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聲笑語共推海峽水暖 說學逗唱同敘兩岸情濃
——曲藝人共襄“2013海峽兩岸歡樂匯”
姜昆、戴志誠表演相聲《樂在其外》
盛小云演唱蘇州彈詞開篇《王魁負桂英·情探》
劉全和、劉全利表演幽默小品《兄弟拍電影》
王振全、潘建玲表演數來寶《游走三百六十行》
李偉建、武賓表演相聲《歡聲笑語》
焦建東、石磊表演口技手影《光影之間》
11月7日至9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福建省文聯攜手全國公安文聯共同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歡樂匯”活動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前光,中國曲協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董耀鵬,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全國公安文聯秘書長、全國公安曲協主席張策,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福建省曲協主席陳秋平,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曲華江等參加活動。兩岸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匯聚一堂,通過展演展示、研討交流以及基層演出等形式,探尋兩岸曲藝發展之路。
活動期間,先后舉辦了“全國公安系統優秀曲藝節目展演”、“臺灣地區優秀曲藝節目展演”、“福建省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共3場展演,1場“海峽兩岸曲藝事業發展研討會”和1場中國曲協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笑”走進福州暨“2013海峽兩岸歡樂匯”優秀曲藝節目展演頒獎儀式專場演出。參加此次活動的40余個節目,涉及相聲、評彈、快板書、南音、錦歌、數來寶、太平歌詞、畬歌說唱、八角鼓等近20種曲藝類型。在頒獎儀式專場中,劉全和、劉全利等曲藝名家更是剛結束在臺灣的演出又飛赴福州“接力”,連續參加海峽兩岸的曲藝“歡樂匯”。
作為海峽兩岸主題曲藝交流活動,在中國文聯和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的幫助和支持下,“海峽兩岸歡樂匯”于2011年和2012年先后在福建、臺灣成功舉辦兩屆,受到兩岸曲藝人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熱烈歡迎,如今更已成為兩岸民間曲藝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董耀鵬表示,“海峽兩岸歡樂匯”通過多種形式凝聚海峽兩岸曲藝力量、打造兩岸曲藝文化共同體,不僅拓展了兩岸民間曲藝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更增進了兩岸血脈同源的民族認同感。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也表示,在各級部門和領導的支持和指導下,福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地域曲藝優勢,不斷刷亮“海峽兩岸歡樂匯”的品牌,曲藝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為兩岸增進了解、強化交流架設了很好的橋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展演薈萃兩岸優秀曲藝節目
2011年,中國文聯、中國曲協和福建省文聯攜手主辦首屆“海峽兩岸歡樂匯”活動,兩岸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歡聚一堂,用精彩的表演展示了海峽兩岸曲藝發展的優秀成果,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特別引人矚目的是,期間中國曲協和福建省文聯共同簽署了《支持福建曲藝科學發展和先行先試合作備忘錄》,支持閩臺兩岸曲藝家、曲藝愛好者往來開展曲藝交流。業界認為,此舉為兩岸曲藝合作交流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12年,“海峽兩岸歡樂匯”進一步拓展,轉場寶島舉辦了第二屆活動。除了舉辦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兩岸曲藝理論研討等一系列活動,南音表演藝術家李白燕還收了12位臺灣徒弟,一時傳為曲苑佳話。
今年的“海峽兩岸歡樂匯”可以說是近年來兩岸曲藝交流及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無論從參演人數、參演節目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進展。相聲、雙簧、快板書、太平歌詞、數來寶,一臺臺灣曲藝專場演出,讓觀眾領略了獨特的寶島曲藝風采;南音、相聲、答嘴鼓、南詞、錦歌、福州評話、福州伬藝、畬歌說唱,福建專場的精彩演出則盡顯海西風情。
此外,全國公安文聯加盟本屆“海峽兩岸歡樂匯”并舉辦了全國公安專場演出,不僅讓人們欣賞到特色鮮明的演出,更讓觀眾了解到曲藝在公安文化宣傳領域中的重要作用。全國公安文聯秘書長張策說:“曲藝為人們喜聞樂見,是法制宣傳很好的手段,歷來為公安系統所重視。這次公安專場演出,許多節目都取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是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最鮮活的體現?!?/p>
