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評書藝術家連闊如誕辰110周年,為回顧和緬懷連闊如的藝術道路和人生軌跡,梳理和探討連闊如在評書藝術領域的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交流和總結連闊如為中華曲藝事業所作出的貢獻,8月7日,中國曲協、北京市文聯、中華書局、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東城區文委、西城區文委在京聯合舉辦了“紀念連闊如先生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會上,中國曲協主席姜昆,著名作家蘇叔陽,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李巖,北京日報主任記者、《醒目驚天連闊如》作者彭俐,連闊如之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分別發言,暢談了他們心目中的連闊如。(發言摘要見本版)
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董耀鵬在主持座談會時表示,連闊如先生是北京評書藝術的一代大師,是新中國曲藝的代表人物,也是杰出的曲藝改革家、社會活動家和作家、民俗學家。連闊如先生為人襟懷坦蕩、堅持真理,獻身理想、堅貞不渝,與曲藝界、文藝界廣交朋友、深交朋友,展現出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人品藝德。他在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中國曲藝研究會擔任領導職務期間,致力于曲藝的去舊革新、繼承發展,是新中國曲藝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新中國曲藝事業乃至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的開創性、歷史性貢獻。連闊如先生是評書大家、曲藝名家,是我們中國曲協的老領導,他為評書藝術、曲協工作和曲藝事業繁榮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對評書藝術、曲藝事業的不懈堅守、堅定追求與勇于擔當將永遠為我們所銘記。回顧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正確地創造未來。董耀鵬說,我們在這里召開座談會,不僅是向連闊如先生表達懷念和敬意,更重要的是借此機會,號召包括評書界在內的廣大曲藝工作者向以連闊如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曲藝家們學習。希望廣大曲藝工作者以老一輩藝術家為榜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牢記當今偉大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和莊嚴使命,積極踐行“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文藝界核心價值觀,向書本學習,向前輩學習,向同行學習,走到人民中間,走到生活深處,走到實踐當中,為百姓說唱,齊心協力推動曲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歐陽中石、譚元壽、藍天野、愛新覺羅·啟驤、閻崇年、馬未都、陳涌泉、常貴田、師勝杰、李立山、瞿弦和、李濱聲等180余位文藝界知名人士,以及刁惠香、曲華江、李金斗、徐俊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據悉,8月16日還將舉辦紀念連闊如誕辰110周年專場演出。
新中國曲藝事業的開拓者
□ 姜 昆(中國曲協主席)
20世紀上半葉是北京評書發展的黃金時期,書棚、書館星羅棋布,名家輩出,其中就包括連闊如先生。連闊如本名畢毓珍,1903年6月生于北京的一個沒落旗人家庭,只念過半年私塾和兩年小學的他,13歲便只身離家,輾轉流離于各地,飽嘗底層社會五行八作的艱辛,24歲拜評書藝人李杰恩為師,賜名“闊如”,他憑借過人的天資和豐厚的學養,創立了“連”派評書表演藝術。他在從事評書表演的同時著書立說,長年在《新北平報》《民聲報》等報刊發表文章、連載作品,并出版有揭露江湖內幕的《江湖叢談》一書。此外,他還興辦廣告社等實業,曾被推舉為廣告工會領袖。新中國成立前夕,連闊如先生作為北京曲藝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第一屆全國文代會,曾擔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委會委員、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副主任、中國曲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務,是新中國曲藝乃至新中國文藝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令人痛心的是,他在“反右”運動和“文革”時期遭受迫害、打擊,被剝奪了一切社會職務和待遇,1971年8月不幸含冤辭世。
