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楊:永遠的手藝
永遠的手藝
□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海南傳承人黃麗瓊現場展示黎族織綿工藝 張志勇 攝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恢宏畫卷中,既彰顯著略輸文采的唐宗宋祖,光耀千秋的李杜文章,同時也閃爍著能工巧匠魯班、蔡倫、黃道婆等的美名。正是這些民間藝人神奇的巧手使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斑斕多彩、熠熠生輝。古老的手藝與農耕文明相伴相生興衰與共,是祖先用勤勞智慧心血凝結,是民族精神文化記憶的結晶。
人類文明就掌握在人的手中。有史以來人類生產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離不開手工藝人雙手的創造。無論是人類的物質文化或是非物質的文化,都是通過人的雙手演繹傳承。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心手相應,幾十年如一日殫精竭慮地磨練技藝,使自己的絕技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創造出無數文明奇跡,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化腐朽為神奇的絕唱。法國思想家盧梭說:“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他認為手藝是手與腦的協調,身心合一,可令人格健全。手藝人在精益求精日積月累的創作中不僅打磨出藝術的精湛,同時也歷練了心性的美好。民間藝人帶著心與手的溫度創造了人類的文明世界。手藝不僅創造了歷史也用雙手捧出了人類的精彩世界。
徜徉在工藝品的世界,你就能感受到民間藝術家們已經將自己的激情和生命全部貫注在每件工藝品中。這些精致的作品大美無言,無不傳遞著積淀千年的民間靈性和智慧。面對這些大美,人人都會被震懾,都能感受到來自遙遠時空的文化基因。這些古老的也是鮮活的文化信息,宛如大自然與人類生命的一種聯系,它根源于人類的本心,傳導于人類的雙手。
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和時代變遷,一些傳統手藝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文化因子離當代人的生活漸行漸遠,致使手工藝品在商品經濟環境中不再具有生存的競爭力。與之俱來的是,人們逐漸發現在機械化生產使藝術品成為商品變得越來越高產的同時,冰冷的產品中越來越缺少了以往文明的厚重和溫度,越來越缺少情感和人性,越來越顯得麻木和索然無味。此時我們驀然發現,人類失去的不僅僅是幾件可以溫潤人心的工藝品,不僅僅是幾位匠人和幾門手藝,而是我們引為自豪的優秀文化遺產,還有人與自然的交流和溝通,以及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溫情和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人類社會的急促轉型使傳統的民間手工藝面臨蛻化和再生的考驗。
時代永遠超越個人的創造,任何個體的創造性總是被包攝在時代風氣之中。求創、求變、求發展既是文化藝術發展的規律,也是民間藝術家創造力的人性本能。如何去挖掘和發現隱藏在已千變萬化了的各種民間手工藝背后的傳統精華,以及當代尚未完全遺失的傳統原貌,獲得先賢的遺產體溫和人格圖譜,從而摒棄對遺產核心精神的變異肢解和世儈的篡改性解讀,已成為迫切地擺在當代藝人面前的時代課題。
生活是變化的生活,文化是發展的文化。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里,要堅守手藝的傳承必然離不開手藝的創新與發展,《天工開物》有語“制以時變”,講的就是手藝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傳承也好,保護也好,并不是抱殘守缺,既要看到手藝的恒常不變性,也要看到手藝的與時俱進性。讓傳承千年的手藝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做到在繼承基礎上的出新,實現歷史與當代的對接,古典與時尚的融合。讓手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充滿生機,更加充滿活力。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中國美術學院為民間手工藝傳承人舉辦高級研修班,不僅是為傳承人還原傳統手工藝的“記憶現場”,還要為傳承人找到適應時代之變的傳承途徑,不是要品味“活化石”的意蘊,而是要激活手藝的DNA,使手藝的輝煌在歲月的流轉中永生。
所謂手藝,手是核心。故而萬變不離其宗,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必須要守住手工藝制作的底線。脫離了手的創造性,沒有了藝人的參與,必然會失去人之情感的附著。遠離人性的溫度,自然會枯燥乏味。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科學如何進步,人類的美好生活永遠離不開手藝。機器制造固然可以滿足人們物質生活之需,但很難讓人摸到人類性情深處的本來溫度,如果用現代工業的酒精去勾兌文化遺產的陳年老酒,那些穿越千年歷史隧道醞釀出的人性溫度必然蕩然無存。就像一把機制的紫砂壺雖然可以滿足人們的飲茶用途,但一把經過大師手工制造的紫砂壺則會給人帶來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愉悅。如果人類社會沒有了手藝,人類可能就丟失了幾許耐心,人類沒有手藝人,人類生活就會缺少一些生活的樂趣和韻味。
手藝背后永遠蘊藏著一種豐富的人文精神,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一種文化的品位,這是人類應該永遠珍惜和傳承的精神財富。
民間手工藝的光華和精魂到什么時候都不會消失。
(本文系作者2013年10月11日在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結業典禮上的講話)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