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秋佳節前夕,中國民協在廣東番禺南村鎮舉辦中國(番禺)七大傳統節日論壇,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廣東省文聯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雙南征,廣東省民協副主席曾應楓,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學家、節日文化研究專家、民間文藝工作者一百余人齊聚一堂,共同總結、研究和探討推進我國七大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共同守望我國傳統節日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中國民協副主席、廣西民協主席韋蘇文主持開幕式。番禺區委書記、區人大主任盧一先致歡迎詞。他說,番禺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淀,非常重視挖掘、整理、保護傳統文化與民族民間藝術。他希望能藉此契機,為番禺的文化發展把脈,推進新嶺南文化示范區建設。羅楊發表講話。他說,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與重陽,是中國七大傳統節日,是自然節律與人文思想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歷史悠久、時序恒定、形態穩固、內涵豐富、特性鮮明,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他認為,在不脫離人文關懷的前提下,只有賦予古老的傳統節日以現代化氣息,才能使傳統的文化符號體現出現代中國的文化新意。論壇由中國民協顧問、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勤建,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教授陳恩維,節慶文化研究專家李漢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曄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稚田,甘肅省民協名譽主席、蘭州大學教授柯楊,中山大學教授劉曉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施愛東,廣東海洋大學副教授劉嵐等9位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就中國傳統節日的當下意義、傳播手段、商業推廣、世界傳播等方面先后作了主題發言。其中,李漢秋發表的《中華節該突出人倫情義》,陳勤建發表的《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傳播的世界意義》及劉曄原發表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下意義》等發言,引發了不少聽眾的共鳴。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節日就是民族情感表達的最大公約數,保護節日,就是保護民族的認同感。同時,保護節日也是多元的,不能只靠民眾自身,各種社會力量都應參與其中。”劉魁立在總結時,深有感觸地說。(劉 未)
廟會,眾多“非遺”項目的重要載體
□ 柯 楊(甘肅省民協名譽主席、蘭州大學教授)
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人類心理、情感及文化認同賴以滋養和安撫的重要行為,它必然會延續到久遠的未來。故作為信仰載體的廟會也必然會長期存在。廟會不但是民間信仰的載體,也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
民間信仰、廟會與非遺保護
我國的佛寺、道觀遍布大江南北,各種地方性神廟更是星羅棋布,數不勝數。信仰產生了神靈之家——廟宇,而廟宇的存在和廟會活動的周期性舉辦,又加深和鞏固了人們的信仰。各地的廟會,既是民眾信仰民俗的重要載體,又是許許多多傳統的非物質文化得以產生、傳承和長期延續的重要載體。
我國的廟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完全是朝山進香、祭祀神佛、抽簽問卦、求子祈福、還愿謝神一類的民間信仰活動,而是成為集信仰、商貿、娛樂、旅游、休閑、探親、會友于一體的民間盛會。如果加以詳細考察,就會發現,所有廟會,尤其是各地的大型廟會,都有許多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與其中,成為與廟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影響力有的甚至超過了廟會本身。比如,甘肅省的康樂縣蓮花山廟會、和政縣松鳴巖廟會、岷縣二郎山廟會、臨潭縣新城城隍廟廟會、永靖縣炳靈寺廟會等,雖然到現在為止祭祀并未中斷,香火仍然盛行,但因為它們都是大型花兒會的舉辦地,而現在,花兒與花兒會已進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影響力和知名度顯然已大大超過了廟會本身。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廟會,也就沒有后來的花兒會,所以我認為,廟會是花兒會的母體,并逐步成為花兒會的重要載體,這與花兒會最初因廟會活動(以歌娛神)而產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蓮花山廟會為例,來看看它與花兒會的密切關系。康樂縣蓮麓鄉與臨潭縣冶力關鄉交界處的蓮花山,海拔3578米,森林密布,風景秀麗,既有佛寺,又有道觀。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其規程是:初一、初二為朝山進香、祈福禳災、求神還愿之日,鄉民們在廟里只能唱“神花兒”,不得唱情歌。初三、初四兩天,則在山下的唐坊灘和足古川大唱情歌,日夜不歇。初五兵分兩路:一路向景古鄉的王家溝門進發,在那里唱一天一夜后,于初六日轉移到臨洮縣的紫松山,大唱一天后散去;另一路則轉移到臨潭縣的冶力關鄉,要唱兩天才散。這個先祀神、后娛樂人;先禮神佛,后唱情歌的順序至今仍然保持著,充分證明了鄉俗的古老性與持久性。這一事實說明,花兒會源于廟會,且長期以廟會為載體,是我國古代農業社會民間信仰與娛樂緊密結合的活態存續,具有很高的文化史意義和保護傳承價值。
