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講,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不愿失去莎士比亞——
我們該怎樣“呵護”曹雪芹
曹氏風箏 本報記者 程偉光攝
“十一”黃金周期間,來到北京植物園參觀的游人們,在欣賞絢爛秋菊美景的同時,都會不約而同來到植物園內的黃葉村,走一走曹雪芹小道,欣賞紅樓夢詩詞書法展覽,緬懷文學巨匠曹雪芹。據不完全統計,僅北京植物園曹雪芹故居一地,七天時間就迎來游客近20萬人次。
2013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北京市計劃在今年10月期間舉辦“曹雪芹小道”化裝游園會,“傳遞經典,點亮夢想”《紅樓夢》百萬人閱讀與傳遞行動,“曹雪芹西山傳說”小學生故事會,“大師與經典”文化遺產國內傳承與國際傳播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并上演《續琵琶》(曹雪芹祖父曹寅原創作品)、《紅樓夢》兩部昆曲大戲。
在當今中國,紀念曹雪芹有何現實意義?
日前,在北京市有關方面和中國紅樓夢學會、北京曹雪芹學會聯合召開的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不約而同提到,在當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紀念曹雪芹,了解曹雪芹,是增強當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絕佳教材;展示曹雪芹,研究曹雪芹,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北京曹雪芹學會會長胡德平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英國人講,寧愿失去英倫三島,不愿失去莎士比亞。曹雪芹和莎士比亞、塞萬提斯一樣,用文學的火把給人以真情,給人以溫暖,給人以訣別舊制度的勇氣。《紅樓夢》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已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注入了代代相承的歷史基因。民族的大師與經典,是我們文化生生不息的創新之源,值得我們犧牲一切去珍視和呵護。
也有專家提出,曹雪芹的歷史地位在世界文學界是公認的,然而長期以來曹雪芹的國際知名度,較之比肩的世界文學大師還有不少差距。
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沈治鈞談道,在一些場合同外賓交談,發現他們對曹雪芹知之甚少。即使在中國,許多人對曹雪芹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人們都知道曹雪芹寫了《紅樓夢》,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另一部不朽著作《廢藝齋集稿》,更罕有人了解曹雪芹為了幫助黃葉村百姓脫貧,發明并指導村民制作曹氏風箏的故事。
基于此,今年舉辦的紀念曹雪芹250周年系列活動將特別突顯與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世界文學大師紀念館所的國際交流,發動遍布全國的24家曹雪芹紅樓文化發展聯盟成員全國聯動開展紀念活動,同時通過紅樓主題傳統戲曲演出及100萬人的中國經典圖書漂流等活動增強群眾參與度,充分挖掘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也有人擔心,紀念活動轟轟烈烈搞完了,有沒有平時供人們緬懷曹雪芹的所在?
據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陳名杰介紹,隨著2011年“曹雪芹西山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深入挖掘展示曹雪芹在北京的文化足跡,北京市及海淀區有關部門啟動了“曹雪芹西山故里”、白家疃紅學小鎮,以及逶迤其間的曹雪芹小道等文化項目的規劃與建設,未來的北京西山腳下將形成一個令人全方位了解曹雪芹,欣賞、研究“紅文化”的場所,并逐步建設成為北京作為世界城市的一個傳統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