臺灣曲藝首次以專場形式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以往臺灣曲藝節目只穿插在各臺展演中,本屆活動舉辦專門的臺灣曲藝專場在“海峽兩岸歡樂匯”活動開展以來尚屬首次。
參加臺灣專場演出的有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漢霖說唱娃娃兵團、臺灣省警察大學、李宗霖曲藝研究室等單位,其中既有被譽為“臺灣新相聲之父”的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團長王振全這樣的名家參演,也有年僅14歲的小演員何怡臻清脆爽利的太平歌詞表演。青年演員吳思偉的快板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干凈利落,相聲演員李宗霖在相聲中融入民族民間舞蹈的創新之舉,更讓人印象深刻。
王振全告訴記者,臺灣的曲藝起步較晚,很多曲藝人開始是聽大陸的廣播逐漸摸索起來的。他自言,他小時候就常常聽大陸的“海峽之聲”頻道,聽到了馬三立、侯寶林這些名家大家的相聲,因此學到了很多。不過,由于缺乏老師的口傳心授,如今臺灣的曲藝也出現了一些偏移,語言類的發展得比較好,演唱類的就比較弱。他說:“由于時代的原因,臺灣的曲藝事業出現了斷層,很多年輕人不認識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沒有機會接觸,因此我們成立了漢霖說唱娃娃兵團,希望用啟蒙的方式交給小朋友傳統文化,也希望兩岸加強交流,豐富臺灣相聲的沃土。”
“臺灣相聲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接地氣,是相聲本土化相當好的典范。”北京曲協副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李立山則力贊臺灣相聲本土化的膽量和魄力,認為用閩南話或客家話等本土語言去做相聲的探索,能夠更好地被老百姓所接受。同時記者也了解到,除了相聲瓦舍已逐漸向相聲劇發展,臺北曲藝團、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等在相聲方面都頗受臺灣民眾喜愛,其市場反響也不錯。
曲藝在相互交融中彰顯魅力
一直以來,海峽兩岸曲藝文化一脈相承、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福建南音在臺灣被稱為“南樂”,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自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以來,南音就隨大批閩南移民傳到了臺灣,并逐漸成為臺灣的一種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據了解,南音社團在臺灣曾多達60余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其蹤跡遍及臺北、臺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臺灣的主要劇種歌仔戲是以福建漳州錦歌的歌仔調,演唱閩南歌仔冊的戲文,綜合漳浦車鼓表演而得名。歌仔戲發端于閩南,成形于臺灣,返流入閩南,至今盛行兩岸。王振全感慨地說,臺灣有很多民間曲藝愛好者,過去只能靠聽廣播、看錄像向大陸名家學習,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入,如今也有拜師親聆的機會了。
由于臺灣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其創新力度常常讓大陸曲藝人欽羨,此次演出中青年演員李宗霖把舞蹈融入相聲就是一例;而臺灣曲藝人向大陸取經的“尋根”努力,也不斷得到大陸的呼應。近年來,福建省充分發揮自己的地區優勢,不斷整合資源,加強與臺灣的曲藝文化交流。針對過去在錦歌、答嘴鼓等閩臺特色曲種交流較少的情況,福建省曲協也在著力探索建立閩臺曲藝文化傳承基地,以弘揚閩臺特色曲藝文化。此次福建專場的演出,幾乎涵蓋了福建所有的特色曲種,福州、廈門、泉州、漳州、三明等各地的曲藝人紛紛前來獻藝交流,魅力盡顯。
中國曲協副主席、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云曾多次到臺灣演出,臺灣觀眾對傳統文化深刻細致的理解,也讓她深有感觸。據盛小云回憶,1998年她到臺灣演出,演出完了一位老太太問她,為什么要用腳踢那個踏板呢。當時她有些愕然,便說,那個踏板影響了她的坐姿,會影響到表演。那老太太告訴她,蘇州評彈是很雅的藝術,演員在臺上的一舉一動,任何細微的動作,都會影響到觀眾的欣賞,并建議她說,你可以微側身下去把它挪開的,這樣就沒有瑕疵了。
也許,所有這些都在詮釋著一種文化的淵源。北京曲協副主席、相聲藝術家崔琦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末自己首次參加兩岸曲藝交流活動,稱“如果說那時候海峽間的水還有一點點涼的話,那么現在兩岸的曲藝交流就可謂是海峽水暖、兩岸情濃”。
兩岸研討曲藝事業發展
作為一個曲藝版圖里的獨特區塊,海峽兩岸曲藝既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征,又有交融互補、相互吸引的個性魅力。從首屆“海峽兩岸歡樂匯”起,這些特點都備受兩岸曲藝人關注。作為此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探尋兩岸曲藝發展之路”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曲藝事業發展研討會,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兩岸牽手共謀曲藝發展的話題上來。
