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鼓書”價值 傳揚常德經驗
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在京隆重舉行
領導專家與展演藝人合影
常德“鼓書”傳承發展研討會現場
10月26日至28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廳、常德市委市政府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國說唱文藝學會、中國俗文學學會、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及圖書館協辦,湖南省群眾藝術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德市委宣傳部、常德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常德市文化館和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具體實施的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文章向活動發來賀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協名譽主席羅揚,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名譽主席劉蘭芳,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馬盛德,中宣部文藝局藝術處處長汪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曲協副主席吳文科,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孟慶善,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陳華,以及來自北京、天津、湖南、福建、山東等地的學術界和曲藝界專家學者、藝術家與觀摩代表向云駒、朱光斗、田連元、倪鐘之、陳連山、陳泳超、姚振聲、常祥霖、蔡源莉、種玉杰、唐凌、田莉、張蘊和、陳爽、劉鳳來、紀文杰、陳曉嵐、方園園等和“鼓書”藝人占洋、譚惠芳、劉昌會、劉靜、郭方忠、王松、吳清華、熊波濤、邵丹、顏昌春、羅先明、肖國芳、楊勝清、張成輝、田金華、陳元華、覃朝達、覃遠明、劉楚紅、胡建國、張輝、李芳、沈佰軍、陳克華、向緒慶、夏紹軍等共100余人參加活動。陳華、呂品田、孟慶善先后致辭,田莉宣讀賀信,吳文科主持了整個活動。
王文章在賀信中說:“曲藝是十分重要的藝術文化形式,‘鼓書’更是其中歷史悠久和傳統深厚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孝鼓、漁鼓、說鼓、對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圍鼓等等在內‘擊鼓說書’的‘鼓書’形式,在常德的流布非常廣泛且影響深遠。通過深切關注和深入研討此類曲藝形式,展示和傳揚其獨特的藝術風采,總結和探討其有益的傳承經驗,不僅是嘉惠學苑藝林的好事,也是推動其在當下科學傳承與健康發展的善事。值得贊賞和肯定!”
為期三天的系列展演及研討活動共由“跨入學術殿堂·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納入學術視野·常德‘鼓書’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走進北京大學·中國傳統藝術北大行——常德‘鼓書’表演”和“登上大學講堂·常德‘鼓書’會——講座示范演出”四個單元組成。孝鼓《賑酒也煩惱》《西瓜的秘密》《傳承》《姜女情》《邊三梭賣器官》《查家底》、漁鼓《武松大鬧觀音堂》《娘教女》、說鼓《打狗風波》、對鼓《東施效顰》《男人和女人》、三棒鼓《劉海砍樵新唱》、薅草鼓《郎是包谷梗》等6個曲種的13個傳統及新編節目參演,40多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與會宣讀論文或作即席發言。
常德是湖南著名的曲藝之鄉,除了擁有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絲弦,孝鼓、漁鼓、對鼓、說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圍鼓等10種“擊鼓說書”的“鼓書”形式,更是流布廣泛,影響深遠,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近10年來,常德市持續舉辦的“常德市‘鼓書’大王擂臺賽”,將各種“鼓書”創演不斷推向活躍和繁榮,不僅大大提高了民間“鼓書”藝人的社會地位,調動了他們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的積極性,而且找到了傳承發展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形式,同時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公益性和市場性的有機結合,成為當地曲藝文化的重要品牌與靚麗風景,得到全國文化界的熱情贊譽和學術界的熱切關注。此次學術觀摩展演活動及傳承發展研討會旨在總結和交流常德“鼓書”的傳承發展經驗,展示和傳揚常德“鼓書”的獨特藝術風采,倡導和弘揚“學術服務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的曲藝研究學風,促進和推動曲藝傳承及創作表演的持續健康發展,使常德“鼓書”創作表演的良好發展勢頭更加強勁。
