生,今天的會議非同尋常,它意味著85天倒計時的開始,任務明,擔子重,時間緊,壓力大。希望這個平臺的搭建,能促進江蘇的民樂事業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使2007年落戶江蘇的金鐘獎民樂比賽越辦越好。”
到會的各單位領導均表示統一共識,全力以赴,為此次參賽選手提供最好的支持與保障,為江蘇民樂共同的夙愿齊心協力、并肩作戰。一個目標非常明確,兩個支點已見雛形,12位演奏家激情盟誓,斗志昂揚,江蘇茉莉花組合揚帆起航。
三大戰役 四項保障
7月20日,成立大會的第二天,茉莉花組合的首次排練在省演藝集團奏響,長達60天的第一戰役“集團排練”拉開序幕。雖已盟誓,此時組合12人尚在云里霧里。所謂組合,其實就是一個特定編制的小樂隊。比起文聯、音協的組織者和提前進入創作的6位作曲家,茉莉花組合的12位參賽演奏家當然是最晚進入狀態的,何況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樂隊成員與全新的委約作品。雖然都是高手,但要相互貫通,彼此融合,通過12人嫻熟默契的演奏達到高度統一的樂曲意境,談何容易。此時的重任落在排練指揮王愛康的肩上。作為江蘇民樂團的團長、指揮,王愛康身經百戰,而面對12人組合樂隊,亦是如臨新考。好在他作為6首新作的委約作曲家之一,參與了前期的相關組織工作,情況相對熟悉,排練計劃,了然于胸。
經過30天左右的艱辛努力,12位選手克服重重困難,逐漸相互適應,整體演奏水平日見提高。初試牛刀,初戰告捷,6首新創作品《山歌調》《蘇韻》《龜茲回響》《戲》《槳聲燈影》《蝴蝶》《豌豆花》初步成型。匯報座談會上,大家對第一戰役初見成效深感欣慰,同時對作品坦誠建言:
顧懷燕:好的樂隊音響不只是依靠演奏,更重要的平衡在于作曲環節。
任潔:作品要發揮我們這個組合的特長,找到我們最具震撼的特點,著力渲染,讓聽眾欲罷不能,有些作品古箏效果不好,不如去掉。
劉強:作品要讓演奏者相互有助,而不是相互無助,應該聽上去很難,其實并不難,而且效果很好。
朱杰文:沒有統一的節奏,就沒有統一的氣場,各聲部太獨立,效果并不好。
童瑩:速度和律動是作品的生命,我們演奏的把握一定要非常準確,有些作品琵琶的記譜不夠規范,影響演奏的正常發揮。
何方方:《槳聲》太文,《戲》太武,應該插入相應的對比元素。
作曲家們也對各自作品的演奏陳述了想法和要求,并相互提出了作品修改的參考意見,具體落實了各自的修改方案和時間節點。
接下來的排練,作曲家們親臨現場,隨時調整,反復修改,演奏家們認真推敲,精益求精,參賽曲目的水準在作品與演奏的良性互動下及時修正,迅速提升。正是這種崇尚藝術質量的精神和品德在初始階段便蔚然成風,使得后來的集訓、備戰、參賽有了正確的坐標與導航。
背譜演奏,是比賽的規則,也是充分展示演奏水平的前提。為了讓組合12人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完成這項前提,進一步擴大戰果,實現奪金夢想,茉莉花組合于9月23日轉輾外地,封閉一周,是為“鎮江整訓”第二戰役。在鎮江藝術劇院的大力支持下,一天三班的背譜排練艱辛而順利地進行。一遍遍磨練,一遍遍記憶,一個一個音符,一步一步跨越。排練的錄像,反復觀看;排練的錄音,反復揣摩,困難的段落,反復練習,獨奏的樂句,反復斟酌。屬于自己的那個既動人又糾結、既優美又麻煩的聲部,纏繞在夢醒之間。終于,慢慢離開了譜架,樂曲爛熟于心,大家的演奏全神貫注,彼此呼應,短短7天,漸入佳境。除了整體演奏水平的大幅度進步,“鎮江整訓”更重要的收獲是,朝夕相處的時光,融合了情感,增進了友誼,歷練了斗志,凝聚了能量,茉莉花組合在專心致志、奮力拼搏的過程中逐漸鍛造成一個身心合一、充滿活力的堅強團隊。
第二戰役給茉莉花組合的實力和自信帶來了極大的提升,大家滿懷豪情回到南京,進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主場備戰”第三戰役的沖刺(本次金鐘獎民樂組合比賽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辦)。
9月28日晚,茉莉花組合會同另兩支參賽的墨語、南旋組合舉辦了首場賽前匯報音樂會,江蘇音樂界領導、專家及眾多業內人士觀摩演出,蒞臨指導。音樂會絢麗多彩,茉莉花初次綻放。演出結束后的座談會氣氛熱烈,朱昌耀、馬友德、楊積強、杜小甦、何山、朱新華、雷建功、歐景星、閻愛華競相發言,他們贊成江蘇音協的新舉措,贊賞高手林立的新組合,贊嘆風格多樣的民樂新作,對參賽的前景充滿信心,對選手們的演奏提出了加強熟練統一、加強默契配合、加強音樂表現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對參賽作品作了強化江南風格、強化地域特色、調整個別曲目的建議。這次熱情高漲的賽前群英會,再次撥正了前進的航向。
