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藝>新聞眼

      “入遺”10年,古琴“余”音

      時間:2013年07月26日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張 悅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中國古琴藝術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年之間,古琴如同昆曲一樣,由冷轉熱,從曾經置身生死邊緣到被眾人追捧、置于追光燈下,無盡況味在其中。普羅大眾對其從陌生到熟悉,這對于遺產傳承無疑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引發出相當的質疑之聲:當寂寞的古琴遭遇喧囂的時代,寥落的琴音遭遇熱鬧的追捧,文人的雅好遭遇市場的炒作,那么古琴彈出的,到底是怎樣的“余”音?本期特別關注,我們將視角對準“入遺”10年來的古琴,看看它將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編 者

      觀 點:古琴當從“熱度”走向“深度”

      訪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龔一

      □ 刁 艷(《中國民樂》執行副總編)

        “古琴的社會活動大幅度的增加,演出、出訪、研討、展覽、古琴館古琴苑地的破土動工儀式、已故某琴家百年紀念、某琴派多少年成立紀念……各地雅集更是不斷,一星期前在北京見了,一星期后又在上海見;才參加了一個紀念會,又得出席某場演出。琴人間常見面的第一句話是:‘嗨!又見面了!’”

      二○一○年,國家大劇院舉行的“高山流水”古琴展 羅曉光 攝

        >>要研究內涵,不能附庸風雅

        筆者:自從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世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古琴的地位陡然上升。10年間,古琴熱持續高燒不退。在這股熱潮中,古琴本身得到了什么?能否預測一下古琴未來10年的發展光景?

        龔一:您問在這熱潮中古琴得到了什么?我分兩個方面看。長時間以來古琴一直是書齋藝術,在古戲文、古畫、古詩詞里基本都是書齋、一二知己、小溪山坡邊茅草小屋里一人彈一人聽的基本固定形態……在百年前有了古琴的結社,有了社會性的延伸。戰爭時期不用說,即使到了新中國,還受到了“文革”的摧殘,古琴因是“四舊”而列為被掃除之列。“文革”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通過一批職業者與各地琴家的努力、影視劇的宣傳,古琴逐漸為更多的人所注視。你說的10年來古琴熱的“高燒不退”,古琴的最大收獲是什么?我以為是讓社會增加了對它的了解、擴大了社會基礎,尤其使大眾對它的文化內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就目前發展看,古琴的演奏會聽眾大為增加、聽眾熱情高漲。由于社會文化的需要,古琴愛好者學習古琴的熱情也顯示出蓬勃發展之勢,促成了琴館如雨后春筍,展示了在民族樂器中獨樹一幟的茂盛之態,同時還推動了古琴制造業的發展。海外還出現了一批教授學者,每逢周日聚逢知己,換下西裝革履,穿上工作服,親自鑿刨展漆……將古琴制作融于勞工與文化情趣的追求之中。近觀古琴活動的開展、會議、研討、參與重大演出,某些社會性的大學還開設了古琴專業學科……有了這樣的社會基礎,古琴藝術有著獨有的文化色彩、豐富的精神風貌,再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很可能成為部分國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筆者: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一個樂器的過熱未必是絕對的好事。在古琴看似繁榮的外表下,有沒有被音樂界或者社會誤讀的方面?您曾多次呼吁古琴繼承與發展的緊迫性,古琴發展最緊迫的地方在哪里?存在著什么樣的隱憂呢?

        龔一:在古琴“熱”的外表下,都說古琴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研究其“內涵”、注視其“內涵”在哪里的人并不多。就如同電視劇里某些鏡頭中出現古琴的聲音一樣,哪怕場景是悲傷的,古琴的聲音卻是流暢的。明明是一首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曲,隨著劇情內容被說得天花亂墜,深刻非凡,這說明編導根本沒有注意古琴聲音的內容類別,并沒有要求聲音與內容的吻合,只求表象的滿足。生活中類似情況可以說俯拾即是,說得不好聽,是有點“附庸風雅”的意思。北京坊間戲說的“四大俗”,其中的一俗就是“聽古琴”,其實是直指不求內涵只圖表象的現象。尤其雨后春筍般的古琴館,在教學方面的確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

        古琴的社會活動大幅度增加,演出、出訪、研討、展覽、古琴館古琴苑地的破土動工儀式、已故某琴家百年紀念、某琴派多少年成立紀念……各地雅集更是不斷,一星期前在北京見了,一星期后又在上海見;才參加了一個紀念會,又得出席某場演出。琴人間常見面的第一句話是:“嗨!又見面了!”說實在話,這是繁榮,也是干擾,使得本來可以安靜寫作、研究的琴家深感應接不暇。2003年以來,將近十年,古琴藝術究竟如何傳承?傳承什么?如何發展?當務之急是什么?是很多琴家所思考的問題。現實是當為主題的,卻未成主流。當然這可能也是個過程,是個必然,當大家冷靜了以后,還是會轉向深入,探尋古琴藝術真正健康的繼承之道、發展之路!

