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在未來延續
——身處瀕危的天津皇會
□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
馮驥才、韓美林在皇會表演現場 莫保平 攝
皇會是中國北方名城天津獨有的民間信俗活動,是媽祖信仰盛典中極重要的藝術方式,同時具有百姓自娛自樂的性質。
中國沿海地區自宋代以來信仰海神媽祖。天津天后宮是北方最早的廟宇之一,始建于元代。相傳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誕辰日。是日,人們將媽祖神像請出廟宇,乘鑾駕巡游老城內外,散福于萬家。城中各道花會隨同表演獻藝。天津是由碼頭成長起來的城市,民風強悍好勝,喜好結社立會,極盛時期多至千道;各會皆以其獨門絕技取勝。每于行會,各炫其能,各逞其技,奇光異彩,目不暇接;百姓沿途觀賞,廟前香船云集,一時萬民空巷,蔚為津門奇觀。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天津巧遇出會,贊賞有加,御賜黃馬褂,民間引為榮耀,自稱皇會。
天津皇會形成于明末,盛于清初,清代中期而后,天津為中西政治軍事和文化激烈沖突之前沿,民心浮動,社會難安,皇會走向衰落,及至上世紀末,不少老會人亡藝絕,漸行消隱。
然而,皇會這一集音樂、舞蹈、武術、戲曲、雜技和工藝于一體的民間文化,一直深受津門百姓喜愛并引為榮耀,不少老會自力撐持,亦苦亦樂,及至今日。盡管本世紀城市改造力度巨大,但大樹倒而鳥不散,仍有近百道老會活躍于民間。這種頑強的生命活力,堪稱奇跡。
自2008年文化部將津門媽祖祭典,慶音、永音和祥音三道法鼓、漢沽飛镲分別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皇會已成為必需全力保護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我院(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身在皇會故鄉,遂列皇會保護研究專項,為其代表性老會建立完備的文化檔案,給這一國家文化遺產以科學的支持。
如今這一遺產現在仍身處瀕危。故而,關于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存在價值、如何存活以及保護方法這些緊迫性問題,尤為學界所關切。同時,對這一問題的探索與深究,兼具有當代遺產學、民俗學和人類學普遍的意義。
為此,我們舉辦這一文化展覽以及國際性論壇。希望在展覽上進一步認識皇會文化,在論壇上找到皇會保護的思想依據與切實的辦法,以推動大家共同關心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使數百年古木再放新花。
(本文系作者為天津皇會文化展所作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