然而,此時離比賽不足半月,調整曲目猶如臨陣換槍,能經得起這次嚴峻考驗嗎?茉莉花組合真是好樣的,關鍵時候沒有掉鏈子,他們努力克服畏難情緒,相互鼓勵,相互給力,相互支招,相互幫襯,用了短短的三天時間,一舉攻克,背譜演奏。那痛苦的三天,至今都是大家難忘的夢魘。第三戰役“主場備戰”的中心任務是依靠主場,熟悉主場,不斷細化排練,增強彼此默契,最大程度地提高整體演奏水準。實用可行的辦法就是反復演出,反復磨練。繼9月28日之后,10月7日至10日共演出5場之多,極大地全面提升了組合的綜合能力。從樂曲的意境,到演奏的韻味,從個人的技藝,到整體的配合,無一不在長足進展,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除了不斷演出,每天的排練不厭其煩,為了一個樂句的處理,一個相互傳遞的眼神,一個起拍的動作,一個強音的長短,不斷推敲,不斷演練。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鐫刻了這些如癡如醉的場景,一定也烙印了這些無比動人的聲音。
在大賽來臨之前,再說說四項保障,沒有它們,一切無從談起。第一,時間保障。參賽人員來自三個單位,尤其是南京藝術學院的5位老師、1位在讀碩士生,日常教學十分繁忙,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處、音樂學院民樂系給予了全力支持,省市民樂團也在日程上作了精心安排,以保證12位選手投入集訓和比賽。第二,場地保障。在省演藝集團、鎮江藝術劇院、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實踐處的傾情支持下,茉莉花組合在省民樂團排練廳、南山鎮江劇院、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順利完成三大戰役的集訓備戰任務,給最后的參賽奪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三,后勤保障。文聯、音協的安排非常周到,炎熱盛夏的防暑降溫,排練往返的車馬交通,外地整訓的衣食住行,比賽階段的生活料理,里里外外,無微不至。說到這里,江蘇省演藝集團的王鵬飛功不可沒,第三戰役開始,他成了茉莉花組合的后勤部長,化妝服裝,吃喝拉撒,遷換搬運,上上下下,奪金之路,少不了他。第四項保障最重要,那就是領導的關懷和老師們的幫助。鄭澤云書記代表省文聯黨組、書記處先后4次前往現場看望大家,深切的慰問、熱情的鼓舞,給大家帶來無窮的力量。朱昌耀多次蒞臨現場,親自指揮排練,聽取意見,修訂計劃,時刻把握組合的進展。全國各地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給予了盛情的指導和無私的幫助。以上各項保障,使茉莉花組合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蒸蒸日上,茁壯成長。
10月12日至14日,大賽如期舉行,茉莉花組合縱情絲竹,揮灑江南,一路歡歌,馳騁山水間。復賽曲目的演奏,組合成立以來的最好;半決賽曲目,空前的水準呈現;當決賽的曲目奏起,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座無虛席,父老鄉親,業內同行,金陵樂友,濟濟一堂。共同的期待,共同的目光,為了見證那歷史的輝煌。評委會主任宣布:“江蘇茉莉花組合,榮獲金獎。”掌聲響起,余音繞梁,相擁而賀,熱淚盈眶。那一刻,凝結了多少人的心血與期盼;那一刻,是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光;那一刻,無限的感慨在胸中涌起;那一刻,點燃了江蘇民樂的激情與希望。同樣是那一刻,定格了茉莉花組合的歡聲笑語。徐沛東認為:“組合比賽的項目設立,給了江蘇展示民樂綜合實力的機會,你們的艱辛努力,終于有了成果。”韓新安表示:“選手強強聯合,作品委約新創,江蘇民樂,大有可為。”王宏則認為:“兩個多月集中訓練,三家單位通力合作,這樣的力度,全國少見。”
江蘇的音樂家們用艱辛的拼搏和不懈的努力,驗證了那句至理名言: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衷心地希望,茉莉花組合的奪金之路,能成為江蘇民樂的新起點!
