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菩提伽耶,相傳釋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樹旁,信眾繞塔禮佛的場面,讓賴聲川靈感迸發。圖片來源:鳳凰網 攝影:妙傳
參演2000版“如夢”的黃士偉后來成為相聲瓦舍的主力之一。
2002版由專業演員出演。
楊·勃魯蓋爾的“畫中畫”對賴聲川構思《如夢之夢》的結構產生了啟發。
2005版中金士杰(左)主演“五號病人”。
2000版中,汪明荃出演“顧香蘭”。
1 十年靈感,小火慢燉
在一個莊嚴的空間里,觀眾坐在演區中央的轉椅上。舞臺在四周展開,又穿觀眾席而過。音樂起,30名表演者面無表情地魚貫而入,繞場一周。這是《如夢之夢》充滿儀式感的開場,也是一場持續7個多小時的夢境的入口。
2000年,賴聲川的劇場史詩《如夢之夢》在臺北藝術大學首演。作為賴聲川本人職業生涯中最津津樂道的一部作品,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演劇形式,“如夢”都是華人劇場史上的一個奇跡。但在過去十年,因成本巨大,該劇僅上演過三次。今年4月1日,經過一年籌備的大陸版《如夢之夢》即將啟程。
一幅畫
1990年,賴聲川在羅馬展覽宮參觀畫展時,看到楊·勃魯蓋爾的一幅畫,畫中墻上、地下到處都是畫。“畫中畫”的概念令賴聲川聯想到“故事中的故事”,他寫下“在一個故事中,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夢中,有人說了一個故事”。這句話后來成為了《如夢之夢》整出戲的第一句臺詞。
一座古堡
1999年下半年,賴聲川為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執導學期大戲,要與12名學生共同創作一部新戲并發出甄選演員的公告。9月,賴聲川與妻子丁乃竺、大女兒賴梵耘在倫敦,行程突然多出幾天,于是臨時起意去法國諾曼底旅行。穿過諾曼底到了布列塔尼,他們住進了一座城堡,城堡中一幅畫像引起了賴聲川的注意,這是過去城堡主人的畫像,原來他是一位法國駐意大利大使。在文化差異和文化震撼下,一個關于“如果”的游戲在賴聲川腦中悄悄啟動:如果這位城堡主是法國駐中國大使,那會怎樣?如果他在中國愛上一個中國女人并把她帶回這里,女人站在這里,看著日落,會作何感想?如果她還活著,如果我有機會訪問她,她會跟我說什么故事?
結束旅行回臺灣后,賴聲川的課堂來了60位學生。如此一來,原先的劇本構想報廢,他只得重新想一個用到演員比較多的故事。
一場車禍
1999年10月,倫敦近郊發生一起火車相撞的車禍。幾個星期后,賴聲川在報上讀到一則消息,標題是“車禍的死亡人數要重新修正”,原來有人在車禍中發現自己沒受傷,但他們沒回家,而是買張機票出國去了。這則新聞令賴聲川驚呆了。不久后,又有一篇報上的文章引起賴聲川關注,文章說的是現代醫學中有越來越多無法診斷的病癥,病人的死亡無法獲知原因。
一次靈修
1999年11月,賴聲川到印度菩提伽耶參加佛法研習營,隨手帶上了讀過多遍的《西藏生死書》消磨時間。某天晚上,他隨意翻開書,卻讀到一段他不曾記得的內容。那說的是一個剛畢業的菜鳥醫生,在倫敦一所大醫院上班第一天就遭遇病人的連續死亡,她深感無措,難過又自責。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告訴她,聽瀕死的病人說故事,就是對其最好的慰藉。至此,關于新戲的線索開始隱秘地展現在賴聲川眼前。
第二天午后,賴聲川來到舍利塔,開始將心中所想盡數“倒出”。在舍利塔周圍,修行、繞塔的人群絡繹不絕。在生命的來來往往中,時間不經意地流逝。身處的環境讓賴聲川聯想到:舍利塔是神圣的物體,信徒環繞它以示尊重,如果把觀眾當做神圣的塔,讓故事、演員環繞觀眾進行,是不是可能將劇場還原成一個更屬于心靈的場所?這個大膽的形式明顯有違一般的觀演經驗,但卻與賴聲川正在構思的故事完全相符。一直寫到天色暗下,沒有光了,賴聲川也在紙上寫下“沒有光了”。
