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參觀用3D技術打印出來的龜茲石窟。資料圖片
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古代中國先進的印刷技術為保存和弘揚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從兒童圖書到攝影畫冊,從藥品奶粉的包裝到宜家的宣傳手冊,正在升級換代的我國印刷業不但滿足了國內出版包裝事業的飛速發展,也為全世界提供了高質量的印制服務。在信息技術和數字出版方興未艾的今天,傳統的印刷業能否實現華麗轉身,2013上海國際印刷周可以告訴你答案。
千年佛窟“打印出來”
技術進步推動中國印刷業升級換代
7月10日,在上海新國際展覽館N5館,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窟令前來參觀國際印刷周的觀眾既驚訝又好奇。置身石窟,一抬頭便可看見栩栩如生的飛天畫像和佛像雕塑。但這些精美的藝術品不是出自畫家和雕塑家的巧手,而是用打印機一點一點打印出來的。
從2011年起,新疆龜茲研究院與上海印刷集團聯合開展龜茲石窟數字化及還原工程。上海印刷集團所屬上海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術與數字印刷技術,立體“克隆”龜茲石窟。公司總經理張曉遷說:“制作完成后,我們用三維掃描儀做立體掃描,和實物做對比,幾乎100%吻合。這種精度是任何高明的藝術家也做不到的。”不過,僅兩尊佛像的材料費就高達10萬元,“現在3D打印的成本還很高,不是一般家庭和個人能負擔的,但未來3D打印機的價格一定會降下來,就像現在普通打印機一樣,廠家賺的不是機器的錢,而是材料和油墨的錢。”張曉遷說。
上海國際印刷周上,眾多新技術極大地顛覆了人們對于印刷業的傳統認識,轟轟作響的印刷機、濃烈的油墨味、高高的紙堆……不再是印刷廠唯一的形象。江蘇鳳凰集團2012年剛剛建立亞洲第一條按需出版數字印刷連線,產值就達到了1億元。“一本起印,客戶需要多少就印多少,出版零庫存”從夢想變成了現實。深圳報業集團印務有限公司和美國柯達公司合作,在高速印刷機上加裝了一臺小型打印機,可以使同時印刷的每份報紙的內容都不一樣。《晶報》試用這項技術13天零售量提高了18%。在鶴山雅圖仕展臺,剃須刀和手表廣告懸停在半空中,以360度全面展示內外結構,全息投影技術令觀眾有穿越時空之感。
“中國印刷業這些年已經鳥槍換炮了,以數字印刷和3D打印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極大提升了行業的整體素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司長王巖鑌說,2012年我國數字印刷企業共有738家,比上一年增長40%。同時,隨著綠色印刷的推廣,無毒環保的綠色教材已占全國教科書總量的30%。
王巖鑌認為,技術進步不一定是大設備大投入,有些小環節小投入,也可以解決生產實際的大問題。去年國家實施為每個中小學生免費配備一本《新華字典》的利民政策,全國的需求量達到近億冊,時間短、印量大,山東一家印刷企業通過改進印后“鎖線”設備與工藝這一小環節,大大提高了裝訂效率,創造了100天印制1000萬冊《新華字典》的紀錄。
外國訂單紛至沓來
中國印刷業成“走出去”尖兵
據統計,2012年我國印刷業實現總產值9510.13億元,約占新聞出版業總產出的60%、文化產業總產值的20%。印刷業是我國制造業中為數不多的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之一。高超的產品質量、較低的生產成本、及時的供貨服務使國外出版社和相關企業紛紛把訂單投向中國。在我國版權輸出依然處于逆差的今天,印刷業已大步走進國際市場,成為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尖兵。
“我們現在是挑單做的,如果量小或者利潤不大,這樣的單子我們就不接了,否則真的做不完。”周運如是鶴山雅圖仕印刷公司董事長辦公室副部長,她說即使在歐美爆發金融危機的時候,訂單依然保持了增長,去年產值達26億元。DK等國際知名大型出版社的兒童圖書都是在他們那里印制的。
“現在許多國外出版社的藝術類圖書、畫冊、攝影集都是在中國印刷的,像宜家家居的宣傳冊就是我們印的,那是一筆5000萬元的單子。”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敏從事印刷行業18年了,一步一步看著公司在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英國、日本設立辦事處。如今,朱敏把工作重點放在開拓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新興市場上。她說,這些國家輕工業不發達,印刷質量不如中國,而且這些國家進口銅版紙等高檔紙需要繳納高額進口稅,而進口圖書繳稅很低,所以非常樂意委托中國公司替他們印書。“雖然歐美發達國家這幾年經濟不景氣,但我們幾乎沒有受影響,訂單還有所增長。”朱敏說。
據統計,2012年中國印刷業對外加工貿易額為772.0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3.5%,遠高于全國對外加工貿易3%的增幅,實現了逆勢增長。王巖鑌說:“我國印刷業仍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還可以考慮加大‘走出去’的力度。”
