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樂立于“傳統與實驗之間”
爵士鋼琴家弗蘭茨·馮·碩西。William Askham 攝
移居阿姆斯特丹13年的德國人弗蘭茨·馮·碩西(Franz von Chossy),今年已經是第二次來中國做巡演。前晚,他與盧森堡的帕斯卡·舒馬赫四重奏登臺北京愚公移山俱樂部。現場雖然只有電子琴,弗蘭茨在鍵盤上辨識度極高的左手技巧與他譜曲的善感思慮令人“過耳難忘”。
即興亂彈不喜歡看譜
弗蘭茨在當今荷蘭爵士界如日中天。他出生在慕尼黑,但成長于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母親是位視覺藝術家,開了一家“頭發博物館”,他的家里從來不缺古靈精怪的想象力。從小雖受古典鋼琴訓練,但弗蘭茨寧愿即興亂彈也不喜歡看譜子。1999年弗蘭茨獲得法國爵士界新秀獎,2006年獲得荷蘭爵士大賽的最佳獨奏獎,幾年后在瑞士蒙特勒國際爵士比賽中拿下獨奏第二名。
記者在阿姆斯特丹與中國多次看過弗蘭茨的現場音樂會,他有一個配置不尋常的爵士樂團:鋼琴、單簧管、小提琴、鼓與大貝斯。專輯中9段曲子形成的“伊甸園組曲”全是弗蘭茨的創作,前晚樂隊的現場配合令人想到“室內爵士樂”這個名詞:有機的、有想象力的、有控制力的即興、自由而理性的演奏。樂曲中還能聽出搖滾的影響,弗蘭茨稱平時也聽像Radiohead這樣的樂隊,而他最喜歡的爵士鋼琴家是美國的Brad Mehldau:“他算是將左手解放出來、完全獨立于右手演奏的第一人,既有想象力也抒情,個人風格強烈”。但34歲的音樂家又說,如今“回到根源”,常在早晨練習巴赫的《哥登堡變奏曲》,同時也偏愛普羅科菲耶夫“一股子有道理可講的瘋狂”。
作為新一代爵士樂手的佼佼者,自己作曲也演奏的弗蘭茨自稱立于“傳統與實驗之間”:“我如果要突破規則,需要先了解傳統本身,再思考如何去突破。但現在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根基未穩的年輕人們一直在‘破’,卻并不知道規則在哪里。”
《當世界回家》源于夢境
受德國一個音樂節的委約,弗蘭茨以“伊甸園”為主題寫了一部組曲,并錄制成最新專輯《當世界回家》。怕落入俗套的弗蘭茨,有意在簡單的旋律下面制造一些不和諧感覺的和弦,暗涌潛流中,能聽到黑暗的一面。專輯里的名字幾乎都來自詩句:“永恒的大象”“人類沾糖的黑暗”。這是弗蘭茨與荷蘭女詩人阿布拉·波特曼的合作。女詩人多年前給他寫了一封郵件,里面全是她給弗蘭茨作的曲子起的名字。兩人郵件聯系了多年后才初次見面。“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坐在鋼琴前,彈著一首曲子,名字就叫《當世界回家》。”弗蘭茨就開始圍繞這個意象譜曲。
因為祖母是烏克蘭人的緣故,弗蘭茨對巴爾干的音樂感覺獨特:“我在聽高山上的女聲合唱團時,能感到聲音的純凈和深度兼具,那是在許多講求‘聰明’的爵士音樂里很難找得到的:跟炫技無關,而是跟事物的本質相連。那跟巴赫的純粹很相似。”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