廟會是不少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載體,還可以從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戲的生存狀況得到證明。作為世界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環縣道情皮影戲,是依靠廟會得以生存和延續的。每逢廟會,皮影戲班子必然先給神靈表演《天官賜福》《紫霞宮》等神戲,然后才演《九連珠》《白蛇傳》《月梅亭》《白狗卷》《蛟龍駒》等娛人的傳統劇目。
以高度文化自覺保護廟會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保護了廟會,也就保護了環縣的道情皮影戲。至于善男信女的念誦寶卷,民間藝人的戲法表演,練家子的使槍弄棒,盲藝人的吹拉彈唱,兒童玩具的擺攤銷售,地方小吃的吸引香客等等,更是各地廟會必然會有的內容,其中多數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保護的項目。所以說,像環縣縣政府那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健康的文化心態加強對民間廟會的科學保護,充分發揮它雙重載體的作用,對我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存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地方政府官員對于廟會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愿意承擔管理和保護責任,這是很遺憾的。針對我國目前國情,我非常贊賞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的一句話:“強化政府管理是第一位的,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如果各地方政府都能像環縣政府那樣,以高度文化自覺和飽滿的熱情進行廟會文化的保護和科學管理,那么,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傳統節日文化的校園傳承
□ 曾應楓(廣東省民協副主席)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而燦爛,是中華民族精神情感、個性特征以及凝聚力與親合力的載體,多彩多姿的民間文化在傳統節日中表現得蓬勃生輝。然而到了20世紀末,中國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不少的傳統節日文化日漸式微,我們的后代對于傳統的民間節日文化基本一無所知,他們不認識聞名海內外的廣州波羅誕、廣州龍舟節、廣州乞巧節為何物,不知道扒龍舟、擺乞巧、做波羅雞、波羅粽等傳統的民間藝術緣出何處。
文化自覺與增強身份認同
“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要在校園傳承傳統節日文化,首先是校長等主要領導對自身本土節慶文化的感知和領悟,否則傳承文化就無從談起。
珠村乞巧節2001年就開始恢復了,此后每年七夕,都是珠村最為熱鬧的節日。從2004年起,樂理明來到珠村小學任校長,就不斷接觸到了珠村的乞巧文化,并參與到珠村的乞巧文化節的活動中,他提出了“立足校本,依托社區,文化熏校”的辦學策略,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學校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乞巧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
由此可見,校長的文化自覺和身份認同將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傳承的最關鍵所在。學校的校長、教員和學生把非物質文化視作自身的或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會加大力度給予傳承與保護。
共同參與中體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馮驥才先生一再強調:“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眾才是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這里說的“民眾參與”與“自主參與”有三樣要素:“人”,指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系的經營和生活福祉之創造;“文”,指社區共同歷史文化之延續,藝文活動之經營以及終身學習等;“地”,指地理環境的保育與特色發揚,在地性的延續。
先看珠村小學2007至2008年參與廣州乞巧文化節活動內容就可以發現,如果每個學校教育都能夠起到傳承傳統、培育文化的作用,讓年輕一代接觸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教育和參與,使學生產生對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培育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
課題研究中提升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
