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
俄羅斯當下戰爭電影的新特點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劇照
近日,由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的俄羅斯戰爭電影《斯大林格勒》在國內上映,再次引起人們對俄羅斯乃至蘇聯戰爭電影的興趣。戰爭題材的電影在蘇聯和今天的俄羅斯電影作品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這不僅是因為戰爭片所特有的視聽效果,觀賞性強,更重要的原因是與俄羅斯的歷史有關。俄羅斯史上戰爭綿延不斷,因此戰爭在俄羅斯電影中也成為一個經久不息的主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蘇聯戰爭電影既有《攻克柏林》《解放》這樣一些全景式、史詩式的宏大敘事,也有像《普通一兵》《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英雄主義作品。事實上,還有一批思想深刻、觸及人性的影片,像《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士兵之歌》《岸》《德黑蘭43年》等觀眾了解不多但藝術價值極高的表現“小人物”的影片。
蘇聯解體后的20余年間,俄羅斯戰爭電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觀念上的變化。原有的意識形態框架被突破,語境發生改變,傳統的電影教化和宣傳手段的功能被弱化,電影成為一種娛樂商品。第二,對戰爭審視的視角發生了變化。故事的焦點不再集中到統帥或高級指揮官,而是在敵我雙方普通士兵的身上,關注普通士兵在殘酷戰爭中的個人命運和精神世界,關注他們人性的呈現和情感歸宿。第三,在美國戰爭大片的沖擊和影響下,俄羅斯戰爭電影也開始強化視聽形象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從2005年表現阿富汗戰爭的電影《第九連開始》,到其后的《第聶伯防線》《進攻列寧格勒》《濃霧》等,無一不是注重營造戰爭環境、再現戰爭場景的戰爭電影力作。
2010年,由俄羅斯、烏克蘭合拍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同樣是這類戰爭片的經典之作,紀實風格是作品的突出特點。不僅主要的劇中人都是一對一的原型,發生的事也與史實相符,甚至連要塞內的幾處重要的建筑也是按當年建筑物1:1的比例搭建的。除此之外,影片在細節的刻畫上也做足了文章。為了突顯戰爭的殘酷,導演著力鋪墊戰前和平浪漫的要塞軍民生活景象。除了周末的歡快氣氛、戀人約會、文工團排練,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小號手阿基莫夫和中尉安德烈的女兒阿尼亞在月色朦朧的河邊釣魚,非常生活化。景物都很貼切,細微的東西也做得一絲不茍。這部影片比歷來的戰爭片節奏感更強,敘事不再那么沉緩,但俄羅斯式的幽默和俄羅斯人獨特的性格特點還是依舊濃厚。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是典型的俄羅斯風格戰爭片。它與近年來拍攝的反法西斯電影一樣,既繼承了傳統的俄羅斯英雄主義的情懷,也一如既往地表達了對戰爭的深刻反思。俄羅斯人認為,戰爭不僅是理解歷史的鑰匙,也是開啟人類自我意識的鑰匙。除此之外,導演亞歷山大·科特還通過電影表達出年青一代的心聲:他覺得自己也走進了那段悲壯的歷史,成為一起流血犧牲、并肩作戰的戰友。他認為當代年輕人依然具有擔當和責任心,一旦國家有難,他們也會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
題材和形式的多樣化,也是俄羅斯當下戰爭電影的顯著特征。近年來上映的影片既有表現車臣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殘酷環境中士兵兄弟情誼、對戰爭的疑惑、質疑及反思的《高加索俘虜》《第九連》,也有表現俄、格戰事的《2008年8月》,在突如其來的驚恐戰爭中表現母愛的輝煌和人性之光;還有當代青年穿越時空回到“二戰”戰場、親身體驗老一輩軍人艱難與勇敢的《濃霧》《我們來自未來》等。體裁和風格的多樣化,豐富了戰爭片這一類型電影的銀幕語言。目前在國內上映的《斯大林格勒》則是俄、美最新的一部合拍片,也是雙方第一部3D、IMAX巨制戰爭影片。該片俄方投入3000多萬美元,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并發行,由拍攝過《第九連》《人煙之島》的俄羅斯著名導演費多爾·邦達爾丘克執導。影片講述的是1942年秋蘇聯紅軍在跨越伏爾加河、向伏爾加河左岸的德軍發起反攻后失利,然而幾名蘇聯士兵卻在這次行動中到達伏爾加河左岸,并潛進了一座被德軍占領的房屋,在那里他們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羅斯姑娘,并與德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影片以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為背景,詳盡描述了一段具有戲劇性和人性沖突的愛情故事,在俄羅斯上映兩周票房即達3000多萬美元,其戰爭環境及場面的營造以及試聽的沖擊力甚至超過了《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時至今日,戰爭電影依然是俄羅斯電影的重要部分。它傳承了俄羅斯戰爭電影的美學,也在求變和創新中找到新的歷史定位。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理念,也是電影人稟賦的職責。以電影表現戰爭是為了倡導和平,在這一點上,俄羅斯的戰爭電影達到了相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