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藝>新聞眼

      大地與種子——從“曲藝之鄉”的話題說開去

      時間:2013年10月16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孫立生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鄉情鄉音的曲藝最高榮譽來自生它養它的土地,而不是外國或者繁華都市的舞臺與富麗堂皇的領獎大廳。

      武鄉琴書《杏花開了》  本報記者 金 濤 攝

        我心中的“曲藝之鄉”,絕不是高高懸掛的一塊招牌,而是一部與民俗民風唇齒相依、血肉相連,有著抹不掉的記憶、傳說、故事、人物,生動且鮮活的曲藝文化史詩。由此,我把“曲藝之鄉”視之為“曲藝沃土”。

        今年,大地、沃土等字眼兒在我思考里的“出鏡率”極高,這與我這段時間的學習和做的功課有關。我體味到,作為文聯、曲協等人民團體或學術社團,當然需要直接組織“深入基層”、“為民服務”等活動。這正應了魯迅當年的提醒:“要培養天才,首先要有泥土”,即間接地將“正能量”潤物細無聲地“種”在藝術家心靈,將其轉換成一種“千軍萬馬”的文化自覺,由此正能體現“橋梁”與“紐帶”的價值。

        此外,我在8月28日《中華讀書報》上,讀到了該報對山東作協主席張煒的專訪,當被問到為何不太關注作品被外文翻譯時,張煒的回答亦始終沒有離開“土地”:“文學的地域性才是根本屬性,不能過分看重洋人觀感。”“我更相信土地的理解力,它孕育了一代代讀者,作者和讀者的生命來自土地,土地給予作品生命力。”“對于創作而言,范本是不中用的,血脈里流淌的文化因子才是致命的。我發現,越是年長,這地方越是讓我懷念和留戀。”張煒這些關于土地的論述,引發了我對“曲藝生態”境況的思考。在登載這篇張煒專訪的報紙空白處,我隨手寫下兩段話,第一句與曲藝有關: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鄉情鄉音的曲藝最高榮譽來自生它養它的土地,而不是外國或者繁華都市的舞臺與富麗堂皇的領獎大廳。第二句似乎與曲藝并無關系,是個連續追問句:把大樹放在干旱的沙漠里能長出菌菇來么?水泥地上能種出大米嗎?!

        恰是緣于如此的一些“答與問”,讓我作出了這樣的判斷:曲藝之鄉,應該是一塊孕育曲藝,及其人才健康、快樂、自由成長的沃土——

        什么樣的土壤培育什么樣的種子——環境決定曲藝命運

        今日曲藝,多說唱,少文學;多語言,少藝術——它們融合一起的比率失調了,病了,便不足為奇。

        毋庸置疑,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是文化的最大魅力。由此推理,鄉情鄉音的曲藝藝術,是地域文化最顯著的文化標志之一。因為懂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所以曲藝最擅長的是“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反其道而言之,曲藝唱什么歌取決于它所在的土地。所以,曲藝要生存、發展,必須認識土地,敬畏土地,善待土地——

        那究竟何為沃土呢?我的解釋雖然不是來自教科書,但卻希望思考能向科學靠攏。我覺得,它與兩個關鍵詞有關:適應、適時。

        很多人將“適應”等同于“熱情”,于是乎,“曲藝之鄉”便成為曲藝活動“頻繁”、“熱鬧”的代名詞。而我認知里的適應,更該是一種清醒與理性,一種有益于“種子”成長的、恰到好處的適當。也就是說,要為優秀曲藝人才的發現、成長,提供一種長遠的、良性循環的環境,在體制、機制上,保障其享有健康、快樂與自由。這,似乎才是“曲藝之鄉”的應有之義和發展之本。很遺憾,我們遇到了一個“不可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卻極容易在森林中迷路”的時代。而有時迷途不知返的緣由,則是經常錯將“過程”當成了“目標”,往往把“活動”等同于了“發展”。由此,“拔苗助長”的事便時有發生。“辦活動,就一定會出人才出作品”,“有數量就有質量”,似乎成了不容置疑的規律與真理。事實果真如此么?我當然沒資格向曲藝界潑臟水,只是覺得承認我自己沒有,心底反而會坦然許多。都知道,曲藝界不乏“添人進口”的熱鬧——地盤在擴展,隊伍也在擴展——唯獨沒擴展出一個“侯寶林”、“高元鈞”、“李潤杰”和“駱玉笙”;我本人寫了近百篇的曲藝作品,卻至今寫不出一段三十幾行的“賠茶壺”……問題是出在土壤呢?還是與種子質量發生了問題?!

