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在杭舉行
吳海燕講授《傳統文化活化與當下設計》 莫保平 攝
張志學(左一)、徐岫鵑(左四)與民間工藝杰出傳承人一起參觀中國美院基地 張德玉 攝
鄭巨欣講授《民間藝術與當代設計》 李曉和 攝
2013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師生合影 李曉和 攝
由中國民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文聯人事部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浙江省民協承辦的“2013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于10月9日至11日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舉行。此次活動是第五屆中國藝人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手工藝杰出傳承人、民間文化產業經營者及管理者與民藝專家、藝術設計領域的資深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我國民間美術的基礎理論、傳統紋樣、流行趨勢與當代活化等諸多課題進行專業授課和專題研討。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志學、周燕屏,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秘書長郭希敏,中國民協辦公室主任徐岫鵑,浙江省文聯書記處書記柳國平,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王錦強,浙江省民協主席、中國美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吳海燕,浙江省民協副主席、秘書長蔣水榮等出席研修班結業儀式。
弘揚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市場經濟因素的影響,以及生態環境的逐漸改變,許多優秀傳統民間手工藝面臨傳承機制弱化,精湛的手工技藝逐漸退化,甚至傳承鏈中斷現象。如何推動民間工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增強民間藝術與當代設計的應用,讓民間藝術的創作更好地與文化消費市場對接,通過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更好地實現民間文化的活態保護,促進民間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已成為廣大民間文藝家和民間文藝工作者共同關心的課題。
此次培訓聘請多位長期從事民間藝術專業基礎教學、理論研究及設計應用的教授和學者為主講嘉賓,宋建明、吳海燕、杭間、劉正、鄭巨欣、王其全、成朝暉、陶音及姜圖圖等從不同的專業角度和理論視角,就傳統文化活化與當下設計、色彩設計、傳統紋樣的創新應用、流行趨勢與未來設計觀、民俗圖案的內含等作了深入探討。
除文化創意設計專家講座之外,研修活動還包括民間工藝杰出傳承人的祖傳技藝展示、民間手工藝精品展、傳承理念與創作經驗交流等。
——研修班學員感受——
民間藝術的未來更加輝煌
江西渝州繡坊 張小紅
在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收獲季節,我有幸與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家朋友們,應邀來到美麗的西子湖畔,出席參加了中國民協組織的關于色彩設計、民間藝術與當代設計原創之路、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等學習培訓活動,使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一方面,讓我對現代派藝術的發展趨勢有了全新的認識。另一方面,在理論水平和藝術創新意識都有進一步提高,同時也為我的藝術創新之路,又點燃了一線新的希望。
在這次學習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宋建明教授在“聚焦設計——傳統文化與現代轉型”這堂課里提到的“人、事、物、境”、“心、言、圖、物、境”這幾個知識點的分析。讓我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刺繡工藝該如何轉型去一手抓傳統一手抓創新?我想刺繡工藝不能變的是什么?不能變的是刺繡的文化特征與審美特征,如何保留傳統邁向新的藝術主流,我認為靠的是從思想觀念、圖案、色彩設計、融入傳統工藝技藝。例如我從事的夏繡就包涵了色彩設計創新,在傳統刺繡里,色彩是艷麗的,對比強烈,這種傳統的配色方法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而夏繡在色彩搭配上花了很多心思,采用色彩素雅的色調營造了寧靜儒雅的藝術氣息贏得了刺繡界對夏繡的認可。
幾天的學習讓我們這些藝人收獲不少,我們有技能,有經驗,但缺超前的創新的理念。藝人們的創作激情也需要高校藝術老師給予的知識,特別是老師們在講課言辭表達對藝人的尊重讓我深受感動,羅楊書記在畢業典禮的結束語,在場的藝人們特別感動,激勵著我一定要帶著責任去傳承民間藝術、發展民間藝術,回報社會。我堅信民間藝術的未來在藝人的傳承創新中,會更加燦爛輝煌。
我眼中民間藝術的道路
彩色相紙溶刻畫 吳多超
在這次杭州中國美院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上,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了吳海燕院長的報告,真正感受到藝術大師的魅力,得到藝術的熏陶。由學院的鄭巨欣教授講的民間藝術與當代設計課上,學員們深受啟發,特別是關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問題上,總的感覺是民間藝術要與當代藝術相融合,求發展,求生存。民間藝人在藝術道路上只有創新發展,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民間藝術大師和藝術家們要超越自己,與文學和現代文化結合,對藝術有深刻理解。在今天,國家對民間文化產業與藝術大力扶持是好事,但是,我們民間藝人自己也要有造血功能,要傳承,要創新,這樣才能體現民間藝術真正的美。
對中國五千年文明要有自信
天藝樺樹皮文化產業研發傳承基地 李波
有幸參加由中國民協和中國美術院共同舉辦的中國民間手工藝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在短暫的學習期間,聽到導師們用多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感悟,及對西方文化的文化認知總結出的真知爍見,讓我油然對他們生出無限敬意,更意味著他們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是多么繁重。幾位導師根據自己不同領域的專業和知識,總結出如何對我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發展的規劃,都給出了結合自身文化特性和工藝特性及技藝特性的前提下,與時俱進的方針,研修不僅給出了我們發展的思路,還提出了科學設計發展規劃的期望,也包含對民俗文化發展傳承中的一些不足和憂慮,但更多的是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自信。
(編輯:單鳴)
· | 貴州民族民間手工藝小傳承人北京獻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