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12堂“失敗之課”里看成功
道具網球的運用是全劇一大亮點。劉振祥 攝
劇中“張老師”的飾演者韋以丞(左)在課堂上教“關羽”的飾演者許乃涵(右)。劉振祥 攝
繼《包法利夫人們》、《在西廂》和《賈寶玉》之后,香港舞臺劇導演林奕華又一部“名著新解”的作品《三國》,昨日在京落幕。“作為一個現代人去看《三國》,我發現里面充滿了悲劇。為什么沒人去關心故事的悲劇性,而只看謀略那些表面的東西”,談及《三國》的創作初衷時,林奕華說。在這部戲中,林奕華將《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老故事演繹成12堂充滿歷史教訓的“失敗之課”,并以此探討“何為成功?”8月30日,新京報20名讀者觀看該劇,并打出總分90分。
12個片段串聯全劇
話劇《三國》選取了《三國》中12個膾炙人口的片段串聯起全劇,老故事被擦拭得新意十足。
在“衣帶詔”中,“皇帝命”的漢獻帝被比喻為“八字完美、不愁吃穿、沒有煩惱,所有人都聽他的,一生都快樂的弱智”;“赤壁之華容道”中,曹操面對的明明是張飛,卻始終把對方喚作“關羽”,引來張飛一聲嘆息:“你從來沒有看到過我,我是nobody(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三氣周瑜”中,學校里的大紅人周瑜被諸葛亮一句“你沒有朋友”噎死;“斬華佗”里,華佗成為曹操幻想中的人物,他的出現提醒著曹操“那些不光彩的過去和不想面對的自己”;“白帝城托孤”中,劉備對諸葛亮傾吐心聲:“你真的太聰明了,誰喜歡身邊有一個這樣的人,讓自己常常被看穿”;最終章“空城計”里,司馬懿面對空蕩蕩的教室,獨自舉起“空杯”卻無人對飲。燈一盞盞熄滅,無論成敗,最后都只剩下孤獨。
網球運用“令人叫絕”
《三國》的舞臺被架設在一個超脫的時空之中,整個舞臺視覺呈灰白色,好似時間飛船的船艙,又像是被人遺忘的下水道。林奕華此次找來香港編舞家伍宇烈擔綱動作設計和導演,伍宇烈為演員排出精密復雜又富有深意的走位,畫面始終呈現出舞蹈般流動的美感。多數觀眾認為,道具網球的運用也“令人叫絕”,球拋到每個人手里,就仿佛接受了一個燙手的難題。
臺灣音樂人陳建騏為《三國》創作了兩首歌。其中,《最后》的歌詞出自導演林奕華之手,“最后的最后,盡頭的盡頭,一個人笑,一個人走”,為全劇畫龍點睛。
(編輯: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