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人們或許已經不太在乎蘋果與安卓的區別,然而,越來越嚴峻的現實問題——用戶隱私泄露,使得正在起步、還處于“免費茶點”的國內APP創意產品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被讀取聯系人名錄、被擅自撥打電話和發短信、被吸走流量和話費……當智能手機用戶一一卸載各種創意小軟件、回歸原初甚至更加懷念以往非智能化手機時代的安全性的時候,以移動互聯網為載體的創意經濟的發展何去何從?
對APP是監管還是放任?明確的答案,顯然是前者。面對消費者的大量投訴以及APP黑色產業鏈的曝光,工信部于去年年底公布的將推動APP備案這一消息引起業內關注。今年7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務管理中心啟動了基于行業標準的“可信商城”,為國內正規化的企業移動應用軟件提供權威的下載渠道,以杜絕山寨程序和木馬程序。9月,媒體報道,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正在制定《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黑名單規范》和《移動互聯網應用自律白名單規范》,其中,白名單工作組首批成員包括奇虎360、騰訊、網秦、百度、金山、趨勢科技、瑞星等。黑名單將方便未來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直接在底層對惡意軟件進行屏蔽,從源頭上實現有效治理。
無疑,對于用戶來說這是莫大的好消息,但現實推進卻頗顯乏力。無論是360手機助手還是豌豆莢等可信任的APP安全市場平臺所提供的下載產品,仍然會讓安全提醒功能強悍的手機或平板電腦顯示“該軟件要讀取通訊錄、編發短信”甚至是“收集您輸入的賬號、密碼、信用卡號”等信息。這些APP包括生產商官網提供的版本,已經侵蝕了幾乎所有的熱門裝機必備軟件,更不用說名目繁多的假軟件。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感嘆:安卓怎會在中國如此“水土不服”?究其原因,除了監管滯后,還有抹不開的社會品格問題。
APP開發商普遍道德淪喪了?免費陷阱背后是殘酷的經濟困境。中國APP的發展在幾年之內,從幾百個產品發展到上百萬個產品,透射出的是科技創意人才的勃興和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增強。其中,手游成為最強勁、最被投資方青睞的APP產品。從蘋果的實踐來看,或許收費是一個很好的保障APP安全的方式,但實際上在國內的在線音樂、視頻都開始與收費接軌的時候,若干免費APP還像染上毒癮一樣在依賴搜集和出賣用戶隱私盈利。曾經嘗到“日入上千美金”甜頭的APP開發商,已看空這個市場,在紅海中溫飽生活難以維系。一方面是為數不多的平臺運營商吃進豐厚的APP推薦、推廣費更加強大,另一方面卻是小APP開發商的死亡、出局。對于用戶來說,享受無限精彩的創意產品的同時也在被毒素入侵,損失話費事小,被迫接收大量廣告可攔截,其實個人隱私若不只為廣告推廣所用,會是怎樣的災難,想想就覺得可怕。
以往,有這樣的“吶喊”:上萬億的APP市場蛋糕,誰來開發?現在互聯網大鱷也清醒了,原來傳統應用平臺有根本性缺陷。李彥宏提出,百度會推動輕應用解決方案,用戶不用下載就可使用APP。不知對惡意APP會不會起到徹底的防堵作用?互聯網創意改變人們的生活,迸發出誘人的想象力,也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佳試驗田。從播種、豐收到蝗蟲滿天,如何讓創意經濟健康發展成為一個需要攻堅的難題。克服困難,不僅需要政府加強監管、企業加強自律,還需要用戶消費觀念的轉變和安全意識的樹立。這樣,國內APP的紅海才能真正成為藍海,并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