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需要歷史的積淀與培育,也仰仗于當下的呵護與升華。這體現出了一個城市的發展眼光,也昭示著一個城市未來的吸引力與號召力。2007年,東莞市提出,計劃用20年時間,將東莞打造成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音樂劇之都”,使之成為東莞城市文化新品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新動力、城市形象傳播新載體。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東莞建立了兩個音樂劇創作生產基地:與北京松雷公司合作建立了東莞(塘廈)音樂劇創作生產基地,成立了東莞塘廈松雷音樂劇劇團有限公司和東莞塘廈松雷音樂劇劇團;與北京保利公司合作創建了東莞保利文化藝術創作基地,成立了東莞保利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和東莞保利三寶演藝團,為繁榮音樂劇創作搭建了發展平臺,由此推動東莞音樂劇從贊助“貼牌”走向自主“原創”。
同時,東莞市舉辦了三屆音樂劇節。每兩年一屆,成為國內唯一舉辦音樂劇節的城市。東莞邀請國內外經典音樂劇目參與展演,創辦了音樂劇劇目“莞香獎”,舉辦了中國音樂劇發展高峰論壇,有效提升了音樂劇節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東莞還以玉蘭大劇院為載體,積極引進《貓》《圖蘭朵》《金沙》等國內外優秀音樂劇來東莞演出,并由政府對音樂劇演出的票價進行補貼,使東莞觀眾能夠以廣深1/2、上海1/3的票價在家門口欣賞到同類演出,至今已經引進了國內外40多部音樂劇在東莞上演;還組織音樂劇免費演出,舉辦音樂劇知識講座,有效地培育了音樂劇的觀眾和市場,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最為重要的是,東莞探索形成了音樂劇生產和營銷的東莞“五合一模式”。短短幾年時間,我們探索建立了音樂劇生產營銷的“東莞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標監管、企業承辦、項目辦團、院線營銷”。其中“政府扶持”主要包括政府免費提供排練場地及設施設備、補貼劇目參賽費用、獎勵獲獎作品、扶持劇目創作等;“指標監管”,是指政府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要求創作基地在一段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作品數量、演出場次、作品質量等;“企業承辦”,是指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由松雷、保利等公司具體負責創作基地的資金投入、生產營銷、運作管理并自負盈虧;“項目辦團”,就是圍繞音樂劇創作項目招聘演員、組建藝術團隊,項目完成后團隊自然解體;“院線營銷”則是通過北京保利影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所掌控的國內舞臺藝術院線系統和覆蓋全國的票務網絡體系,按市場規律組織營銷,把東莞原創音樂劇作品不斷推向全國、推向海外。
6年來,東莞創編推出6部音樂劇:《蝶》《愛上鄧麗君》《三毛流浪記》《王牌游戲》《鋼的琴》《媽媽再愛我一次》,共完成國內外商業巡演471場,觀眾上座率83.34%。今年11月還將推出一部長征題材的音樂劇。東莞已然成為原創音樂劇的高產地。
音樂劇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更多的東莞人可以在家門口欣賞到高雅藝術,“過一個有文化的周末”正在成為東莞人的時尚追求。而且建設“音樂劇之都”還發展了新興文化產業,2012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19億元,比2011年增長13.21%。更為關鍵的是重塑和優化了東莞的城市形象,確立并提升了東莞的文化氣質,增強了東莞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過去,提到東莞,人們往往認為文化發展滯后。但近年來通過打造“音樂劇之都”,則向外界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東莞——它還是正在興起的、每天綻放新精彩的“文化名城”,從而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東莞。
東莞建設“音樂劇之都”的實踐表明,一個城市需要確立文化建設的核心競爭力,著力發展自己的“拳頭產品”,打造一個文化發展的“引擎”,再以一帶面,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整體躍進。同時,城市的文化建設要在普及、惠民的“量”和“面”上下力氣,更要注重文化建設的“質”和“優”。發展優秀、先進的文化,對于營造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至關重要,有助于提升市民的藝術素養,改善市民的精神面貌,最終內化于這個城市的氣質,涵養這個城市的靈魂。
(作者為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