“下游”闖到“上游”
印刷企業開辟“新戰場”
“紙上創意設計展”是本屆上海國際印刷周的一大亮點。各種以紙為載體的創意作品爭奇斗妍,在顛覆了對圖書、包裝的認知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印刷業未來的信心。
“將來紙質書可以成為藝術品、奢侈品和收藏品。”圖書設計師陳楠堅信,不管電子書如何沖擊人們的閱讀習慣,紙質書永遠不會消亡。她的信心就來自印刷理念和印刷技術的進步。陳楠一邊說一邊拿起一本特殊的書。乍一看,這本名為《角落》的書根本不像書,倒像是一塊被人隨意丟棄的紙板,就連裝書的袋子也是缺了一角的蛇皮袋。“書里講的是那些被人遺忘在角落里的孩子,所以設計者采用了廢紙板做封面,每個孩子的故事結束后都可以打開書頁上一個暗藏的小袋子,里面是這個孩子的家庭住址、聯系電話等信息,便于人們伸出援手。”陳楠說,就工藝而言,生產這樣的書已不是問題,她希望出版社能在設計上多下功夫,使紙質書變成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的藝術品。
深圳雅昌印刷公司號稱是中國印刷業的“得獎專業戶”,僅美國印刷工業協會頒發的最佳印刷獎就拿了30多個。但這家靠印刷起家的企業如今卻成了中國最大的藝術品門戶網站的所有者,擁有中國最大的藝術品數據庫,囊括從1992年中國第一次藝術品拍賣以來歷次拍賣的全部數據。公司華東區負責人戴虎說,現在除了繼續抓印刷之外,公司也涉足圖書設計、藝術品交易和藝術品數據庫。憑借以往和藝術家的良好合作,雅昌收集了目前在世的6000多位藝術家的創作信息,將其作品用高像素掃描儀記錄下來,把紙張、顏色等信息完整保存下來,如同一張基因身份證一樣,可以避免將來仿制品濫竽充數。
鶴山雅圖仕以往代工的兒童圖書100%外銷,雖然技術高超,但也深感國內兒童圖書的設計和制作與先進國家差距巨大。周運如說,“國內很難找到對兒童心理有精準把握的圖書設計師和圖畫師,內容和設計往往是脫節的。所以孩子們都不愛看。而且,國外的發行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而國內的發行則以價格為導向,越便宜的賣的越好,不太顧及是不是符合孩子的興趣。”為此,雅圖仕準備在自己的職業技術學校里開設兒童圖書設計專業,培養專門人才。
王巖鑌說:“印刷是薄利行業,如果只靠印刷,未來發展就受限制,所以我們特別鼓勵企業從單純的印刷向印刷服務轉型升級,做設計、物流、數字資產管理,延長產業鏈。”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印刷周”體現政府職能轉變
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黎波從事出版業20多年,在他的印象里,今年的上海國際印刷周是第一次由政府主管部門出面為供需雙方搭建對接平臺——與前幾屆不同,本屆印刷周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聯合主辦。目前,我國每年舉辦30多個印刷展,但這些展會基本是印刷設備展,印刷企業和出版社很少在這樣的展會上扮演主角。“對出版社和印刷廠來說,特別需要一個對接的平臺,上海國際印刷周是唯一一個不以設備為主而以印刷廠和出版社為主的展會。”黎波說。
兩年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一位總干事訪華時曾參觀了一家北京的印刷企業,他納悶:“為什么你們的印刷水平這么高、質量這么好、價格這么低,歐美出版企業知道你們的卻不多?你們本來應該拿到更多的訂單啊。”這個疑問成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思考的問題,也直接促成了今年上海國際印刷周的一系列轉變。
“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下去調研就發現,盡管我們本土企業水平很高,但搞外貿不行。首先語言不行,其次信息渠道不暢。所以我們就想,能不能政府搭建一個供需對接的平臺。上海國際印刷周基礎不錯,以往都是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今年就由我們和上海方面聯合主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復制處處長路洲說。
對于參展企業而言,今年上海國際印刷周的吸引力除了供需直接見面,另一個就是展位免費。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印刷發行管理處處長錢薇說,江蘇這次來了45家企業,展臺面積1000平方米,因為免費,省了一大筆錢,所以企業非常踴躍。“我覺得,政府轉變職能就要為企業做實事。像這樣的展會,單靠企業自己是搞不起來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把各方面的人都請來。”
“當前正值國務院機構調整時期,認真組織好今年的印刷周,是我們落實‘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為行業服務’要求的一項具體舉措。”王巖鑌說,“我們將把工作重心放在簡政放權、主動服務、加強監管上。企業來參展如果有收獲,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