按照賴聲川以往的經驗,兩個小時的戲,大綱不過三四頁。而這張密密麻麻的稿紙輸入電腦,就成了長達29頁的故事大綱。
2 環狀舞臺,無限生長
第一版:26個學生“包圓兒”
2000年初,賴聲川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客座講學,他與學生一起發展了《如夢之夢》的最初片段,涵蓋了1、2、3、6、7、8幕,戲長三個多小時。2月底,他回到臺灣,帶領臺北藝術大學的學生組成龐大劇組,為戲的背景做調研,同時繼續發展故事。5月,《如夢之夢》在臺北藝術大學首演。
演出從下午一點半演到晚上,其間有三次中場休息,包括一個晚餐時間。工作日晚上的演出上下半場分兩天演,雙休日則是七個多小時連演。觀眾席架設在中央,舞臺環繞四周,觀眾坐著可360度旋轉的椅子,跟著戲一起轉。
此次北京版“江紅”的飾演者徐堰鈴曾經是賴聲川的學生,并參加了2000版和2005版的演出。回憶起“如夢”的最初,徐堰鈴的印象是“很好玩,排練場上人永遠都很多,工作的時候永遠有打字機的聲音”。首版《如夢之夢》由26位學生演員飾演幾百個角色,徐堰鈴不停地換裝,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為了合乎角色背景的設定(江紅是大陸人),她一番苦練,把“臺灣國語”掰成了“北京國語”。
在“如夢”首演后,臺灣舞蹈家羅曼菲曾對制作人丁乃竺說“這個戲一定要再演”,云門舞集的創始人、藝術總監林懷民還幫劇目做了英文推薦。盡管佳評如潮,但沒有人指望這部戲能復演——改造過的劇場犧牲了一樓大部分座位,演職人員恐怕多過觀眾,成本太驚人。
第二版:明星加盟,轉椅拍賣
2002年,賴聲川受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之邀,為劇團25周年排演粵語版《如夢之夢》。毛俊輝用了一個月時間說服董事會,想將該劇作為香港話劇團的轉型之作,從此不再完全依賴政府的投入。在這一版中,毛俊輝不僅自己親自上陣扮演“法國伯爵”,還特邀香港明星汪明荃挑大梁出演“顧香蘭”。首演前一個月,票就賣完了。演出時,包括林青霞、徐克、杜可風、梁詠琪等影視圈人士都前來觀劇。同年,《如夢之夢》在第十二屆香港舞臺劇獎上摘得“最佳整體演出”“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男配角(悲/正劇)”三項大獎(該獎項只頒給香港本土制作及戲劇人)。
不過因為票房收入實在太少,在演出結束后,香港文化中心小劇場還將演出使用的兩三百張可360度旋轉的扶手椅,開放限量認購,所得資金用于資助劇團后續的制作。
第三版:表坊+戲劇學院
2005年,正值賴聲川的劇團“表演工作坊”20周年,《如夢之夢》在臺北重新啟航。主創和演出陣容融合了表演工作坊和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力量。原本1550個座位的劇場,經改造后,舞臺上的“蓮花池”和此版新增的一樓看臺區各有250個座位,樓上的學生席也是二百來個座位,于是全場可售座位大約七百來個。
2005版中金士杰主演“五號”病人,朱芷瑩、丁乃箏、盧燕分飾青年、中年和老年“顧香蘭”,徐堰鈴、時一修等首版陣容繼續參演。2000年首版上演時,金士杰坐在“蓮花池”觀看了演出,但開演前他并不看好,還對同行的友人說:“我睡著了要叫我哦”。但當旋轉開始的剎那,金士杰感到“好像走進一個一輩子都沒有走進的世界,然后突然想到‘人生’這種字眼”。宗教儀式般古老、神秘又動人的戲劇,將他完全吸引,不知不覺,七個多小時過去,“像是旅行一般”。
金士杰將繼續參演最新版《如夢之夢》,與大陸演員孫強在不同場次中飾演“法國伯爵”。
■ 導演釋疑
Q:“如夢”非得要這么長嗎?
