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爛片”成了一個熱詞兒。照一些媒體的說法,某些高票房、低口碑的商業片可被歸為“爛片”之列。有媒體甚至放言,中國電影正步入一個“爛片時代”。
“爛”與“不爛”并非一個先在的事實,它只是一種態度,一種立場或一種口味。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甘之如飴。好比有人愛去高檔飯店用餐,也有人偏喜歡在路邊排檔大快朵頤。所以真正招罵的并非“爛片”本身,而是當下扭曲的市場格局,說穿了就是大鍋燴。不管你是高檔食客,還是排檔吃貨,一旦扎進電影市場,你就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只好在一口鍋里刨食吃。什么時候,看電影也能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文藝青年去看他的藝術片,驚悚片迷們喜歡看他們的恐怖片。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這才是真正理想的市場格局。
這種格局就是傳說中的分眾化市場,它會充分尊重各類目標受眾群的消費口味、消費能力和習慣嗜好,它把市場細分為具有不同功能和針對性的消費空間。電影市場化改革起步晚,形態初級,服務粗放,還需要更長時間來成長發育。
目前圍繞高票房、低口碑所展開的種種話題,背后往往隱含著一種對市場秩序的不滿和焦慮,倒不是因為什么“爛片”當道,而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式的不公,是一種“爛片”獨占市場資源的惡霸習氣。《小時代》一來,所有影院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所有影廳都排滿,害得一些文藝小片幾無立錐之地。
這一問題涉及市場的公平和秩序,要找到解決方案,分眾化市場也不失為一條可選的路徑。有人提出,全國30多條院線應采取分線發行,各敲各的鑼,各唱各的戲,逐漸形成各自與眾不同的發行和排片個性。如果這些設想能有機會在市場上逐一嘗試,那么今天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不論是市場資源分配不公,還是一體化發行排片所導致高票房低口碑癥結,才有可能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案。
(原文刊于7月22日《解放日報》,有刪節,原題為《“爛片”多是個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