用學術理論引領曲藝發展傳承
□ 呂品田(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聯合湖南省文化廳和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是一件非常富有意義的事情。尤其是學術觀摩展演所集中展示的6個曲藝品種13個以“擊鼓說書”為形式特點的“鼓書”節目,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源自遠古的“鼓書”魅力,親眼見證了常德市在傳承發展“鼓書”藝術和有效激揚民間傳統方面的優秀成果,為我們深入探討常德“鼓書”傳承保護的有益經驗,總結交流常德“鼓書”繁榮發展的有效做法,提供了十分集中的思考素材和非常直觀的觀察路徑,也為此次的學術研討活動提供了更加切實的思想支點。而從“常德‘鼓書’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的交流發言來看,其所激發和傳遞出來的真知灼見,對于引領包括常德“鼓書”在內的曲藝創演繁榮與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尤為重大。
如所周知,常德是湖南著名的曲藝之鄉。各種“鼓書”形式在這里流布廣泛且影響深遠。近年來常德市持續舉辦的“常德市‘鼓書’大王擂臺賽”,將各種“鼓書”創演推向活躍與繁榮,也可說使這類曲藝說書形式的傳承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此次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的成功舉辦,包括邀請部分省市參加觀摩交流的熱心做法,已然達到了總結和交流常德“鼓書”的傳承發展經驗、展示和傳揚常德“鼓書”的獨特藝術風采、倡導和弘揚“學術服務社會,理論聯系實際”的曲藝研究學風、促進和推動曲藝傳承與創作表演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而讓常德的有益經驗成為其它地方參考借鑒的初衷與目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作為我國曲藝研究的“國家隊”,擔負著為傳承發展曲藝文化提供學術服務和智力支持的責任與使命。成立27年來,先后組織編寫出版了《說唱藝術簡史》、《中國曲藝史》、《中國曲藝通論》、《中國曲藝通史》和《中國曲藝概論》等一系列具有學科奠基意義的重要著作,部分研究人員還長期參與并具體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國曲藝志》的編纂組織與學術審定工作,為曲藝的學術研究和藝術繁榮做出了積極而又重要的貢獻。近年來,隨著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作“三足鼎立”總體發展格局的形成,該所在繼續深化學術研究的同時,一些高級研究人員也招收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成為目前全國惟一招收“曲藝學”研究生的科研與教學機構。該所相繼主持或參與主辦的一系列旨在科學推進曲藝傳承與發展的學術性活動,包括2007年舉辦的“全國傳統曲藝保護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09年舉辦的“浙江曲藝傳承保護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2011年舉辦的“中國曲藝名師高徒學術觀摩展演”和“中國曲藝傳承論壇”,2012年舉辦的“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項目傳承研討班”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活動的舉辦,同樣是為傳承發展地方曲藝提供智力支持和學術服務,也是該所理論聯系實際一貫學風和學術服務社會工作宗旨的重要體現。
借助學術智慧 傳揚常德“鼓書”
□ 孟慶善(湖南省文化廳副廳長)
參與組織和舉辦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對于湖南省文化廳來說,是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常德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國說唱文藝學會、中國俗文學學會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與圖書館等相關的協辦、承辦及實施單位為此付出的艱苦努力,尤其值得我們敬重。觀看了三場非常成功的系列展演,聆聽了與會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高水平的研討發言,使我和湖南來的同志獲益匪淺。許多專家提出的新穎深刻又富于創見的觀點,讓我們深受啟發,對于我們繼續做好包括常德“鼓書”在內的曲藝乃至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繁榮發展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達到了開展此項系列活動的目的。