        >>琴派不同在于風格差異,而非地區差異

        筆者:您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傳承人”,有的宣傳資料還特意指出您是廣陵派、梅庵派的傳承人。但是,您曾說“我是音樂派,我走的是音樂的路”。請問您為什么這么說?對很多人熱衷于談論和標榜的各種派別,在當今資訊發達、藝術高度融合的社會是否適用?

        龔一:文化部授予我的是“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我還不知道有廣陵派、梅庵派傳承人的說法。因為我還隨川派、金陵派等老師學過琴。地方上是不是由于上級規定要立某派傳承人,因此就出現了“某派傳承人”的說法?我以為,琴派之所以有不同,主要不同在風格上,而不是地方名稱的不同,那是因為封建社會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自立山頭而形成的。那么現代社會,交通便捷、信息通暢,原本風格上并無多少區別的派別,更是在加速融合。已故的前輩琴家徐立孫老師就說過:“用律嚴而取音正,乃入門必經之程序,為各派所同。功夫日進,指與心應,益以涵養有素。多讀古籍,心胸灑然。出音自不同凡響,以達于古淡疏脫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歸,何有于派哉!”當然風格不同的琴派還是存在的,如諸城梅庵派的曲子,一聽就是有著濃烈的北方風格。因為它的旋律里糅合了北方方言的聲腔及北方民間音樂的音素。而川派琴曲的琴風大有川地民歌以及當地人們性格爽朗明快的感覺。如果用“飄逸”、“瀟灑”、“粗獷”、“細膩”等詞匯來表敘琴派風格特點,是不夠的,因為就一首樂曲而言,該粗獷處得粗獷,該細膩處需細膩;如果一個琴派風格就是飄逸或粗獷,這倒是個狹隘的貶義詞了,飄逸成了不實在,粗獷成了粗野,那就不行了。

        我說我是“音樂派”,實在是大統的說法,因為古琴藝術的本質屬性是音樂,它通過音響表現一個社會題材、人的思想感情。《廣陵散》《大胡笳》《平沙落雁》等幾乎每一首琴曲都是這樣。因此我們不能疏忽它的音樂性,就是這個道理。再加上樂器本身的銘刻、斷紋、文物特性等特定的內涵,它已超出了單一的樂器功能,更是受到社會的認可。音樂特性與文玩特性,兩者相互融合,也是古琴藝術較之其他樂器的獨特之處。古琴音樂自身文化含量高而豐,具有升華為中華文化的元素與內質,自古以來,包括當下有些向往高雅文化的人群,也將古琴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些人常好談論“我是某某派,你是什么派?”也無不可,但如果缺少了對自稱琴派的研究的話,那終究是種不足。尤其當今社會在大融合的形勢下,更要多多思考自己琴派與其他琴派不同的特點、風格,而加以總結、繼承、發揚。如果單純在“我是什么派”的問題上空談,就缺少了一點真正“研究”的風范。曾見有的琴友,將常用的演奏指法技法作為派別的特點,什么“我們派輪指”、“我們派偏鋒”,其實那是指法、技法應用的特點,而不是風格特點。某些指法技法,等于是一件工具,誰都可以用,甚至幾分鐘、半天就可以學會。而風格特點是長時間、在風土人情的演化下才能形成,絕不是一時一會就可以學會。在當今資訊發達、藝術高度融合的社會中,我以為更要抓緊對琴派風格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多的、僅存的風格特點,是客觀存在,有的還是很寶貴的特點,是不能因融合而消失的。譬如地方語言,在普及普通話、提高普通話質量的同時,不但不能消失,反而應該給予傳承弘揚。

        筆者:在古琴專業教學領域,什么是目前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是教材、教學法、還是課程設置?當代音樂學院應當培養怎樣的古琴專業人士?

