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藝術語言,猶如取消這門藝術
“國風”展首次聚焦中國油畫百年語言風格之演變 忽視藝術語言,猶如取消這門藝術
雪里送炭(油畫) 艾中信
穿紫裙子的姑娘(油畫) 全山石
大都美術館首展“國風——中國油畫語言研究展”10月1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與以往以經典性和有社會重大影響作品的組合方式不同的是,雖然是一個闡述中國油畫百年演進、變遷歷程的回顧展,卻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油畫語言風格的演變為線索,來強調油畫本體語言研究的重要性,也因此受到了油畫界和藝術愛好者的熱切關注。
造型嚴謹、筆觸穩健厚重,深受其時法國學院派寫實油畫之影響;蘇俄的引進與學習,則讓“馬訓班”學員們的創作充盈著現實與歷史的主題……散落在多個展廳中的100余件或是館藏或是從各方籌借過來的精品力作,從研究中國油畫發展的幾個重要的轉折點“引進與起步”、“現實主義與寫實方法”、“思想解放與藝術開拓”、“新世紀的探索”出發,主辦方選擇了李鐵夫、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董希文、羅工柳、吳冠中、韋啟美、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鐘涵、聞立鵬、張祖英、閆振鐸、尚揚、許江、楊飛云、羅中立、劉小東等眾多藝術家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出,借此來闡述具有空間、體積、色彩、材質等基本語言的這一獨立畫種在表現形式上的創造和探尋的歷程,從而梳理中國油畫的發展脈絡。
“這個展覽就是要為百年以來中國油畫藝術語言風格的變遷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研究史料?!敝袊绤f名譽主席、大都美術館館長靳尚誼表示,中國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愛國學子漂洋渡海、赴歐留日,把這門藝術引進中國,歷經了百余年艱辛而漫長的本土化探索:早期留學生面對19世紀末傳統油畫和早期歐洲現代主義油畫交織變化的時期,開啟了探索的腳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組織較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向蘇聯學習,并聘請專家來中國興學辦班,開始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使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形成多元發展的生動局面。從大的方面看,一路朝向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橫向開拓,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歐洲傳統繪畫的精粹向深度開掘,油畫家們開闊了藝術視野,拓展了藝術觀念,豐富了油畫的表現力;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經驗,進入21世紀藝術家將中國文化傳承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創造了具有時代特征的精神文化作品,表達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情感和生活經驗。
順著時間線索一路走來,觀展過程中會有種強烈的感受,回望百余年的中國油畫史,既是一個不斷深入研習歐洲油畫傳統的過程,也是一個用油畫表現中國人的精神情感、塑造中華民族的人文形象、不斷探求油畫的東方文化審美品格的創造過程。對此,中國美協理事、《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認為,中國油畫語言,毫無疑問,一方面要在造型、色彩及表現形態等方面呈現出屬于這種繪畫媒材屬性的藝術獨特性,因而中國油畫語言的歷史演進必然會以歐洲原發油畫的歷史積淀與藝術傳統為研習模仿的典范;另一方面則因民族審美心理、創作方法及價值觀念而對這種舶來的油畫語言進行本土化的創造,形成東方民族的油畫語言體系?!坝绕涫切聲r期油畫語言現代性的探索,既是對于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引進與學習的結果,也是油畫深度本土化的再創造。沒有吳冠中在《美術》雜志發表《關于抽象美》和《內容決定形式?》而引發新時期‘形式與內容關系’的一場美學思想大討論,也就不會從當時的現實主義概念打開突破口形成后來的85美術思潮?!彼f。
中國油畫的現代性,在更深的層面上,體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對人本主義精神的探索、自我精神的放逐和個體意識的張揚,由此而對比觀照現今美術界,各種風格流派、觀念思潮已然廣收并蓄,但問題卻隨之而來。“似乎歐洲已有的我們都已具備,甚至他們沒有的我們也在實驗”,采訪中,中國油畫的迅猛發展令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大都美術館副館長張祖英也有些許不安,更對于“藝術作品畫得怎么樣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念,是想法!”這樣的言論甚為擔憂。
“優秀藝術品必然蘊含精神追求在其中,但深刻的精神表達也只能熔鑄在藝術的審美表達之中,‘觀念藝術’不具備藝術表現能力,只能淪為圖解或宣傳,取消繪畫藝術語言本身,導致藝術能力的退化?!睆堊嬗⒄f,莫言曾引用海明威的話“一生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個性藝術語言的重視不能只局限于技法層面,重要的還有對藝術對象包括所處社會的觀察和研究具有獨特的視角,從而進一步深化精神表達,“在藝術語言上不斷創造和發展是所有藝術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其生命存在的理由,是對藝術水平衡量的標準,也就是形成藝術魅力的根本。而忽視油畫藝術語言能力的掌握,猶如取消這門藝術存在的必要”。
從藝術史角度而言,回顧是為了當下?!袄潇o看,我們的油畫藝術在品質和深度上與歐洲傳統精華還有相當距離,猶如平底鍋里的發面餅,雖然鋪滿鍋底,其中卻滿布空洞,顯然在此基礎上難以蓋起高樓大廈,從長遠來看,切實加強本體語言研究,對其涉及精神表達和藝術技法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應作為近期研究的重點?!睆堊嬗⒄f,這也是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所在。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