對我本人而言,參加此次活動,收獲良多。有些專家學者在發言中肯定我們能夠全程參加本次活動,仔細聽取專家意見。除了工作職責所在,實不相瞞,我對曲藝也是非常喜歡,情有獨鐘,很樂意也很有幸參與策劃和組織這次活動,來推動常德“鼓書”的健康持續發展。我認為曲藝是中華民族漫長歷史中形成的獨具魅力、甚至說獨具魔力的藝術形式。我大學是學中文的,從學生時代到現在,國內外的名著讀了不少,但曲藝對我的影響最深。我最早接觸曲藝大概是在五六歲還沒上學的時候。當時快過年了,母親正在辛勤地準備過年的飲食,門口突然來了位湖北沙市的女孩,手拿一個小碟子,敲擊演唱,身邊還帶著討飯的口袋。她臨場發揮,動情敘唱,夸贊我的母親如何勤勞賢惠,我母親很害羞,不好意思聽下去,趕緊從家里拿出一些東西給她。長大參加工作不久,非常喜歡諸如快板書《奇襲白虎團》等曲藝節目。從此一直愛好曲藝。此次看了常德“鼓書”的精彩展演,聽了專家學者的研討發言,更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獨特,異常珍貴,值得我們投注更大的心血去加以呵護。研討會上的許多意見和建議,包括出臺相關政策,扶持愛護“鼓書”藝人,建設擴大演出場所,保障“鼓書”的演出服務等,我們一定會盡力推動落實。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與我們湖南省文化廳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去年聯合舉辦“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項目傳承研討班”后,今年又成功舉辦了此次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在參與專家學者的研討交流過程中,我和吳文科所長達成了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既然常德的“鼓書”形式種類如此繁多,流布如此集中,傳承如此深廣,價值如此獨特,何不響應國家有關的政策號召,就在此地設立一個“湖南武陵‘鼓書’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此次研討會上有關傳承發展常德“鼓書”的學術智慧,轉化為我們的實際行動呢?我相信我們的這個認識,具有相應充分的客觀條件與基礎,也有組織實施的極大可能,只要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繼續按照有關的方針政策不懈努力,就一定會在包括常德“鼓書”在內的曲藝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做出我們更大的貢獻!
常德“鼓書”的深厚傳統與獨特價值
□ 吳文科(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中國曲協副主席)
以擊鼓伴奏、說唱相間為表演特點的“鼓書”形式,是中國曲藝中說書一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彈詞和琴書等同屬說唱相間表演的說書形式一道,共同構成了擅長表現凡人俗事的“小書”類型,較之徒口講說表演的評書評話等類“大書”和韻誦表演的快書快板書等類“快書”,有著鮮明的形式特點與審美價值。
從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鎮東漢墓葬出土的著名陶質蹲式“說書俑”(又稱“擊鼓俑”或“說唱俑”),到后來在四川郫縣出土的一批東漢陶質站式“說書俑”,再到1979年在江蘇揚州邗江的西漢墓葬中出土的兩件木質“說書俑”,無不表明,“擊鼓說書”的“鼓書”表演傳統,已有2000年以上歷史。而且,這種文物發掘的不同處所也表明,“鼓書”形式在中國分布十分廣泛,早在漢代,即在四川和江蘇都有流傳。據隋唐以來的曲藝“信史”所載,這類以鼓為主伴奏、說唱相間表演的“鼓書”形式,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傳統深厚。只不過,在剛剛過去的百余年間,諸如華北和中原地區廣泛流行且比較發達的山東大鼓、西河大鼓與河南墜子等等典范的“鼓書”形式,由于種種原因,在進入京津等大城市的發展流變中,節目形態主要演化和變異為抒情短段式的“唱曲”類型即“鼓曲”形式。原本“擊鼓說書”的表演傳統,基本上趨于式微。
所幸的是,地處洞庭湖西岸、武陵山深處的沅江和澧水流域,這種以鼓為主伴奏、說唱相間表演的“鼓書”藝術傳統,依然有著十分豐厚的遺存和較為繁盛的發展。一個非常顯見的標志,就是不僅擁有孝鼓、漁鼓、說鼓、對鼓、圍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等10個“鼓書”品種,而且擁有十分深厚和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那里的人們,不僅將這些“鼓書”形式作為他們喜聞樂見的娛樂生活依托和思想心靈慰藉,當作他們主要的精神文化食糧;而且在婚喪嫁娶的紅白喜事期間,仍然作為歡慶祝賀的手段、祭祀神靈的儀軌、表達情感的工具和悼念亡靈的憑借,使曲藝藝術的娛樂、教化、認識以及民俗、禳謝、禮儀等等多重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都得以承傳和延展。這種在全國其它地方非常鮮見的文化遺存景觀及其功能價值體現,使得常德地區的“鼓書”文化,庶幾具有了曲藝文化“活化石”的重要價值。
鑒于此,對常德“鼓書”的學術文化關注和傳承發展關切,便具有特殊作用與意義。特別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時代背景下,面對世界范圍為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而廣泛開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更加需要理論引領與學術支撐。而像常德市過去近10年間持續開展的“鼓書”大王擂臺賽等活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對激揚傳統“鼓書”的傳承保護與現代發展,無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值得總結和推廣。尤其面對一個時期以來許多曲藝創演普遍存在的“戲劇化”、“歌舞化”和“雜耍化”等傾向,通過舉辦常德“鼓書”進京學術觀摩展演及研討活動,使這些流布于山野鄉間的草根傳統納入學術視野、跨入學術殿堂、走進大學校園、登上高校講臺,并在肯定和傳揚其成績的同時也提出相應的警醒,鼓勵他們有效的創演經營實踐,堅定他們正確的傳承發展道路,以此彰顯“鼓書”遺存的文化自豪、確立“鼓書”傳統的文化自尊、培育“鼓書”傳承的理論自覺、培養“鼓書”發展的藝術自信、警示“鼓書”創新的文化自重、激發“鼓書”繁榮的行業自強,即是我們的美好愿望與良好初衷。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傳承發展常德“鼓書”
