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國畫) 陳家泠
為期一個月的黃永玉九十畫展剛剛落下帷幕,國家博物館又有力作呈現。9月21日至10月12日展出的“化境——陳家泠藝術展”,讓觀眾領略到與黃永玉先生完全不同的海派風情。
陳家泠1963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師從潘天壽、陸儼少等人。他幾十年來立足滬上,繼承海派藝術變革與發展的傳統。“在20世紀初的中國畫發展史上,海派與京派、嶺南派三足鼎立,構成中國畫的洋洋大觀。而20世紀中期的社會變革影響了中國畫發展的方向,傳統畫派在新的社會中如何發展成為人們的期待。”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介紹說:“面對變革,每個藝術家都在尋找自己的路。陳家泠走的是一條全新的路,他的線條、畫面構成與淡雅的色澤秉承傳統文人的審美,但又將傳統藝術中并不引人注目的特點挖掘出來,形成一種別致的‘泠風格’。作為一名‘新海派’藝術家,他的作品開辟了中國水墨新的發展空間,更有引領時尚潮流的特點。”
“變化”可謂陳家泠多年創作的關鍵詞,在“變”與“化”之間,他不囿于題材的限制,以悟性與靈性不斷“玩”出花樣。此次展覽以4個展廳的四大主題——萬紫千紅、萬水千山、萬種風情和萬變為宗,囊括了陳家泠近年創作的繪畫以及陶瓷、家具染織、服裝等眾多類型的作品。他不僅打通中國畫人物畫、山水畫與花鳥畫的界限,同時把傳統的審美內涵推廣到生活中的實用器具上。陳家泠談到:“以前人們覺得搞工藝美術的人不算藝術家,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古人所謂的‘日用即道’,指的就是要賦予日常生活以色彩和情調。藝術家的作品不應該只有陽春白雪,還要實實在在地進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