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聯組織實施的“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解讀和展現中華經典的精髓神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為把這一活動辦得更好,中國文聯最近組織召開了一次“中華經典系列詠誦”作品研討會,請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發表意見,建言獻策。
現將部分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的發言摘要刊登在這里,以饗讀者。
傳承和傳播國學的一個創造
□ 黃國柱
解放軍報社原社長、著名文藝評論家
我們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作為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的內容極其豐富,像汪洋大海一樣,需要選擇才能有所表現。同時,還要有一種適當的藝術載體才能更好地傳播。中華經典系列詠誦就是傳播國學經典的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
漢民族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國學經典傳承的獨特方式。例如這個系列作品中使用的吟誦,就很獨特。我理解,吟誦是一種介于誦讀和歌唱之間的漢語古典文學作品口頭表現方式,既遵循語言的特點,又根據個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韻,把詩文中的喜怒哀樂、感情的變化通過自己的音調表現出來,突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是一種細讀的、回味式的讀書方法和表達方式,是文學、音樂語言的綜合體,它本身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它展示國學經典可謂是相得益彰。
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肯定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會取得更大的成效。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正在做著這種持之以恒的努力,這是一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相關聯的工作,無論是對于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還是對遏制社會道德滑坡現狀,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
□ 向云駒
中國藝術報社社長
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必然是一個走向文化強國的歷史新進程;建設偉大強國的目標必然要求我們對偉大的中華文明進行新的檢視、新的繼承、新的傳承和新的弘揚。很高興在這一進程中,看到了中國文聯啟動的“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這是一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項目,通過創新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作品的成功,我認為在于很好地處理和解決了創作與傳承中的三對辯證關系,一是原典與原創的關系。單純的詠誦一般只局限于教學,只是在傳承的意義上發揮作用。用現代媒體傳播經典,感召受眾、激發領悟,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二是文字和形象的關系。中華經典系列詠誦調動了音樂舞臺各種藝術手段,讓文字回到歷史的詩、樂、舞的語境之中,使古代先賢的思想與當代觀眾發出強烈的共鳴和共振。三是古語與今聲的關系。既原原本本誦讀經典的精華篇章,又熱情洋溢地謳歌這些思想精華的偉大意義,還準確生動地賦予這些思想精華以時代的光彩和人類的高度,開辟和創造了文藝創作的廣闊道路和嶄新的樣式。
希望能將這一系列作品在地方行業電視臺廣為播出,形成更廣泛的傳播,使優勢資源得到更多的運用和發掘。
以智慧的方式把經典帶到現實
□ 趙 忱
中國文化報副總編輯
我在中國文化報工作將近三十年,總是看演出、通常講的所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往往只是口號,或者只是一種追求,很少有作品真正能夠實現。中華經典系列詠誦就實現了。
為什么我們那么需要中華經典系列詠誦作品呢?可以說是現實的呼喚。我們經常會憂慮,經過這么多年的轉型發展,物質是豐富了,可精神上呢?簡直是沒有辦法想象。怎么會這樣呢?這種精神上的敗壞不是去醫院吃藥可以解決的。所以需要停下來,需要重溫經典,需要用智慧的方式把經典帶到現實生活中,想更多的辦法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現在多數百姓基本不看書,只看電視,電視節目同質化,娛樂節目庸俗化,人們都沐浴在這樣的文化里,何等的危險?所以我們需要經典。
作為文化記者,我發現我們的文化離心越來越遠。如果我們的文化只是活動,跟心靈無關,那怎么行啊?文化如水,它是用來灌溉心靈的。經典詠誦的作品,是離心最近的,是深入人心的,有著現實乃至深遠的教育意義。
用多種方式進行推廣,擴大影響
□ 金兆鈞
《人民音樂》常務副主編、音樂評論家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的總體策劃好,就音樂而言,在樣式上、風格上,多樣化、很豐富,中國文聯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有那么多人才的參與,才有我們看到的這么有品位的作品。
我們做了這么多好的作品,不能演出一次、電視播出一次就放下了,應當進一步做好推廣工作,以擴大影響,發揮更好的社會效益。傳統的唱片出版是一種推廣形式,現在的網絡推廣遠遠超過這個形式。比如可以讓大學生、中學生試聽一下,他們認為比較好的東西,就可集中到網絡上推廣。網絡上有特定的推廣形式,可以跟強勢的音樂網站合作。演100多場,對中國人來講推廣不到多少人,但是通過網絡,其影響是連鎖性的反應。我們要善用網絡,包括很多朗誦的精彩片段,放到網上不見得沒人轉、不見得沒人聽,只是他們平時沒機會到演出場地去看,甚至都不太知道。在我周圍,五音不全的人都非常喜歡朗誦,他們就會轉。
總之,推廣傳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傳播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經典,就會有更多的人聽。
向文明源頭回歸,功在千秋
□ 喬 良
國防大學教授、著名作家
首先,我覺得應該向中華經典系列詠誦的創作團隊表示祝賀,表達敬意。雖然我曾參與過詠誦《孫子兵法》作品的創作,沒想到只過去了三年,這個系列已經推出了詠誦六部經典的七部作品,可喜可賀。
對于我們中國的文明,既是讓我們驕傲的東西,又讓我們面對文明的失落產生一種疼痛。今天國人能夠感覺到的就是道德的淪喪和墜落。在這個過程中,能有這樣一個系列作品逆流而上,帶領我們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我認為這確實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大國崛起”,這個詞近些年被反復使用,或者說是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什么是大國崛起?實際上大國崛起就是一種新的文明的崛起。假如大國崛起不能伴隨新的文明誕生,大國崛起就無從談起。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豐厚的遺產。我們要創新一種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重新撿起老祖宗的東西,需要重新審視老祖宗的東西。我覺得這個系列詠誦的很多作品,實際上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就目前已推出的作品看,經過各位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不僅是中華經典藝術的再現,它自己最后也會成為經典。這樣一個中華文化經典系列詠誦的作品,使我們自己重新向文明源頭回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小規模的文藝復興。我要鄭重地向整部作品的創作人員和演出人員表示敬意。
以敬畏之心傳播中華經典
□ 張慶善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紅學專家
經典詠誦推出的作品,確實有一種震撼的力量。我一直在想,這些兩千多年前出自先賢之手的經典,現在不少人讀都很難讀懂了,為何經他們用這種方式搬上舞臺和屏幕,會那么感染人、震撼人呢?