□ 陳 華(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常德“鼓書”學術觀摩展演及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活動能在北京隆重舉行,既是對我市的文化建設工作尤其是曲藝創演工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我們做好今后工作的極大鞭策和鼓舞。借此機會,我們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常德市文化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各位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東臨洞庭,北連荊襄。轄兩區六縣一市五個管理區,總人口630萬,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
常德歷史文化悠久,是中國農耕文化、中華道德文化和湘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湖南著名的曲藝之鄉,除了擁有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德絲弦”外,還擁有孝鼓、漁鼓、說鼓、對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圍鼓等“擊鼓說書”的“鼓書”形式,并且流布廣泛,影響深遠。
常德“鼓書”的表演形式十分簡便,但藝術的魅力卻獨特卓然。它說唱相間敘述表演,擊鼓伴奏為主要特點;唱詞多為七字句式,唱腔與方言敘述有機結合;語言風趣生動,板眼絲絲入扣;高興處神采飛揚,痛切處悲腔催淚,調侃間幽默滑稽;靈動異常,神采盎然。常德“鼓書”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從2006年開始,我市連續八年舉辦了“常德市‘鼓書大王’擂臺賽”,連續兩年舉辦了常德市群眾文藝演出“百團大賽”,各地的“鼓書”藝人競相登臺,交流獻藝,甚至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參與盛況。剛剛閉幕的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也傳來喜訊,我市選送的4個節目均獲全國“群星獎”,其中就有2個是“鼓書”節目。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鼓書”既是常德最為豐厚的曲藝文化資源,也是我們十分重要的藝術文化品牌,值得我們投入更大的努力去加以繼承和發揚!
近年來,常德市響應中央號召,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把包括曲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作為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內容,加大投入,深入挖掘,精心組織,用心保護。常德“鼓書”中的絕大多數品種,已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我們先后舉辦“鼓書”說唱培訓班12期,共培訓“鼓書”藝人900多人次。目前,全市經常開展職業性演出的“鼓書”藝人已經發展到1000多人,自發組成的演出隊伍發展到100多支,每年演出數千場。從藝人員也逐步年輕化,“90后”的“鼓書”藝人大批涌現。這些賽事和培訓,不僅大大提高了民間“鼓書”藝人的社會地位,調動了他們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的積極性,同時也探索出了我市傳承發展民間曲藝的有效途徑。
我們明白,常德市在“鼓書”藝術的創作表演和傳承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全國做得更好的兄弟省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將以此次展演和研討為契機,認真學習并積極吸納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寶貴意見,繼續發揮政府的自身職能與主導作用,推動我市“鼓書”藝術的傳承保護與繁榮發展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占洋和譚惠芳表演孝鼓《西瓜的秘密》
劉靜和郭方忠表演對鼓《東施效顰》
羅先明、肖國芳和楊勝清表演三棒鼓《劉海砍樵新唱》
吳清華和熊波濤表演孝鼓《賑酒也煩惱》
覃朝達、覃遠明、劉楚紅和胡建國表演薅草鼓《郎是包谷梗》
顏昌春表演漁鼓《娘教女》
邵丹表演孝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