A:對,必須。我的目的不是要做一個長東西,就像我也有短的戲,目的也不是要做短。這要看表現故事需要多長篇幅,我一直刻意在修短。
Q:這一版與前三版最大的改變在哪里?
A:第九幕改動最大,顧香蘭到巴黎以后的戲。改是因為我的潔癖,就想把它弄好。第一版和第三版都是學生演,他們要揣摩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有點困難,我在寫的時候也會有點障礙。香港那次時間太短,也沒處理好。香港的第九幕跟現在的很不一樣,原本那場還有一個劇場導演的角色,他們在排戲,其中一個角色還要唱歌劇。我是在看我有什么樣的演員(來安排)。
Q:戲里有三個主要地點是臺北、巴黎和上海,之前港版,把臺北改成了香港。這次在大陸做,有沒有考慮本土化?
A:我有想過。可是覺得兩岸醫療文化不太一樣。比如臺灣的醫生經常是家族的,祖祖輩輩都是醫生。以我對大陸醫院的了解,這個感覺放上來不太對。我想了半天,最后還是決定保留臺北。
■ 觀劇提示
●座位
“蓮花池”和看臺很難說哪個更優越。坐在“蓮花池”中的觀眾不僅四面被戲包圍,舞臺還伸入觀眾席呈“中”字,連觀眾的頭頂都有布景懸吊。而在看臺的觀眾則可以看到整部戲的全景,包括池中的觀眾。對二樓看臺的觀眾來說,舞臺演區兩側可能存在死角,屆時將有攝影機拍攝兩側的戲,即時投影在幕布上。
●劇情
請注意每一個夢境的出現。
●陣容
兩組演出陣容中,一組由金士杰飾演伯爵,徐堰鈴飾演江紅;另一組由孫強飾演伯爵,劉美鈺飾演江紅。當金士杰和徐堰鈴在場時,全劇演員有30人,不在場時是28人。
●音樂
大學時代曾經是民謠歌手的賴聲川為大陸版創作新主題曲《走進你的夢》,由劇中演員演唱。
■ 數讀如夢
●《如夢之夢》全劇總長7個多小時,完整版中場休息3次,半場版休息1次。
●最新版“如夢”共有12幕90場。
●賴聲川靈感來自《西藏生死書》中醫生的故事——臺版第269頁,大陸版第245頁。
●全劇演員共30個(金士杰、徐堰鈴和孫強、劉美鈺將在不同場次飾演伯爵和江紅)。
●全劇有400多套服裝,超過100個角色。
●演出環繞觀眾席四周進行,觀眾360度旋轉觀演。
■ 劇情簡介
一個醫生的故事,一位病因不明的絕癥病人的故事,他和一位孤獨的巴黎女服務生的關系,他和一位隱居上海的老太太的關系,這位上海老太太年輕時的故事,她如何遇見一位法國伯爵外交官,和他結婚,到法國湖邊大城堡居住、學藝術,他們的關系激烈地發展下去,最后有一天他死于一場慘烈的火車車禍。他實際上沒死,反而離開了,去展開自己全新的生命。
■ 如夢檔案
第一版
演出單位:臺北藝術大學
演出地點: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演出時間:2000年5月18日-28日
演員:黃士偉、梅若穎、徐堰鈴、時一修、劉美鈺、周姮吟等
第二版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演出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演出時間:2002年5月4-22日
演員:汪明荃、毛俊輝、秦可凡等
第三版
演出單位:臺灣表演工作坊
演出時間:2005年4月24日-5月6日
演出地點:臺北戲劇院
演員:金士杰、丁乃箏、盧燕、賴梵耘、徐堰鈴、時一修、劉美鈺等
第四版
演出單位:臺灣表演工作坊+北京央華文化
演出時間:2013年4月1日-14日
演出地點:北京保利劇院
演員:金士杰、胡歌、李宇春、許晴、史可、譚卓、徐堰鈴、劉美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