        龔一:古琴的院校教學,是個值得討論、但到目前為止還未引起國家高層主管部門足夠注視的問題。它的問題所在,就在于教學內容、教學質量、教學標準、教學檢驗等方面與院校本身培養目標是否吻合、是否能達到社會最終需求、能否符合事業本身繼承與發展的需求等。6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博大精深”的古琴藝術,沒有舉行過一次關于教材、教程、方法、標準的研討,基本上都憑院校老師主觀意愿教學,按老師的特長,會多少琴曲就教授給學生多少。尤其是什么樣的古琴畢業生才是高等藝術院校的畢業標準?既沒有統一的基本標準,也沒有任何量化指標。甚至有的院校專業學生,尚不能熟練地運用五線譜,有的也不能熟練運用簡譜。至于與聲樂、樂隊合作中缺乏合作經驗,更是常見的現象。

        至今,全國國家樂團里,未見有一位專業古琴演奏員的編制設置(有的是兼著其他樂器的演奏或文書檔案的工作),其中固然存在著使用量極少,樂團無需閑設一個專業人員的原因,但也存在著我們學院教學還不完全適應社會需要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從社會需要的視角,考慮古琴教學的諸多問題。藝術院校培養的古琴專業學生,應該既能通曉音樂常識、音樂史學、文學等基本知識;同時要有大量古曲的積累;具有對傳統遺產進行獨立研究的工作能力;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適應相應的工作。如此,古琴藝術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觀。

      記者觀察:為什么“火”的是古琴?

      □ 本報記者 張 悅

        說起來,在這股熱潮興起之前,古琴有過長長的冰凍期。上世紀50年代曾經出版過一本古琴書籍,只印刷了700本,還沒賣完;1956年全中國會彈古琴的人加起來不到100個,直到上世紀90年代,學琴的人仍不足200個——據了解,其中還包括不少上了一節課就再也不出現,只買了琴回家掛在墻上的“愛好者”。也有人說,古琴生來就是古老的,在歷史上,古琴從不是大眾的風尚,也未曾消亡,它的音量有限,卻綿綿不絕。而今天,仿佛突然之間,古琴“火”了起來。

        毋庸置疑,把古琴從休眠中喚醒的,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藝術列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使得人們重新認識了古琴這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樂器:古琴,是保留中國古代音樂風貌最多,且深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琴藝術成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并有“君子無故不撤琴瑟”之說。數千年來,古琴以其獨特的記譜、3000余首琴曲、140余種琴譜、做工精良的琴器、難以數計的琴論、風格各異的琴派及其內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為世人所珍視。

        而今天的人們更是習慣了隨處可見的古琴:電視劇《甄嬛傳》中甄嬛彈奏的是古琴;電影《赤壁》中周瑜與諸葛亮“斗”的還是古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希望傳遞給世界的第一個聲音一定要是古琴的聲音……古琴的由冷變熱,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為什么偏偏是古琴,而不是別的樂器?有一個方面,不得不說,那就是入門相對容易,古琴的音樂大多節奏舒緩,且相對其他樂器而言,更強調內心情感的抒發,而非純粹的演奏技巧。且古琴用的是減字譜,標記著每個音在彈奏時的指法,指法記住便能上手彈奏,但是越走越深,浩瀚無垠。還有一個現象,現在學習古琴和各種古琴雅集中,以大學生和“白領”居多,這也說明古琴在今天得以復興,更重要的是當代人的傳統文化情結日益深重,很多人學習古琴并非為學這樣一門樂器,而是以此來接近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彈奏古琴體現的“虛實相生”的觀念,每一個具體的音是“實”,而音的長度是“虛”,減字譜上的音高是“言”,沒有體現的音的長短則是言外之“意”。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在古代,琴擔負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唐代琴家薛易簡在《琴訣》中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數千年來,琴已毫無疑問地成為傳承文化精神、修身養性的道器。習古琴就是想以此對抗膨脹而浮躁的內心世界,以習琴作為一種修行的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見,古琴絕非僅僅是一件樂器那么簡單,它承載了某種希冀或者成為了某種依托。

      特 寫:琴人,王鵬——斫琴思想筆錄

      □ 文/圖 本報記者 張 悅

      王鵬撫琴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伴隨著悠遠的琴聲,一幅畫卷徐徐展開,開幕式上所使用的古琴,為流傳至今的千年唐琴“太古遺音”的復原品。“太古遺音”為唐初期貞觀年間制造,現收藏于中央音樂學院,至今仍能發出清越的聲音。當奧運會開幕式組委會計劃用這張真正的“太古遺音”進行演奏時,由于擔心這件千年文物“年邁體弱”,再經不起來回的顛簸與風吹日曬了,所以導演組就希望找到一張復原琴。而形神兼備地斫出這張“太古遺音”的就是我國著名斫琴師王鵬。

        斫,砍削之意。據史料記載,唐代以前并沒有專業斫琴師,琴人多是通曉斫法,自斫自彈。或者從根本上說,斫琴和奏琴本就是一個“行當”。都說古琴是中國樂器的代表,卻原來是從琴人自斫自彈發軔。

