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與水及照鏡子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一得
關于舟與水的辯證關系——從古至今的一個話題
前年,舉國上下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及辛亥革命百年,使我們看到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輝煌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中國成為了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總量第二位的強國。但同時我們也痛心地看到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出現的貪污、腐化、弄虛作假、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剎住吃喝浪費以及對黨員干部的“八不準”要求,首先從作風和紀律建設這一個角度切入,進行了整治,大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鼓掌和贊許。
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學習,山東省委組織我們分批赴臨沂革命老區參觀,進行群眾路線實踐的現場教育,內心受到了深深的觸動,確實進行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毛主席曾引用唐太宗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比喻人民和政權的關系,此語源于更早的先秦典籍《荀子·哀公》篇記載哀公與孔子的對話,孔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古人所講“君”即當權者,“庶人”即群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很早就意識到人民群眾與統治者的這種辯證關系。在臨沂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遇到了艱難的發展瓶頸,劉少奇奉中央命令來到臨沂開展工作,他在調查中發現當時的許多工作有背離群眾路線的問題,他深情地說黨是兒子,群眾是母親,必須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多考慮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站住腳跟讓群眾自己真心地去支持。于是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深得民心,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他不無感慨地說,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們可以把你輕輕地舉起,重重地摔下。毛主席在延安時也有類似的故事,有一位老鄉在一次下雨打雷時說“這雷啊,怎不把毛澤東劈死”。這還了得,馬上有人把他抓了起來要治重罪,毛主席聽到后認為與群眾產生了如此的對立情緒,這里面肯定大有問題。于是就把他請來了解情況,原來紅軍大部隊的到來使本來貧窮的陜北百姓更是負擔不堪,毛主席了解到真實情況后不僅放了他,而且改變了工作思路,號召“自力更生”,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這兩則故事都說明了一個政黨或政權與人民群眾的辯證關系,也說明了共產黨人應該注重調查,密切聯系群眾,關心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無往而不勝。
中國共產黨在建黨之初就特別重視做群眾工作,從毛主席的《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到秋收起義,從一系列的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到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尤其是在敵強我弱對比懸殊的解放戰爭中,全是靠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才贏得了民心,奪取了勝利。在莒南,我們看到“戰工會”是如何發動群眾,并在抗戰的斗爭中逐漸壯大陣營,形成了早期的山東省人民政府。在115師的紀念館我們看到,由羅榮桓、陳光帶領的僅兩萬余人的隊伍來到臨沂,充分發動群眾開展工作,與人民融為一體,最后發展壯大為20多萬人的一支部隊,成為山東省軍區的前身。尤其是那場決定解放戰爭最后勝利的關鍵之戰孟良崮戰役,更是靠人民群眾的支援才贏得了這么巨大的勝利,這場戰爭的軍事力量從人數、裝備、軍事技術等來看,敵軍都遠遠大于我軍,但是加上后勤、補養、救傷等方面的地利、人和的群眾因素,幾十萬人的支前隊伍的加入一下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當時的沂蒙山區僅420萬人,就有120萬人擁軍支前,孟良崮戰役有30萬人參軍參戰。當時的群眾是“有一寸布就要做軍鞋,有一口糧就要交軍糧,有一個兒子就要送上戰場”。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人民的政黨,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不僅是舟與水、血與肉的關系,也是魚與水、種子和土地的關系,更是兒子與母親的關系。共產黨與人民群眾不像封建社會那樣只是水與舟的辯證關系,而是在立黨之初即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組成的政黨,是與人民群眾完全一致、完全一條心的政黨。所以無論在奪取政權之前還是掌握政權之后都更應該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堅定地與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起。而現在我們看到的無論是黨內外還是政府機構及社會上流行的一些不良風氣、丑惡現象,其根源就是脫離了群眾,如不引起警覺長此以往,小到失去群眾,大到喪失民心,背離了黨的宗旨,會有“亡黨亡國”的危險,所以必須警鐘長鳴!
關于照鏡子、正衣冠——我所知道的六面鏡子
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中央形象地提出了“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號召。下面談談我對其中“鏡子”觀念的認識。
鏡子能夠映照出客觀物象,是與之比照找出自己對應或不足的最佳媒介。我第一面人生的鏡子是實體鏡子,那是小時候母親給的一面鏡子,領著我照照小臉蛋是否干凈。第二、三面鏡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鏡子。上學讀書后知道,唐史記載李世民在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后感嘆地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古人稱鏡子為“鑒”,據說魏征在世時善于當面向唐太宗提反面意見,秉公直諫,太宗深得其益,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之說。這里的兩面鏡子,一面是史鏡,一面是人鏡。我后來看歷史劇,常常看到縣衙上掛著“明鏡高懸”的匾額,那些都是為了明示當朝為官的公正無私、清明辦案做事的比喻或警示,這是我所了解的第四面鏡子。
這四面鏡子都是歷史上的鏡子。下面我要說的則是現實中我所經歷的兩面鏡子。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社會上的各種不良風氣及貪污腐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脫離群眾之風日漸興盛。尤其是不少領導對下只聽數字匯報,不搞調查研究,對上善于夸夸其談、愛講空話套話,不善真抓實干,這就有了鏡子的新的說法。在沂南馬牧池村的沂蒙精神紀念館里,有對許多在臨沂工作和戰斗過的戰士的介紹,其中有一個人叫苗得雨,他當時是紅小鬼作家和詩人,后來為省文聯副主席,曾做過我的領導,與我也是忘年之交。他對這種現象諷刺地說,“領導是一面鏡子”。記得當時我們有一段談話,我在省美協埋頭工作,“只管播種不問收獲”,很少去找領導匯報工作,他說“領導是一面鏡子”,我以為是正面地夸領導,馬上想到了“明鏡高懸”,沒想到后面卻接著說到“你到他那里照一照就有你,不照就沒有你”。他很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官場現象的危害性。弄虛作假嘗到甜頭,使一些人只對上級盡責不對群眾負責,只作表面文章不會真抓實干,甚至發展到層層跑官要官的地步。這種到領導那里照鏡子的做法,照的是哈哈鏡、變形鏡,實不可取。這些“照鏡人”和“互照者”不明白自己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在為誰服務。
現在習總書記提出的“照鏡子”,這是我認識到的又一新的鏡子,也是能夠照射靈魂的鏡子,是以黨紀國法、以群眾的眼睛為鑒的鏡子,讓我們對照黨章、對照各項紀律要求來檢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看看與群眾的要求有多大的差距,與群眾的心是否緊密地連在了一起。這是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最重要的一面自律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