回顧連闊如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我們感嘆他在舊社會底層中摸爬滾打卻未曾沾染一點江湖習氣、從事評書事業和兼顧其他行業都能名利雙收的氣度和膽識,欽佩他窮其一生為鐘愛的評書事業以及新中國曲藝事業做出的重要功績。他開創性地憑借傳統書場和廣播電臺兩個平臺,將《東漢》《西漢》《水滸》《隋唐》等極具史詩風范的袍帶長書推向了新的高度。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動適應新時代、結合新形勢致力于改舊創新,不但重新整理錄制了《東漢演義》《三國演義》等傳統書目,還率先創作播講了《夜渡烏江》《李有才板話》《暴風驟雨》等新書目。在他的示范帶動和有力感召下,大批曲藝工作者掀起了改造舊曲藝、創作新曲藝的熱潮,一篇篇新創曲藝作品得到了展示和推廣。在中國曲協前身——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中國曲藝研究會擔任領導職務期間,連闊如先生為新中國曲藝事業的革新和發展不停地奔波忙碌,他身體力行地創演新評書,積極倡議舉辦藝人講習班,走進高等學府傳播曲藝知識,促進南北曲藝經驗交流。他作為第一屆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大隊長,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朝鮮前線,為“最可愛的人”送上來自曲藝界的慰問和溫暖。毫無疑問,連闊如先生是新中國曲藝的代表人物、領軍人物,他以坦蕩的胸襟、非凡的氣質、豐厚的學識在中國曲藝史、文藝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為今天曲藝事業的繁榮和曲協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今天我們曲藝人學習、敬仰的典范。
連闊如先生是一位勤奮正直、崇德尚藝的藝術家。雖然他來自社會底層,嘗盡舊社會的苦寒冷暖,但從走上評書藝術道路的第一天起,他便自覺自省地摒棄舊藝人的江湖習氣。在那個把說書唱戲比作下九流的舊世界里,他從未自輕自賤,取而代之的是謙遜好學的態度和正直為人的風范。他樂善好施、慷慨助人,對遇到困難的藝人同道常常接濟,即使是雇傭的人力車夫,他也視如兄弟善加對待。他對從事評書藝術也有著崇高的追求,在創立“連”派評書藝術的同時,他關注評書的起源發展、歷史沿革、門派分支以及各自的藝術特點,在評書理論研究上頗有斬獲。他一生傾心于評書藝術,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還把自己的女兒送上評書道路以使“連”派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足見他對評書藝術的執著和忠誠。
連闊如先生是一位勇于探索、銳意創新的藝術家。他很早就意識到評書藝術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困難,認為不在變革中追求探索、不在變革中借鑒學習、不在變革中適應時代,評書藝術必將走向沒落。他通過在報刊發表文章、借助電波說講評書,擴大了評書藝術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吸引了更多階層尤其是新知識分子關注評書、欣賞評書,為評書從俗到雅的質變飛躍做出了積極的嘗試。新中國成立伊始,他便積極地改編舊書、推陳出新,在評書中加入唯物辯證法的理論,結合新社會重新表現傳統書目。自編自演表現新時期、新時代的新作品,并將對新社會、新政權的向往與感激融入評書作品當中。周總理對他“一人就是一臺戲”的夸贊以及對曲藝是“輕騎尖兵”的評價時至今日依然提醒和鞭策著我們,應如何在時代和機遇面前找尋自己的定位和出路。
連闊如先生是一位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藝術家。從走上書臺的那一刻起,他便把“評”作為自己藝術追求的方向。“評”,不能妄下結論,不可信口開河,自然要把握實事求是的原則。為此,他博覽群書以從中汲取營養、細心觀察生活以獲得各種常識、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眼界展現獨到見解,直到今天這些依然是“連”派評書藝術所遵循的核心價值。連闊如先生在參政議政、推動曲藝工作上,更敢于說真話,敢于替藝人同道說實話。當我們重溫他在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上關于《為繁榮新的曲藝而努力》的發言全文時,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從事實出發、堅持真理的肺腑之言所具有的現實意義,更敬佩他作為老一輩曲藝家、曲藝工作者的遠見卓識。
繁榮振興曲藝事業、弘揚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幾代曲藝人的共同追求和偉大夢想。我們紀念連闊如先生,就是要學習他為曲藝事業奮斗不息、鞠躬盡瘁、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學習他為藝為人的崇德尚藝、求真務實、堅持真理的高貴品質,深刻把握曲藝藝術來自民間、源于生活、面向社會、服務大眾的基本要求,刻苦學習、不斷進取、奮發有為,為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精湛之藝 百代傳承
