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中央美術學院與紐約藝術學院交流展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與紐約藝術學院交流展現場
周棟 The Light in My Eyes 布面油畫
魏穎 Right Brain Left Brain Still Life 布面油畫
曲丹兒 Living In Elsewhere 布面油畫
李興達 The Wall 布面油畫
范墨 Teacher MA and Her Children 紙板水彩
趙一霓 Higing 布面油畫
苑瑗 Flowing 布面油畫
丁鈺 In New York 布面油畫
袁偉 5 Centimeters 布面油畫
杜鵬驕 I Know You 紙上水彩
趙沛然 Be Unacquainted 紙本丙烯
111 Franklin Street, New York, NY10013
開幕酒會:7月26日(周五),17:00-19:00
參展藝術家:杜鵬驕,丁鈺,范墨,李興達,曲丹兒,魏穎,袁偉,苑瑗,周棟,趙沛然,趙一霓
紐約當地時間7月26日下午五時,“CAFA @ NYAA交流展”在紐約藝術學院展覽廳開幕。來自于中央美術學院的11位年輕藝術家展出了在紐約藝術學院參與駐地藝術家項目期間創作的繪畫作品。
這批作品既有藝術家之前風格的延續,也有來到新環境后受到文化沖擊影響的痕跡。文化沖擊由人類學家KalervoOberg提出,指個體進入到不同國家或文化中所經受的新奇和困惑的二元狀態。一方面,新文化的體驗者對陌生環境有新鮮的幻想,對文化差異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而在生活一段時間后,體驗者開始逐漸意識到異國的不便,語言、交通、購物等日常生活細節與原居地的差別都會導致心理的挫敗和焦慮感。
來自中央美院的年輕藝術家在紐約游歷創作的作品,融入了文化沖擊帶來的新鮮元素,又隱含著在新文化中的焦慮感。紐約街頭的多元文化特征體現在杜鵬驕和丁鈺的作品。杜鵬驕抓住了這個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不同族裔、職業、性別的面孔,拼貼在一起,像是快速閃回的膠片。丁鈺則捕捉了在時代廣場跳動的股票信息前的一張亞洲面孔——充滿好奇的自己的面孔。魏穎同樣也畫了自畫像不過她所表現的是處于畫室內的場景,畫面中鏡子分割了遠處的風景,同樣自身也處于風景之中。而趙沛然及曲丹兒把自己的切身感受明確的體現在畫面中,前者畫了MOMA美術館彩色燈光的扶梯,用幾何分割的構圖試圖闡釋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系,后者則是把在紐約生活的瑣事串聯起的細節以一種超現實的手法,錯亂的空間,以及斑斕的色彩記錄在畫面中。范墨把他童年記憶中的集體合影中移植入美國文化的卡通符號。袁偉和周棟則抓住了美國中產階級夏日的典型生活——海灘度假。周棟筆下的胖女人專心地曬著太陽,用粗獷的筆觸表現出曬紅皮膚上新鮮泥土的痕跡。苑瑗以一組尺寸可變的小油畫表現了自己在紐約的狀態,沒有摩天大樓和車水馬龍,安靜的湖泊和星辰讓人出離喧囂。趙一霓的一組風景油畫延續了自己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內觀境界的追求,近乎抽象的線條注重對內心的反映,藝術家說在紐約的體驗讓她找到了更準確的語言,在圖像的表達上也更自由。李興達的《墻》則用幽默的語言反映出無所不在的隔閡。自由女神、毛澤東和麥當勞小丑站在紀念碑的基石上,以統一的姿勢揮手。觀者的視線被雕像前橫空出現的籬笆所阻擋,不知自己身處墻內還是墻外。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6日。
關于New York Academy of Art(紐約藝術學院)
紐約藝術學院成立于1982年,由一批藝術家、學者和贊助人發起,目的是推動寫實和具象藝術的復興。坐落于曼哈頓下城的翠貝卡區,紐約藝術學院從此發展為一個非盈利文化機構,發起了美國第一個具象藝術研究生項目,繼續教育項目,并擁有美國最全面的具象藝術圖書館,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