從二十世紀中期起我們的學校教育,有著明顯淡化經典和摒棄傳統節日文化的傾向,近二三十年,西方節日文化趁虛而入,在青少年中大大地抹去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因此學校教育就有責任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的重任。
傳統節日不僅增強人們相互交流、溝通,而且能夠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傳承從教學實踐開始,實踐使節慶文化知識賦予了真正的文化價值,面對民族的活態文化,作為傳統節日民俗文化發展的事業來說,做好課題研究,出一本區域性的鄉土教材是迫在眉睫的事。
當青少年從小能夠熟悉傳統節日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精神內涵,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有希望。
廣東春節習俗的文化特征
□ 劉曉春(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在廣東的廣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島和瑤、壯、畬等五個文化區域,因其地域、族群的差異,在春節習俗方面呈現出各自的特色,同時,也具有共同的嶺南文化特征。
第一,廣東的春節習俗體現了濃郁的南國風情。這在春節的食品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嶺南多稻少麥,與北方的面食相比,嶺南春節的傳統食品多以米為原材料。嶺南位于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潮濕,花木四季常青,春節期間,這里的人們喜歡以鮮花裝點春節,廣府更有除夕“行花街”之俗。所以,無論從春節的飲食還是活動習俗來看,它們都帶上了與北方截然不同的南國獨有的地域色彩。
第二,廣東的春節習俗體現了嶺南人重商務實、平民意識較強的性格特征。例如,廣府以及少數與粵雜居的客家地區正月初二的“開祃”,就是與商業有關的春節習俗,而在“開祃”中的以“無情雞”婉辭員工,又體現了一種講究和氣和平等的平民意識。
第三,廣東的春節習俗體現了嶺南地區民間信仰的興盛。從年前的祭灶,到除夕拜祭祖先、天地諸神,初一“迎財神”、“迎喜神”、“的鶴神”(陽江),還有初二開年、初四“神落天”(潮汕)、初五財神誕、初七人日、初九玉皇誕、十五元宵等等,都少不了一番祭祀。
廣東春節習俗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廣府、客家、潮汕、雷州半島和瑤、壯、畬等廣東五大文化區域的春節習俗體現了濃厚的嶺南地域文化色彩,但是從整體上看,廣東春節習俗無論在節日起源、節日時間或節日文化心理上,都與我國其他地區的春節習俗一脈相承。
從節日起源上看。廣東的春節習俗是隨著中原漢人的南遷而隨之入粵的。所以,廣東許多春節習俗與我國其他地方的春節習俗是相似或相關的。例如廣府年三十晚的“賣懶”,便是源于吳越的“賣癡呆”;客家地區的“送窮”是南北朝至唐代便開始盛行的古俗,《歲時廣記》與《荊楚歲時記》等志中均有記載,此俗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有流傳;佛山的行通濟、潮汕地區的行橋度厄、吳川梅菉的逛花橋,便是從唐宋婦女元宵“走橋”、“走百病”發展而來。此外,還有燃爆竹、貼春聯門神、團圓飯、壓歲錢、守歲、拜年、元宵燈會等等,都是源自中原或吳楚地區的漢族春節習俗。
再從節日時間上看。春節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如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為祭灶日,是日掃除、全面開展春節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為除夕,是日團圓守歲、辭舊;正月初一為元旦,是日迎新、拜賀;正月十五為元宵,是日賞燈、吃湯圓等,從這幾個重要的時間劃分及主要習俗內容上看,廣東各個文化區域與全國各地基本一致。此外,還有初二吃“開年飯”、初三“赤口日”、初五“財神誕”、初七“人日”吃七樣菜、初九“玉皇誕”等節日時間,也是與其他地區相互吻合的。
從節日習俗中的文化心理機制來看。廣東的春節習俗無論是個性的還是共性的部分,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心理其實都是相通的。例如春節最為普遍的換新春聯、門神,放“開門炮”等,含有辭舊迎新之意。又如,陽江的“送番船”、潮汕地區的“送香船”、客家地區的“送窮鬼”、雷州半島的驅儺、瑤族的“送懶”等,事實上表達的都是除穢、送瘟神的意義,其中“送番船”、“送香船”、驅儺等逐漸與打醮等道教文化發生聯系。此外,對除夕團圓的重視,春節祭祖,給小孩壓歲錢希望其健康長大,拜年要從長輩開始,女兒要回娘家探年,元宵生子者要到祠堂掛燈、請燈酒或做丁桌,等等,此類習俗都體現了與孝悌、倫常等相關的強烈的家庭觀念和宗族意識,而這些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總而言之,無論從節日起源、節日時間還是節日文化心理上來看,廣東春節習俗都不是孤立的,它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脈相承,息息相通,是中華民族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節該彰顯人倫情義
□ 李漢秋(節慶文化研究專家)
人倫關系,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情感信念來處理的關系。重視倫理道德和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突出貢獻之一。
中華傳統節日,是培育人倫道德的沃土,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現代最重要的三大人倫關系應是: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師生關系。相對應倡導親慈子孝、夫妻恩愛、師生情義。