□ 田連元(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主任、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今天這個活動有三層意義:一是通過這個活動回憶和思念連闊如先生。連先生我雖然沒見過,但是久聞其大名,連先生生前取得很多輝煌成就,他的藝術口耳傳頌。他作為第一屆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大隊長,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朝鮮前線,為志愿軍送上來自曲藝界的慰問和溫暖,就這一點足可以使我們向往和學習。而且連先生在那個時期就提倡說新評書,說明他在藝術上具有高度的創新意識。二是今天這個活動體現了連闊如先生的藝術在代代相傳。今天除了紀念連先生誕辰110周年,連先生女兒連麗如還要收徒,而且連麗如的徒弟也要收徒,三代相承。連先生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藝術依舊在傳承。三是在這個活動中體現了評書藝術仍在發揚光大,而且未來前景也十分廣闊。有記者說,現在各種藝術在競爭,評書藝術是否會衰亡,我說只要人類還說話,評書藝術就不會消亡,因為這是一門說話的藝術。評書藝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那么多的朝代更迭還在傳承,充分說明評書藝術的生命力。
今天,評書藝術正在以自己本身的形式和外延的形式發展著,比如說廣播評書、電視評書、網絡評書、手機評書、動漫評書等等都在前進著,包括電視臺主持人手拿著扇子學評書,還有些電視臺的講故事,其實也是評書的一種,所以,我說評書藝術前景廣闊。總的來說,今天這個活動使我們感悟到評書藝術正在代代相傳,而且會永遠傳下去,我也專門為這次活動寫了幾個字:“精湛之藝、百代傳承。”
傳承評書藝術責無旁貸
□ 連麗如(連闊如之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
感謝各界人士對評書藝術的關心和支持,今天各位老師都對我父親作了很高的評價。去年年初,有兩件事讓我特別震撼,一是我在整理出版《江湖叢談》典藏版的時候,很多聽眾、我的徒弟、曲藝界同仁都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我當時有個想法,就是讓這本書更適宜今天的讀者去閱讀,為此我一共整理了10遍,逐字逐句斟酌。1936年我父親33歲,這時已然在報紙上連載了《江湖叢談》、《三十六英雄》也就是《隋唐演義》、《東漢演義》、《精忠說岳》、《楊家將》,確實很了不起,而且我父親從小沒念過書。出版這些書,我越發覺得父親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不像我生長在新中國,可以有機會念書,可以有不錯的條件去學習,而且現在的徒弟們條件更優越了,他們可以聽錄音、可以查電腦,而且我可以一字一句教他們。
二是我前年主持郝壽臣先生誕辰125周年演出晚會。在演出前,我曾把我父親《魯達除霸狗》錄音拿出來學習,本打算就學其中的兩分鐘,可是學習了很多次我都學不會,我跟隨我父親這么多年,連兩分鐘錄音都學不會。這是為什么呢?后來我的老伴賈建國說,連麗如你再有本事,就是達不到你父親那個程度,因為你父親所具備的文史知識要比你多得多,我細想一下也確實如此。在我印象中,父親做每一件事都會親身去體會,比如說文身,他會在自己的手腕上文一只小鳥。父親跟我說,要說好評書,就要洞察社會,要關心聽眾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懂多大人情,說多大評書,我今年71歲了,也漸漸明白父親這些話的真諦了。
今天我們在一起追憶先人,就是鼓勵后人,我會繼續發揮自己的能量,把評書與時俱進地傳承下去。
為藝術家出好書服好務
□ 李 巖(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
連闊如先生是一代評書大師,在評書界、曲藝界乃至文藝界都有深遠的影響。適逢連先生誕辰110周年,在這個特別時刻,大家共聚一堂,紀念緬懷追思這位藝術大家更顯意義重大。連先生創立的“連”派評書膾炙人口,家喻戶曉,《東漢》《三國》《水滸》等都是“連”派評書經典作品。他在30多歲就寫出了《江湖叢談》,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奇書,很榮幸我參與策劃出版了《江湖叢談》,這本書始終暢銷不衰,我也參加過連闊如先生之女連麗如很多著作的出版,深刻感受到其著作深受讀者歡迎的盛況,令人記憶猶新。
作為一代評書大師,連闊如過早離世令人遺憾,但慶幸的是,他的女兒連麗如不但很好地繼承了“連”派藝術而且使其發揚光大,連麗如和賈建國夫婦雖已年過古稀,但是始終致力于評書的挖掘整理、傳承和發展,在堅持書館現場演出,言傳身教、嚴格收徒授藝的同時,還挖掘整理出版了多部評書文本。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讀者的歡迎。今天追憶和緬懷連闊如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的同時,也希望看到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評書藝術蓬勃發展、薪火相傳。中國出版集團、中華書局一定會為藝術名家出好書服好務,履行一個出版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不要輕易忘記那些為 民族文化作出貢獻的人
