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維納斯將海倫介紹給帕里斯》(局部) 本報記者 李韻攝
● 盧浮宮與國博的首次合作
● 盧浮宮的地中海文物首次集體亮相
木乃伊的木棺、埃及艷后的雕像、特洛伊王子石雕像、《維納斯將海倫介紹給帕里斯》油畫,還有鑲有265顆鉆石的法國國王查理十世的懷表、《君士坦丁堡》油畫的草圖……
280件(套)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文物精品,遠渡重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講述著地中海文明的精彩——《地中海文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藏文物精品》展覽10月29日至2014年2月10日在此展出。這也是世界兩大博物館的首次合作。
地中海地區是多元文化的匯集之地,其復雜、多樣的文明史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盧浮宮博物館是法國收藏地中海文明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此類博物館之一。
本次參展的280件(套)文物,包括石雕、陶器、金銀器、油畫、素描畫等,多件精品是首次走出盧浮宮到國外展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盧浮宮博物館館長讓-呂克·馬丁內茲告訴記者,意大利繪畫和古希臘雕塑是法國王室收藏的兩大主題。盧浮宮的“鎮宮之寶”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雕像都來自地中海國家。在盧浮宮博物館,這些文物精品基本是按展品材質、表現主題等分散展出,而此次“中國之旅”是盧浮宮首次以集錦的方式展示地中海文明。
本展覽以時間為序,分為六部分,呈現了地中海地區重要歷史時期的文明發展歷程。第一部分“地中海世界——自然與文化背景”,展示地中海地區的周邊環境以及物產。當您看到展廳中央那具木乃伊木棺時,就已來到第二部分“最初的地中海——早期的交流”。這里介紹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地中海沿岸各國的交流,展示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對地中海地區的影響。船形金杯、古希臘玻璃酒杯、伊西斯神石雕頭像、木乃伊木棺等不僅表現了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技術,更表現出埃及、希臘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在以羅馬將軍石雕像為中心布置的第三部分“統一的地中海——希臘、迦太基和羅馬”,展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希臘、迦太基和羅馬在地中海地區的統治。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石雕像、羅馬將軍石雕像、哈德良皇帝石雕像、馬賽克地磚等再現了地中海地區文化的希臘化、羅馬化進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地中海國家特有的文化標志——馬賽克藝術、大理石肖像和雕像。展柜里一尊不大的青銅人像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通過說明牌得知,這是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立像。克婁巴特拉七世,不就是傳說中的“埃及艷后”嗎?原來,她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艷麗。
“十字軍東征”是中國觀眾相對熟悉的世界歷史。本次展覽的第四部分“中世紀的地中海——從‘十字軍東征’到收復失地運動”,就是展示了公元11世紀至14世紀地中海的變化。通過塞浦路斯出土的釉陶、巴勒斯坦出土的雕塑、墓志銘、耶路撒冷出土的雕塑殘件等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展示出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拉丁王國、拜占庭帝國文化,以及東西方藝術家、工匠之間的技藝交流。讓-呂克·馬丁內茲指著一個黃銅盆說,它在塞浦路斯被發現,是由法國王子訂制、敘利亞工匠制作的,具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折射出當時亞歐文化交流的情況。
最吸引記者的是第五、第六部分。第五部分“近代的地中海——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展示的是公元1490—1750年期間地中海的歷史,重點展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地中海的生活和藝術。以瑞士畫家利奧塔爾的《身著土耳其服裝的勒維特先生和格拉瓦尼小姐》畫作為中心,向觀眾展示歐洲的土耳其文化和土耳其的歐洲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鑲滿寶石的金杯托,用金、琺瑯和鉆石制成的煙絲盒,小小的物件,燈光下熠熠閃亮,充分展現出18世紀奧斯曼帝國宮廷生活之奢靡。當時,帝國的顯貴們對來自西歐的珍玩寶器的興趣日漸濃厚,以至于法國的藝術品工坊和英國的鐘表廠收到的訂單逐年增加,這種愛好直接影響到奧斯曼藝術,并催生了獨特的奧斯曼可可風格。
第五部分,還以“擄走的歐羅巴”和“埃及艷后之死”兩大主題展示這一階段地中海藝術中對神話故事以及古代歷史人物的詮釋。傳說,幻化為白色公牛的眾神之王宙斯將腓尼基(今黎巴嫩)公主歐羅巴擄走。歐羅巴的名字后來成為了歐洲大陸的名字。展廳里有一只紅像雙耳爵,其外壁就繪有這個故事的場面。讓-呂克·馬丁內茲介紹,紅像雙耳爵上的這幅繪畫已經被用在了五歐元的硬幣上。而類似的題材還出現在油畫等其他展品中。
展覽的第六部分“游歷地中海”,講述的是公元1750年至1850年藝術家們游歷地中海的浪潮。以蘇格蘭考古學家加文·漢密爾頓的繪畫《維納斯將海倫介紹給帕里斯》和他所收藏的“阿爾忒彌斯石雕像”“三足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石雕像”等古羅馬文物為中心,觀眾們可以了解到18世紀英國貴族們的“大陸游學”和考古發掘;通過“西西里港口風光”“龐貝集會場”“維蘇威火山噴發”等素描和油畫展示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迷戀;通過“拿破侖遠征埃及”紙上油畫及《埃及記述》版畫展示當時的“埃及熱”,為歐洲殖民時期藝術家前往東方朝圣拉開序幕。
這部分的展廳正中是一男一女兩具石雕立像。男的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而其身后的一幅油畫講述的就是這位王子的傳奇——它取自希臘神話故事,展現的是特洛伊戰爭之前,愛神維納斯將斯巴達的美女海倫介紹給帕里斯。此后,為了爭奪這位美女,爆發了歷時十年的特洛伊戰爭,而歷史書中也就有了諸如“特洛伊木馬”之類與之相關的典故。
女性石雕是阿爾忒彌斯,她是狩獵女神,也被稱為加比斯的戴安娜。雕像是1792年加文·漢密爾頓在意大利加比斯考古時發現的。石雕的形象是阿爾忒彌斯身著短裙,腳穿涼鞋,正在將信眾供奉的外衣搭扣扣上。這尊雕像呈現的是用古羅馬雕刻藝術展現的典型的古希臘神話形象。當年,拿破侖的妹妹嫁給意大利的一位王子,這尊雕像被拿破侖當作禮物送給其妹。
展覽的最后一件文物是幅長約十米的油畫,畫的是當時的重要城市——君士坦丁堡的全景。君士坦丁堡位于巴爾干半島東端,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扼黑海門戶,作為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戰略據點,這里擁有任何一座東方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19世紀,由于運輸條件的改善,在地中海旅游更為便利。隨著海運的發展,從馬賽至亞歷山大城的航程縮短為一周;1883年,“東方快車”開始直通伊斯坦布爾。而此時,在歐洲,對旅行的熱衷成為一種真正的流行文化;全景圖的出現和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將那些足不出戶的人們帶到了更遠的地方。
仔細欣賞這幅畫時,不難發現,它是由若干小畫組成的,每幅小畫還在明顯位置標注了數字。原來這是一幅繪于1818年的草圖,而成畫如今已經失傳,只剩下它講述著作者法國人皮埃爾·布雷沃斯特眼中的這座東方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