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韓國光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我國申報的《西藏元代官方檔案》和《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以僑批檔案為例,雖然申遺工作只歷時三年,但從民間保護上升到政府層面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申遺成功固然可喜,更可貴的是文化堅守。
世界記憶工程是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是世界遺產目錄保護項目的延伸,側重于關注文獻記錄。記憶遺產反映了語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它是世界的一面鏡子,同時也是世界的記憶。正因為這種記憶的脆弱性,每天都有僅存的重要記憶在消失。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又增加了記憶遺產,旨在防止集體記憶的喪失,讓文化遺產和館藏文獻的價值在世界范圍內更廣泛地傳播。
人的記憶靠的是增強記憶力來維持,國家的記憶則賴于文字文獻、口頭講述和建筑器物來傳遞,因此,尊重文獻遺產,重視檔案建設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考量。沒有文脈延續的社會,就會缺乏保持鮮活生命力的源泉。留住文化記憶,需要更多民間團體、社會志愿者廣泛地參與,需要文化上的自覺,才不致于造成文脈的中斷。
人類是不能失去記憶的,否則,就不知道從什么地方來,向什么地方去。保護人類記憶,申報世界記憶工程僅僅是其中一種路徑,而更主要的保護在日常,在長期不懈地堅持。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文化的堅守就沒有記憶申遺的成功。
日前有機會訪問福建省的長汀、上杭,感到這兩個縣在客家文化的傳承、客家歷史遺存的保護上頗有建樹,將“海峽客家”的品牌做出了成效、做出了影響。長汀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持續舉辦了18年,上杭收集整理客家族譜堅持了20年。十幾年只做一件事——對文化的堅守,這種力量源于信仰。公祭客家母親河前兩年已改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杭客家族譜館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這些年已有臺灣李、丘、張、江、吳、黃、游、饒、鍾、熊、羅、魏、練等十幾個客家姓氏宗親七八千人次回閩西尋根謁祖。更難得的是,品牌建設正向遺產保護推進,擬將公祭客家母親河活動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客家族譜申報世界記憶名錄。
族譜是記錄一個家族的發展和歷史、以特殊形式編撰而成的,與正史、地方志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獨特的、其他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客家族譜關乎客家人的認祖歸宗,關乎海峽兩岸的交流對接,還關系到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一旦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將不僅是世界1.2億客家人的集體記憶,還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記憶。
有人曾說,“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今后的五百年。”尊重文獻遺產,留住歷史記憶,保存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需要。由是觀之,我們應當為《西藏元代官方檔案》和《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入選再鼓一次掌,同時也應當向那些默默堅守文化遺產的人們致以崇敬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