□ 蘇叔陽(著名作家)
我個人覺得連闊如先生最后一次在社會上見到的那個人就是我。那是1956年要放假的時候,我當時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一年級學生,奉學生會委托去邀請一位藝術家為學生社團做一次朗誦講座。當時電臺最火的兩個人,一個是孫敬修講故事,一個是連闊如說評書。后來社團同學一致表決同意請連闊如先生來講座。于是我就去請他,他給我的印象非常樸實,自己坐公交車來學校,完全看不出來是一個名家。那次講座的內容距今已經53年了,但我記憶猶新,連先生那時候大約五十三四歲,我18歲,他首先講解了孫敬修和他在技術上的區別。他說嗓子什么是“立”起來的,什么是“橫”著的。然后說,大家都說評書都是手眼身法步,他說不是,應該是眼手身法步,眼到手到才是演員,手到眼后到那是棒槌。這幾句話到今天我都記憶猶新。那次我和他待在一起整整一個下午時間,他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記得當年我在北京電影制片廠工作時,導演謝添要和我拍一部《燕子李三》,當時我們有個愿望,生怕把當時北京“春話”盛行的東西搞錯了,后來謝天告訴我說有本書可以去參考,幸運的是后來常祥霖先生為我找來這本《江湖叢談》,我如獲至寶。看完之后我才知道,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北京話很多都是“臭春”。在當時那個黑暗的時代,行內競爭那么殘酷,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說明行話的秘密是多么大的勇氣,而且文字寫得非常流暢和形象。后來中華書局又出了這本書,讓我寫序言,我是抱著非常崇敬的心情完成的。
在前些年舉行的紀念會上,很多人都不記得連闊如先生長得什么樣了,我就試著根據自己的記憶描述了他的樣子,當時連麗如表示贊同。我一直在想,現在的人是多么容易遺忘,北京人藝60年涌現了那么多的藝術家,可是現在青年人能記得多少呢?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我們竟然如此容易遺忘,很多給我們民族帶來優質文明的精英人物我們都遺忘了。
評書給了我這種大城市出生的孩子最初的民族價值觀念和歷史知識的教育,中華民族很多沒有文字知識的人就是從評書中獲得歷史知識、倫理道德、民族價值觀念。所以評書藝術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今天不管評書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它的命脈會延長,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不會再忘記。
我希望整個社會尊重那些為中華文明作出貢獻的人,把他們的成就積累下來,就是民族文化的寶庫。我希望有才能的藝術家都來做傳承工作,這樣我們的藝術就會有廣闊的前途。所以,我要特別感謝連麗如繼承連派說書,其功大焉,為她喝彩。
為一個“窮孩子”立傳我很樂意
□ 彭 俐(北京日報主任記者、《醒目驚天連闊如》作者)
10年前,也就是紀念連闊如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活動上,我第一次聽連麗如老師談到他的父親,當時聽完非常好奇,在我20多年記者生涯中,沒有見到一個人像連闊如這么具有傳奇性。通過寫《醒目驚天連闊如》讓我覺得連闊如是我的一個忘年交,雖然我沒見過他,可是我和他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連闊如先生不僅是一個評書大家,也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還是《民聲報》在職編輯,也是專欄作家,他寫的《江湖叢談》到今天還在暢銷。
在為連闊如寫傳的時候我反復告訴自己,一定要對得起這個了不起的人。連闊如十幾歲開始流浪,我不知道他那些文字功夫從哪里學的,他身上的那些技藝從哪里學到的,他沒上過什么學,拜師學藝就短短幾年,卻能技藝精進,而且成為一代大師。連闊如是最早“觸電”的一個曲藝藝術家,而且他錄播的節目都是在黃金時間播出,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還開辦了一個廣告社,實際上這是曲藝人最先涉足商場,而且闖出一片天的。
我不愿意說連闊如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藝術家,我更愿意說他是一個“窮孩子”,為一個“窮孩子”立傳我很愿意。我很敬佩連麗如老師,她是一個評書大家,可是在我心目中,她是連闊如先生的一個好女兒,她很好地繼承先父的藝術,我為她對北京文化和曲藝事業作出的貢獻表示敬意。
本版發言除姜昆外均由本報記者董大汗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本版攝影 董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