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藝術走出去不是夢
□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民間藝術日益凸顯出獨特的魅力。日前由中國文聯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家赴美參加“中國民間文化周”展演在得克薩斯州掀起了一股中國民間文化風。巧奪天工的蛋雕,精美絕倫的料器,活靈活現的泥塑,引人入勝的內畫,無不彰顯出民間藝術的神奇美妙。一個民族的民間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愚公移山的堅忍不拔,嫦娥奔月的浪漫情懷以及風箏放飛的美好夢想等等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中國民間藝術要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就要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就一定要推動中華文化更加主動地走出國門、進入世界文化舞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將一個古老的中國、發展的中國、開放的中國、文明的中國的完整全新形象展示給世界,以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新貢獻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國家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和諧共處。中國的國家目標應當是以發達的文化大國屹立于世界國家之林,中國的國家政策應當是文化立國和文化強國。這是文化和文化工作者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抉擇,更是民間藝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美國舉辦“中國民間文化周”讓我們再次感到,民間文化“走出去”,可以展示自己的風采;民間文化“走出去”,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民間文化“走出去”,可以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活力;民間文化“走出去”不僅事關國家文化的利益,也關乎中國民間文化自身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生存和發展。美國學者赫伯特·席勒在研究了當代西方與第三世界之間文化交流問題時,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論。席勒通過對美國政府推進美國影視工業向海外擴張的分析,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的實質,是少數國家(特別是美國)控制國內外大眾媒體,強制性地輸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業規范、文化習俗、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這是近代殖民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延續。中國的民間傳說《花木蘭》被迪斯尼拍成動畫片,并以美國的文化方式向世界輸出,而這可能會令世人分不清這些文化的淵源,而以為其是美國的文化。
一個封閉的文化體系必然是一個走向衰落終將消亡的文化體系,沉默無作為只會令中國文化更早地埋葬在西方世界持續的文化轟炸之中,我們應當像“中國制造”走出去一樣大膽地推動民間文化“走出去”。當代中國的強大令人矚目,我們應更加自信地讓民間文化“走出去”,讓世界看到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經濟成就的同時也體驗到中國民間藝術所傳遞出的神奇魅力和軟實力。當今時代,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不斷增加,各國研究中國文化的動機愈加強烈。這次“中國民間文化周”即是在西方對東方文化的強烈渴望的大背景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所舉辦的為期近一年的“聚焦中國·國際節”的一部分。民間藝術家們的開幕到訪是增強中外文化交流,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也為推動中國人近觀外國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通過中外文化進行頻繁而良好的交流,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間的彼此了解和友誼,更有利于中國文化進一步增強活力,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搶救保護中薪火相傳,持續向前發展。
民間文化走出去,以精美的亮相走上世界文藝舞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