        適時,是關于沃土的第二個關鍵詞。適時的內涵是一種謙恭的姿態,也是一種清醒的認知,更是一種對本質規律無條件地服從與順應。換一種思維,我們可以說適時也是一種度——如同土地與風霜雨雪的關系,少了不成,多了成災。前不久,山東某地一群山東快書愛好者,提出要搭臺舉辦無償義演,我正為其義舉感慨感動的時候,卻被山東快書名家高洪勝迎頭潑了盆冷水:無緣無故地義演什么呀?知道么,無緣無故的無償就是“無常”與“無長”——不是常態就不會長遠——曲藝家兩眼盯著錢不對,兩眼若離開錢,那“職業”的價值又從何體現呢?!洪勝先生一席話,讓我聯想起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微博:“某國際公益性組織向非洲某國資助一批蚊帳以防瘧疾。一種方式是低價出售給當地人,另一種方式是免費派放,派完即止。后續調查發現,凡是購買蚊帳的,都在使用。而免費得到蚊帳的,40%的并沒有使用。這說明:1、價格有甄別需求的作用;2、相較于付費,人們不太珍惜免費得到的東西。”誠然,這件事情與這樣的結論與曲藝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卻提醒我,只有讓曲藝種子成長中感到適意,得到尊重,獲得尊嚴,曲藝沃土才名至實歸。我曾經組織過多次公益性曲藝演出,面對數以萬計觀眾的“喧囂”、“圍觀”,不少名家常用“熱鬧去迎合熱鬧”,臨時把原定演出的“經典”改成“時尚”,將“深刻”易為“平庸”。于是乎,相聲《反正話》、山東快書《傻子相親》等,成了這些名家參與公益活動的“家常菜”——致使曲藝家的“種子”與觀眾的“土壤”,“以俗對俗”、惡性循環。洪勝先生告訴我,觀眾與市場的“健康”,原本是通過演出質量得以保障的。老藝人們把開辟市場叫做“打地”,從老百姓手里接過的“毛兒八分”雖不多,但卻是演員一家人的“養命錢”,所以稱觀眾為“衣食父母”是發自心底的。你給觀眾實打實地表演,觀眾也是實打實地為你叫好吶喊——彼此關系用一個字就概括了:值!能不值么,這塊地“逼”著演員、觀眾一起長能耐呢。對高洪勝先生的“清醒”,我欽佩有加。這些年經常在他不經意間的“閑言碎語”中獲得些啟迪與感悟。據我所知,他帶徒弟,教學生,不光排表演,還逼著他們自己動手寫作品,之后逼著他們報名參與各種比賽等活動,再之后逼著他們撰寫參與活動的總結,總之,逼著他們實現或追求全面發展。這讓我對自己的“現代曲藝新人觀”愈發堅定了。

        我認為,今日曲藝已不適應在“經驗科學”的層面徘徊,不能再像中醫號脈、農民種菜、瓦匠蓋房等,完全憑借與依賴對實踐的摸索與總結了。因為曲藝已從集市街頭的“玩意兒”,升華到了藝術的殿堂。所以我將其喻為縱向的、立體的“南橘北枳”——此曲藝已非彼曲藝。一個合格的現代曲藝人理應是理論、表演、創作“三項全能”,否則,至少是個“瘸腿曲藝家”。搞理論的不熟悉表演、創作,極容易讓觀點流向不切實際,文字也會缺少鮮活與靈氣,如此,怎能與曲藝自身的天性和諧、融洽呢?搞創作的不會表演、不學理論,觀念只能跟風走,舞臺感覺頂多是“隔皮猜瓜”。搞表演的若不研究理論,不擅長創作,臺上便會缺少理直氣壯的自信,個性發揮亦休想達到淋漓盡致、揮灑自如的境界。曲藝自詡為“說唱文學”、“語言藝術”,這說明,文學是說唱之根本,而語言亦不過是藝術的載體罷了。所以,對這樣的批評我是認同的:今日曲藝,多說唱,少文學;多語言,少藝術——它們融合一起的比率失調了,病了,便不足為奇。

        說到高洪勝先生的兩件事,無非是想印證我以上的兩個觀點:首先期盼“曲藝之鄉”順應新時期的曲藝藝術規律,恰到好處地把握、處理好文化惠民與曲藝演出市場的關系;其次,在實踐中,需要我們不斷發現、探索現代曲藝人才發現、培養的本質性規律,以給現代化曲藝新人的成長提供、創造良好的環境。

        什么樣的種子生長什么樣的果實——人才決定作品品質

        今天曲藝界的一些人,或靠著“有意思”或靠著“有意義”得寵一時,但我斷言,也就頂多是得寵一時而已。

        我把人才比喻種子,認為從“藝無止境”概念延伸開來,人才是一個動詞,是一個永遠成長的過程。沿著這樣的思路深入,我認為優秀的“種子”也有兩個與之命運息息相關的關鍵詞:爭取、汲取。