        關于王鵬和他的“鈞天坊”,在琴界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王鵬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樂器工藝系古琴制作專業,是目前古琴制作領域中唯一受過專業高等教育的斫琴藝術家。2001年,他創建“鈞天坊”品牌,不斷積累傳統斫制經驗并勇于創新,歷經十余載,已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精湛、完備、系統的“鈞天坊”古琴制作工藝,在當今古琴界聞名遐邇。王鵬曾先后修復了拍出天價的唐代“九霄環佩”、宋代“龍吟虎嘯”、“虞廷清韻——復古殿”等百余張歷史名琴;依古法創作復原的“中國古代四大名琴”更是被國家大劇院永久珍藏。

        王鵬多年從事琴學研究,并精于古琴演奏。從純技術層面而言,演奏的技藝水平不到位,也許根本就發現不了樂器的技術問題和難點。可以說,演奏水平直接影響斫藝的高低,善斫者必善彈,這才是名副其實的琴人。王鵬的成功,原因或許是多方面的,在筆者看來,作為一個琴人,對古琴在人文層面及制作理念方面的深刻認識,從而生成的思想高度,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王鵬做的第一張古琴,曾經歷了半年廢寢忘食的辛苦勞作,選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擦光、定徽、安足、上弦十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格外認真仔細,一絲不茍。這是一張變形的、不對稱的漂亮古琴。王鵬帶著自己精心研制的這張古琴,興沖沖地去拜訪一位聲名顯赫的古琴名家,沒想到被潑了一身的“冷水”——古琴講究對稱之美,更重要的是聲音并非越大越好。這給予他很大啟示,于是專心坐下,從“老琴”中去悟。

        古人對琴之音色之美有很多描述,比如古琴有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九德”之說。王鵬認為,事實上琴具“九德”是不現實的,何況還有相互矛盾之處,不可能盡善盡美。“古琴走到今天,約有‘洪亮空泛’和‘輕微淡遠’的現代與古典兩大審美觀。但是最為難得和最高標準其實是‘中和’,這也是我斫琴的一個審美追求。無論何種風格的古琴,‘中和’應該是一個音質的‘基準線’,能夠使琴剛柔相濟、收放自如。”很多古琴名家彈王鵬的琴,“均衡”確是一個共識。此外,斫琴師還需要具備音樂、美術、歷史、文學等多方面文化造詣。正是如此,才能讓許多琴歷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傳世下來,至今音潤色正,余音裊裊。“結構對了,才會有好琴。古琴的奧妙在于抑揚互補。做好木胎,是讓它振動,外面還要做一層灰胎,抑制它振動,這樣才能調整出一個中庸的音色。”王鵬這樣說。

        琴由“琴器”發展到“琴藝”,繼而走向“琴學”的漫長過程,也在歷史演進中融進了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王鵬說,“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人們之所以如此看重這些文化,實質反映的是文人們所追求向往的一種生活情趣、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琴,因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居首位,人們愛好琴,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只有注重個人修養得以‘正心’,才有可能會上升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琴在不覺中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

        近年來古琴漸興,自從貴為“非遺”更是“斫琴熱”四起,難免魚龍混雜多有唯利是圖者,選材不良且無嚴格時效處理,再加上合成材料的涂飾,甚至射釘槍參與裝配也不乏其事。王鵬堅信的是,琴品即人品,斫琴即育琴。沒有規范的工藝操作,沒有精確的規則尺寸,沒有規定間隔的干燥周期,沒有論年的制作周期……“養育”出來的古琴是沒有“正心”與“正音”的。“中國的東西就在于變化當中求定求穩,穩定當中求變求化。可進可出,來去自如。”王鵬說,古琴是中國“最哲學”的樂器,儒家的中正、道家的清虛、佛家的和融都在其中。

        現在,王鵬在斫琴之余,還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古琴文化的傳播中,他邀來友人定期舉辦“鈞天琴韻”古琴演出并編寫面向古琴初學者的教材《習琴精要》。在每天如此繁多的工作中,他總會抽出時間來撫琴自樂,因為在他看來,彈琴和斫琴所追求的極致中庸狀態都是很難達到的境界。但就是在這種嘗試著無限接近理想的過程中,會教人保持謙虛的心態,這才是古人今人都尊崇的古琴“正心”的妙用。

      (編輯:單鳴)
      會員服務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影音先锋中文无码一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中文在线资源天堂WWW| 少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 精品无码免费专区毛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5566| 最好的中文字幕视频2019| 88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