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寫偉大的時代怎能忽略小人物
時間:2013年11月01日來源:北青網作者:郭 佳
自2008年首演至今,講述從意外旅程到落地生根大時代故事的《寶島一村》,已經走過了五年歷程。12月6日,該劇將在保利劇院開啟五周年巡演北京站。昨天,導演賴聲川在北京大學與學生們分享了《寶島一村》的青春五年。
賴聲川首先為同學們講述了眷村以及眷村文化的形成。雖然不是在眷村長大,但賴聲川稱自己的很多朋友都生活在那里,從小就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中玩,因而對眷村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是當這出戲的創意王偉忠找到他希望做一出話劇時,25家人的100多個故事都沒能讓賴聲川點頭,理由是“100個好故事未必是一出好戲”。當王偉忠的有些故事已經講到第三遍時,賴聲川終于應允,“王偉忠的一句‘電視是速食,舞臺才是永恒’給我印象很深,于是我從他的故事中選取了部分,再加上我自己的記憶和體驗,其中舞臺上最右邊的這棟房子就是我的長輩的生活。
在賴聲川看來,臺灣導演楊德昌、侯孝賢的作品給他很大啟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是最典型的,從小人物出發呈現一個大時代,我們就是要借用這種方式來編劇,而不能總想著要去寫一個偉大的時代。”由于劇中關于記憶與成長,賴聲川在談及自己的童年時稱:“我出生在美國,12歲回到臺灣,和大多數人從中國走向國外的生活軌跡截然相反。我小時候看到了很多元的社會,也讓自己可以以主觀、客觀兩種視角,隨時游離在事物之外看待不同的文化。”而面對大學生應如何樹立理想以及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時,賴聲川鼓勵道:“一個人能改變世界,理想大一點不怕。大到沒有邊際也沒有關系,因為現實會幫你壓回來,但是如果你過著一種保險的生活,在30歲可以想象70歲的日子,那又有什么意思?”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