(崔 新 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藝術總監)
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獲金鐘獎金牌
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獲金鐘獎金牌,青年古箏演奏家任潔三度問鼎金鐘
在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組合決賽中,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從來自全國的高手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這也是金鐘獎民樂比賽項目落戶江蘇以來該省取得的最好成績。
本屆民樂比賽創新模式,新設立組合比賽,參賽作品鼓勵新創,吸引了來自全國25支隊伍的210名選手參加角逐。最終,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與中央音樂學院的圣風民樂組合同獲金獎,中央音樂學院的金磬吹打樂團與上海音樂學院的金豈組合獲得銀獎,沈陽音樂學院的八音組合和新疆納瓦樂隊獲得銅獎。
江蘇為此次比賽選派的陣容可謂強強聯合,云集歷屆金鐘獎得主,來自南藝、省演藝集團與南京市民樂團。比如任潔曾獲金鐘獎古箏金獎和二胡最佳伴奏獎,童瑩曾獲金鐘獎琵琶銅獎,顧懷燕是金鐘獎二胡銀獎得主。雖然強手如林,但江蘇12名青年演奏家經過了三個月的集中培訓與磨合,頂住重重壓力,終于捧得金獎。其中任潔已是三度問鼎金鐘。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對本屆金鐘獎民樂比賽評價頗高,稱江蘇是現今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中心,在民樂的創作表演產業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 (顧星欣)
民樂的傳承與發展
學術研討會在寧舉辦
本報訊 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期間,由江蘇省音協、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主辦的“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紀念阿炳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藝舉辦,來自全國從事民樂教育、研究、演奏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在寧藝術院校師生、音樂工作者及市民等近百人出席研討會。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江蘇省美協副主席陳世寧,江蘇省文聯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鄭澤云到會祝賀并致辭。
研討會期間,來自全國從事民樂教育、研究、演奏的16位專家圍繞“阿炳音樂的靈魂在哪里”、“關于阿炳道路的再思考”、“阿炳音樂作為傳統音樂家代表在中國高校中的消解與重建的思考”、“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模式及其意義”、“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的主體重建”等課題,做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交流。
在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還就新時期民族音樂的當代振興與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傳統音樂資源在新世紀音樂創作中的承續與激活、高等音樂院校中我國傳統音樂教學的反思與前瞻、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保護的當前狀態等議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志 兵)
“樂韻流芳”名家名曲音樂會集錦:著名二胡演奏家(左起)鄧建棟、姜建華、陳耀星、王國潼合奏《賽馬》
二胡比賽金獎獲得者頒獎儀式
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宋飛、周維與本屆金鐘獎獲獎選手們在“紀念著名音樂家劉文金暨金鐘獎二胡比賽獲獎選手音樂會”上
二胡比賽銀獎獲得者頒獎儀式
民樂組合比賽金獎頒獎儀式
古箏比賽金獎頒獎儀式
民樂組合比賽銀獎頒獎儀式
古箏比賽銀獎頒獎儀式
“兩岸情緣 璀璨臺灣”民族音樂會集錦:臺灣國樂團與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樂團聯袂演奏開場曲目《臺灣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