研討會上,盛小云、張策、王振全、崔琦、李立山和福建省曲協副主席馬文正、臺灣曲藝家葛亞芹等分別做了題為《海峽兩岸曲藝交流對評彈藝術的影響與促進》《全國公安曲藝事業的現狀與展望》《從無到有的臺灣曲藝發展史》《海峽水暖曲藝情濃》《和而不同——海峽兩岸相聲創作的合作嘗試》《淺談曲藝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兒童曲藝在臺灣》的發言。
“兩岸存在差異,但中華文化是一脈相通的,文化是紐帶,曲藝人的情感是相同的,情感是橋梁。”李立山說。與會專家認為,文化的紐帶和情感的共鳴在具有海峽兩岸地域特色的曲藝表達中得到了彰顯和延伸,既構筑了兩岸曲藝人共有的“精神家園”,同時對海峽兩岸民眾也具有典型意義。
王振全在會上提出“相聲該用什么語言表演”,引起專家的熱烈回應。王振全指出,臺灣語種多樣,閩南話、客家話及各地方言匯雜,甚至有的地方的部分基層群眾聽不懂普通話。他說:“相聲起源于北方,現在多用北京話說相聲,但在臺灣這樣行嗎?如果單用北京話表演相聲,臺灣相聲就沒法走下去,如果這個迷思可以打破,相聲的潛力將無窮。”王振全認為,任何語言都應該能說相聲,閩南語有八音,很適合說相聲,也應該嘗試。
近年來,大陸相聲小劇場興起,發展勢態良好的同時,如何根植當地卻成為難題。王振全的話引起與會專家的熱烈響應,認為這是解決相聲本土化的很好嘗試。研討會現場,李立山甚至和崔琦共同演繹了一段相聲《和而不同》做出回應,指出相聲愈發講究求新求變,本土化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是否講北京話并不是相聲的精髓所在,因此在相聲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接地氣,將相聲融入地方生活,做到和而不同。
李立山認為,相聲本土化并不是倒倒口、說兩句當地話那么簡單,而是要轉變觀念,深入研究本地文化和思維方式,把相聲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去,才有生命力。
續傳統“送歡笑”深入基層
曲藝來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并以它獨特的形式、輕便快捷的歡樂手段被人們所喜聞樂見。這一藝術特點,向來被曲藝人所重視,并在相關曲藝活動中通過深入基層被貫徹,中國曲協的“送歡笑”活動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一次,“海峽兩岸歡樂匯”延續以往的傳統,同樣策劃了一場中國曲協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笑”走進福州的演出。
11月9日晚,演出在福州市福建大劇院舉辦。演出開始前,主辦方給參加展演的優秀節目頒獎。伴隨著南音《我的家鄉在廈門》等優秀節目亮相,姜昆、戴志誠、劉全和、劉全利、盛小云、李偉建、武賓、王振全等名家紛紛出場。姜昆、戴志誠帶來相聲《樂在其外》,笑料百出;劉全和、劉全利的幽默小品《兄弟拍電影》與現場熱烈互動,滑稽場面笑翻了觀眾;盛小云的一曲蘇州彈詞開篇《王魁負桂英·情探》聲情并茂,充滿了吳儂軟語的魅力;李偉建、武賓的相聲《歡聲笑語》充滿現代感,包袱不斷。當數來寶《游走三百六十行》再度上臺時,王振全那句“一頭大一頭小”早已讓人們笑翻了天。
整個劇院坐得滿滿當當。觀眾都是周邊街道社區、學校企業的群眾,還有從福州郊縣趕過來的曲藝愛好者。幾天來的展演似乎還沒有讓他們過足癮,部分參加展演的優秀節目再度登臺時,更有的觀眾興奮地喝彩為演員加油。一位觀眾告訴記者,平時工作忙,整天繃著一根弦似的,難得有機會來看這么一場高水平的演出,真的好開心。而牛群和鞠萍的搭檔主持也讓觀眾體驗了一把別具一格的舞臺風格,一群小朋友更是踴躍答題,然后跑到臺上去“領獎”。最后他們領到了跟曲藝家們合影的“獎品”,歡笑也由此定格。
研討交流
研討會現場
盛小云
《海峽兩岸曲藝交流對評彈藝術的影響與促進》
張 策
《全國公安曲藝事業的現狀與展望》
王振全
《從無到有的臺灣曲藝發展史》
崔 琦
《海峽水暖曲藝情濃》
李立山
《和而不同——海峽兩岸相聲創作的合作嘗試》
馬文正
《淺談曲藝人的文化自覺和自信》
葛亞芹
《兒童曲藝在臺灣》
許多曲種尤其是地方特色曲種,在公安文化宣傳領域有很好的發揮空間,也給曲藝創作帶來新的素材、元素。公安工作和曲藝創作之間的關系,是一篇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大文章。
——全國公安文聯秘書長、全國公安曲協主席張策
這些年曲藝受到市場的沖擊,多少跟我們缺少自信、心態有點浮躁有關系。曲藝一定要上電視嗎?不一定。晚會少了,要求變了,但重視基層始終是曲藝創作的根本。
——福建省曲協副主席、福州市藝術研究所所長馬文正
相聲應該用什么話?北京話不一定到哪里都適用,因為有人聽不懂。相聲語言需要本土化,而從藝術規律上講,適合相聲的語言必定是親切清晰、聲音可揚可抑的。
——臺灣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團長王振全
相聲本土化必須深入研究本土文化和思維方式,把相聲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去,才有生命力。
——北京曲協副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李立山
南音《我的家鄉在廈門》
小品《在路上》
琵琶彈唱《警嫂詠嘆》
相聲《較量》
融入舞蹈新元素的臺灣相聲
太平歌詞《五龍捧圣立地佛》
相聲劇《喜怒哀樂愛惡欲》
畬歌說唱《“山哈”結婚難離離》
快板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選段
本版文圖 本報記者 鄭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