我認為,這種震撼力首先來自于經典本身。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國學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蘊藏著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一份很有價值的讀本。可以說,中華經典有著一種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思想魅力和文化魅力,時至今日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成功發掘了我們的這一文化寶藏,將其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內容,用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眼前為之一亮,心靈為之一振,原來我們智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如此豐厚的饋贈。
經典詠誦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我們應當禮敬、自信地對待傳統文化,以敬畏之心來做好傳播中華經典的工作,這樣我們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觀眾的精品。
經典系列詠誦的靈魂所在
□ 王 博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推出的作品都非常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我就講一個詞,這個詞就是“靈魂”,或者說“精神”。一個人要成功需要靈魂,需要精神。我覺得一個國家要成功,要被尊重,也需要靈魂,需要精神。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都需要靈魂和精神。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活動的靈魂和精神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大概有三點:
第一點,對國家的關懷,對國家的愛。未來30年,中國社會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文化。中國的全面崛起最需要文化的引領,需要價值觀的引領。現在對于中國社會的亂象人們都很不滿意,在解決和克服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文化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能不能在各個因素之間起到化學反應,這一點很重要。我覺得我們做這樣一個經典詠誦,其實就是文化的關懷,就是直接針對當代中國面臨的問題。
第二點,對傳統的關懷,對祖先的敬意。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對祖先創造的東西在當代中國的延續,我們怎樣去估計?曾經有過極端態度,有的是全面地反傳統,也有人說要全面恢復傳統。中華經典系列詠誦項目的態度不屬于任何一個極端,它是把傳統拉到現代生活里面,同時用現代生活去融化傳統,這樣的做法,是試圖在當代中國延續并發揮傳統思想的意義,非常有意義。
第三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貫穿在這幾部經典中,特別是主創團隊對經典的解讀中的,是對人民的愛,對人民的關懷。從詠誦《道德經》到詠誦《孟子》,都充滿了這種解讀和關懷。我想這是最重要的靈魂,這同時是古代經典的靈魂,也是現代解讀者的靈魂。
把沉睡的東西激活了
□ 唐建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個項目從創意到完成,每個環節做得都相當出色,音樂非常好,有恢弘大氣,也有細膩婉約,給人強烈的情感沖擊。多媒體、燈光、舞臺設計等都非常好。很突出的是每一首歌寫得都非常好聽,以歌曲為主兼以戲曲風唱段等,在洋溢飄灑出濃郁的民族風情中,精美的旋律引人入勝。
我在想,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演進中逐漸沉淀成為經典,其中負載的民族思想、情感、才華和智慧,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代代相傳,凝聚成我們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在當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中,優秀的、經典的、沉淀在歷史文化深層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
運用中華經典系列詠誦方式做推廣和普及工作,是個了不起的創舉。利用這種文化形式來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借助音樂的力量容易溝通人的情感,可拉近那些因艱澀和難懂文字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借助這樣的文化題材,豐富了音樂作品的內涵,也激活了沉淀或沉睡的東西,讓大家再次接觸,是一種通俗易懂的、容易讓大家接受的形式。
創造了一種讓經典易于傳播的方式
□ 晨 楓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詞作家
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哲學思想、道德倫理觀念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的先人對人類文化作出的杰出貢獻。先賢們早已把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形成了我們的國學經典。由于種種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精神瑰寶反而被淡漠了或者丟失了。現在的確需要重溫,需要回歸。
中華經典系列詠誦的創作團隊,通過歌曲和朗誦的方式對經典進行闡釋,這是一件相當艱苦的創造性工程。就目前推出的幾臺節目來看,可以說是創造了一種易于傳播經典、并易于被普通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就像美國著名現代音樂家格什溫所說的那樣,在各個藝術門類中,唯有音樂欣賞是可以不必苛求于接受者本身所具備的文化水準,他們不僅可以欣賞,而且可以品評。
的確,音樂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含納性,不僅是抒情的,就是那些理性的、勸導的種種都可以被納入其中,而這恰恰是這個系列詠誦藝術活動能夠長期走入普通大眾之中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