        在我的理解中,爭取,不僅僅單指主動或熱情,更認為種子在大地的懷抱里,爭,是其“成長”、“進取”的前提與保障。有比較,才有鑒別。靠“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種子不會長成棟梁之才。爭——取,沒有競爭,沒有爭論、爭辯,就不可能有所獲取,而不斷進取更是無稽之談。我曾應邀出席一場豪華隆重的拜師儀式,那日我的致辭幾乎就是單刀直入的批評,我說:對于如此隆重的拜師儀式,非常理解,山東畢竟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而孔老夫子又是重視“禮儀”的。只是我想提醒二位師徒,當“儒”這個字眼兒成為文人代名詞后,便有了“君子儒”、“小人儒”之說。小人與君子是有度可衡量的,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你們的目標與作為若是沖著名利使勁,無疑,便是小人兩個;若是為了曲藝事業薪火相傳之大道而相交,當然是君子一對了。因為我的情感真摯,表述便真誠,故而并未給喜慶的儀式“添堵”,相反贏得了一片掌聲。之后,他們師徒給我鞠躬說,會將我與大家的叮嚀銘記一生。

        汲取,對于“種子”成長的意義更是不容小覷。只是我的印象里,曲藝“種子”對營養的吸收,似乎有些“單一”,曲藝人更習慣在身邊的江湖小圈子里徘徊。曲藝“良種”的成長,當然需要多方面的營養。一個合格的曲藝家首先要熟悉、掌握文學藝術的共性,其次才是熟悉、掌握曲藝藝術的個性。它們之間是有排序的,即后者取決于前者。曲藝界凡是有出息的藝術家,即使沒有學歷,但個個都富有學習力,其成功無一不受益于廣泛攝取,厚積薄發。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天,我去姜昆家,看到他一個人抱著個錄音機一字一句、孜孜不倦地學習英語。之后我曾以它為例教育曲藝后人,不曾想那后生笑了:“說中國相聲的學英語,這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我說,曲藝屬于中國的,但文化卻屬于整個人類。沒有跨地域的胸懷,便不會有登高望遠的自信,更不會有縱橫捭闔的氣度和魄力。在魯迅先生的眼里,好的藝術與好的思想,都是混血的產物。中國歷史中稍有出息的藝術,大抵是與域外文明雜交的結果。開闊的空間里,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

        我曾在一個場合闡述過“曲藝種子等級觀”。我說,曲藝界流傳過馬季先生的一句話,愛曲藝這個藝術,不愛這支隊伍。我覺得如果沒有特殊因由,僅從字面的意義上剖析它,這種判斷值得商榷。因為三百六十行原本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事實真相是,各個行當的人的確存在三六九等,而人之等級并與其職業(隊伍)、職務毫無關系。具體說,在老百姓的心中,普通一兵雷鋒是人之一品,而身居高位的貪官卻是名至實歸的“等外品”。高與低,是對比得出的結果。萬物一理,曲藝人既有高人,亦有侏儒。我們深入研究、總結、探討曲藝藝術的規律,最終目的就是要提升曲藝一等人的比例。廣東曲協主席楊子春先生對我說,一定抓作品,阻止曲藝發展的瓶頸是作品問題。我回答,作品問題的根源依然是人。當年央視的《實話實說》欄目的兩位主持人,曾就“有意思”與“有意義”問題對話,和晶則夸獎崔永元主持不僅“有意義”且還“有意思”。崔永元告誡和晶,倘若“有意義”和“有意思”只能選擇其一,那就應毫不猶豫地去選擇“有意義”。今天曲藝界的一些人,或靠著“有意思”或靠著“有意義”得寵一時,但我斷言,也就頂多是得寵一時而已。不信數數看,中國曲藝史上的“常青樹”,又有哪一個不是靠著將有意思和有意義巧妙、有機融合的作品走進永恒的呢?!說到家,土地與種子無非是個形象化的“符號”。事業的興衰當然還是起于人,止于人。寫好“人”的文章才是曲藝成長、發展之根本。

        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說:“有天才的人乃是而且大概永遠是很小的少數;但是為了要有他們,卻必須保持他們生長的土壤。”有人說,論文化的高與低,要看它最精美的東西。我說,判斷一種曲藝形式的興衰,要審視它旗幟性人物的素養與境界。我堅信:哪里有土,哪里就有曲藝種子長成的蒼松翠柏。于是此刻,只想撕破喉嚨放聲吶喊:是沃土就向良種敞開胸襟吧,是良種就到沃土里扎下深根吧!

      (編輯:曉婧)
      會員服務
      十八禁无码免费网站|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无码中文字幕乱在线观看| 韩国中文字幕毛片|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一本色道无码道DV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国内自拍中文字幕|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最新无码A∨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JLZZJLZZ亚洲乱熟无码|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专区| 成人免费无码H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欧美日韩毛片熟妇有码无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