七大節都是人倫節日:人倫情感是傳統節日的靈魂。我們的傳統節日無不灌注著濃濃的人倫情義。例如,人倫情義是年俗文化的精髓。過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功利境界回到天倫境界。清明節的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是緬懷已逝的親人、先人。其感情本質就是人倫情義。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
我國1951年訂的節假日制度,傳統節日只有一個春節,2004年我就正式以全國政協提案建議,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重要傳統節日應作為法定節假日;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制定發表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列出五大傳統節日;2007年就公布了清明、端午、中秋放假的方案。
七夕節可疊加中華情侶節:我們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綜合性、多義性的,未設單項主題的專節。而現代社會分工很細,需要有表達單項人倫感情的節日,于是西方情人節,美國母親節、父親節,便乘虛而入。但異質文化的人倫節日難以承擔傳承中華人倫傳統的重任,而且長此以往,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必將受損,年輕人的節日記憶將被“西化”。
2003年3月我當面向思想文化界最高領導建議以七夕為中國情人節,領導在首肯的同時指出,最好叫“情侶節”。其后我都提倡以七夕為中華情侶節。2010年國家七部委《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題應突出“愛情忠貞”。
重陽節可疊加中華父親節:我國未設立自己的父親節,于是有些商家和媒體把6月第三個星期日的美國父親節當作中國的父親節,并誤以為它是“國際父親節”。其實,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父親節之外至少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父親節。
隨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需要設立倡導尊老敬老的“老人節”。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提出,建議各成員國政府自己確定一個日子為自己國家的“老人節”。1989年,我國政府決定以本來就蘊含敬老內涵的重陽節作為中國敬老節(老人節)。
重陽節既可以是敬老節、老年節,還可以為中華父親節。
第一,2010年國家七部委《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指出:重陽節應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敬老”之外又加上“孝親”。確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首先要“孝親”,從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孝親做起,才能真正落實。重陽節疊加上“中華父親節”可促進每人每家的孝親。
第二,中華傳統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重陽”最適宜作為中華父親節。
第三,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由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時期的中華父親的代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黃帝于九月九日乘黃龍升天的傳說,從漢代以來,人們便在這一天祭拜黃帝。把九九重陽祭拜黃帝的這一天,作為中華父親節,是有歷史淵源、有民俗依據的。
2010年,我和一些同仁就倡議以重陽節兼為中華父親節,得到廣泛支持。2012年2月成立了中華父親節促進會。
中華母親節廣有群眾基礎:2004年我在全國政協會上提案創設以孟母為形象代表的中華母親節。2006年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成立。2008年又有67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將孟母生子成為母親的四月初二日設立為中華母親節。之后,全國人大、政協多次出現此建議案。
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與中國網、新浪網聯合民調結果:80.9%的人贊成過中華母親節。2013年5月中國網網上投票,支持中華母親節的高達98%以上。
2007年首屆中華母親節以來,已有八十幾個城市的一些學校和單位先后開展活動。有的成立了組織機構,如山西省中華母親節文化研究會、河北省中華母親節文化研究會等。
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過中華母親節的積極性,只要中央有關部門有所表示,加上傳媒界、商界配合,不愁不蔚然成風。
以孔子誕辰為中華教師節:2013年9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擬規定,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誕辰日為教師節。2004年我就以全國政協提案首倡此議,近十年來持續不斷呼吁,現在終于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