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拍業已告一段落。雅昌市場監測中心數據監控顯示:2013年春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265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春拍微跌16億元,市場成交規模大致符合先前預期。從整體發展趨勢而言,藝術品拍賣市場沒有延續去年大幅下跌的走勢,而是呈現企穩局面。但今年春拍優質拍品的征集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這也預示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藝術品市場的總體運行將一直處于“盤整”階段,而且接下來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還要經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考驗。
在市場仍然處于整體調整的態勢之下,海內外各大拍賣行為了拓展空間,盡量減輕市場調整的拖累,都在積極調整和創新,打造網絡拍賣平臺便是近兩年各大拍賣行的舉措之一。國際拍賣行佳士得近幾年一直在積極拓展這一領域,成為網絡拍賣的領跑者。 2011年12月首次舉辦“伊麗莎白?泰勒珍藏”網上專拍,2012年又相繼舉辦了7場網上專拍,在2013年的前六個月,佳士得舉辦了11場網上專拍。在成功推出了多場名酒、時裝、戰后與當代藝術的網上專拍之后,今年7月佳士得首度將網上拍賣的概念延伸至中國工藝精品類別,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與此同時,今年6月,上海泓盛在原有“趙涌在線”網絡平臺的基礎之上,宣布所有專場首次實現網絡實時競投。
網絡拍賣似乎是雙贏的,對于拍賣行來說,拓寬了銷售渠道、降低了成本;對于買家尤其是年青一代的買家來說,既方便購買,更是消除了“距離”的障礙。這是否意味著在未來傳統拍賣叫價聲會越來越弱,而鼠標點擊聲卻越來越響亮? 也不盡然。
歐洲藝術品基金會早在前幾年曾就此做過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雖然互聯網在當今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但是藝術品網上交易的發展(相對其他貿易物品)還是顯得緩慢。這個市場的天性需要“接觸”。價位高而庫存少的東西一般不適合在網絡里大規模地銷售,尤其是在這個市場的高端。另外,如今大部分的藝術品交易者其實是網絡的滯后者,盡管他們中的部分確實擁有了比較先進的網絡資源,但對于拍賣行而言,網絡銷售帶來的業績還是可觀的。預計到2020年,網絡銷售會以5倍于傳統銷售的份額而獲得巨大地發展。就今天而言,似乎絕大部分的買賣雙方都或多或少的結合了傳統和線上交易這兩種模式。
正如報告所指出的,盡管藝術品網上交易具有諸多優勢,但卻因為藝術市場的特殊性而發展相對緩慢。其中阻礙最大的無疑是藝術品的鑒賞和評估問題。拍賣行不對藝術品的真假付法律責任本身就成為最大的困擾。因此各大拍賣行試水網拍往往是先從紅酒、手表、珠寶等一些不存在太多鑒定問題的品類入手,古董、書畫的網拍的效果則要遜色不少。巴斯告訴記者,網絡專拍雖然沒有預展,但只要預約,一樣可以親自品鑒藝術品。而問題是,很多網拍的客戶來自另一個半球,跨越十二個時區去看一件不是那么昂貴的藝術品太不值得了。古董商人李先生常年通過網絡參與歐美國家的拍賣,他告訴記者:“百分之九十的情況,就是看圖片拍。圖片不可靠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的,一者,拍賣行本身拍攝的效果不好;二者,有的高仿品從照片上很難識別。我一般看一個平均收益,例如買十件東西里面七八件沒問題也就值得了。除了真假問題,品相問題也是網拍的一大弊端,很多中小拍賣行的品相報告不全甚至沒有,這就很難讓人對其價格作出充分的判斷?!币灿胁簧贅I內人士擔心,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本就存在比較嚴重的交易欺詐和誠信問題,而網絡本身又具有“虛擬”特性,更容易使一些缺乏經驗的消費者上當受騙,加之我國這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
里頓先生是位退休了的古董商,現在自己做些收藏,在談及網絡拍賣時,他由衷的告訴記者:“收藏藝術品樂趣的一部分便是‘以藏會友’,很多時候我們去拍賣會或者逛畫廊并不指望買到什么東西。很多的企業家平時都非常忙,但是到了拍賣集中的時候,為了拍賣而排開其他所有的日程,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慣例。并不是每一次都會滿載而歸,而是利用這個平臺來跟周圍的朋友做做交流。把自己從日常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品鑒幾天的藝術。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如果完全‘五指化’了,也太讓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