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油畫家朱乃正先生7月25日辭世,享年77歲。又一位藝術大家離我們而去。在《美術文化周刊》2013年1月6日的創刊號上,曾刊登本報記者朱永安采寫的《朱乃正,手握毛筆的自信》一文,朱先生在談到年初個展時說“讓朋友們知道我還在以及我在干什么”。恍惚間,已是天人永隔。
朱先生曾說:“余生活于當世,既受西洋藝事之科班教育,亦求繼承祖國傳統文化之衣缽。中國書畫恒久博大之精神,是余事藝之生命根脈所系。中西二者如何互交相融,吞吐棄納,而擇其精要,并創造出自家之境界妙象,實乃今后一大難題。積思久而成夢,看來此夢難以圓成,雖竭盡所能,亦永無絕期矣!”對藝道一途的探索精神,可謂永無絕期,所以我們仍然相信:您還在!
在今年的全國美術工作會議上,何家英提議:“對當代有杰出成就畫家的個案研究要有專人、一輩子來做,我們的研究工作多浮在表面上,太缺少人敢于瞅準哪個名家專門做他的研究。”今年以來,辭世的老藝術家已經為數不少。因此,對仍然健在的優秀藝術家或剛剛辭世的大家展開深入研究,可謂迫在眉睫。而這種研究不僅僅是做個回顧展,更重要的是能夠以個案的形式深入下去,給后人留下美術史文獻和時代記憶,這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藝術遺產。
在熱鬧紅火的藝術市場刺激下,現在能靜下心讀書、畫畫、做研究的人不多了。藝術市場上的紛紛擾擾、真真假假,更是讓人如霧里看花。近期因藝術品的真假鑒定問題,一篇《當拍賣行遭遇畫家網絡打“假”》的文章,將北京保利拍賣與藝術家胡建成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報道,近期某拍賣公司連續收到《要求退款函》和《拒絕付款要求》,涉及2012年拍賣的胡建成早期作品《風景》和2013春拍的胡建成作品《海景》,原因是胡建成在“雅昌藝術網”推出的藝術家作品認證板塊上,將這兩幅作品認定為贗品。打開“雅昌藝術網”的胡建成作品認證查詢,可見總認證作品38件,其中拍賣真跡30件,拍賣贗品8件。此事涉及的另兩件作品,據稱因該拍賣公司的交涉已被屏蔽。
本來是藝術家對自己作品進行真假鑒定和公示這么簡單的一件事,但一邊是拍賣委托方宣稱“作品購自藝術家本人”,一邊是胡建成“拒絕鑒定原作”,一邊是拍賣公司備感委屈的“只能停止拍賣胡先生的作品”。真是繞成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
但如果藝術家自己的作品本人都不能認證,誰能認證?如果藝術家因為各種原因而提供偽證,又將如何?如果為了利益而放棄藝術、放棄道德,那這個藝術品市場何時能真正規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