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芳 研究員、博導。1936年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至今。先后任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歐文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獲蘇黎世大學“榮譽博士”、國際歌德學會“榮譽會員”等稱號;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現代藝術的探險者》《現代審美意識的覺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動》《美學操練》等十余部;編著有《論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外國經典名著選》等40余部;譯著有《迪倫馬特喜劇選》《卡夫卡讀本》等多部。此外還撰有為數不少的有關建筑、戲劇、美術等方面的評論和散文隨筆。
要欣賞建筑,首先必須認定:建筑是一門藝術。這在國外尤其在歐洲是普遍的共識。但在國內還有爭議,盡管否認者是少數。
那么什么是藝術呢?簡單地說,藝術乃是一種能喚起人們在視覺上、聽覺上或情感上產生愉悅或曰審美情趣的東西,包括語言藝術、音樂藝術、造型藝術等。建筑即屬于造型藝術。
在人類生活的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中,建筑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物質的實體,又是審美的載體。人類自告別穴居和樹巢以來,對建筑中的這兩種功能的追求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
世界上的建筑——這里指的主要是紀念性的大型建筑——迄今為止主要有兩種形式,即以石頭為基本材料的石構建筑和以木頭為基本材料的木構建筑。前者遍布于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后者僅見之于東亞的個別國家,主要是中國和日本。這是個值得研究的現象:世界五大洲都不缺木頭,而東亞地區也不缺石頭,為什么唯獨中國人拒絕石頭而偏愛木頭?探討這一原因不是這篇發言的任務。這里只想指出一點:這一現象跟中國的傳統哲學精神是一致的,即中國人傾向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人親近自然,因而離不開木頭,并在同木頭的長期交道中,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極高的木構建筑藝術。
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以“大屋頂”為基本風貌的中國傳統建筑早在秦代就已形成了它的基本美學特征。兩千多年來,它一直在這一風格的基礎上緩慢地、漸進式地發展和完善著,期間經歷過三次高峰(除秦代外,是宋代和清代),至清末形成了這種形式和風格的固定模式,有人稱之為“超穩定結構”。以中庸和沉穩的文化心理為旨歸的炎黃子孫們,在這種基本固定的模式中對上述兩種功能進行了長期的、精益求精的追求,從而把人類在這一領域的建筑藝術推向了極致。如果說“大屋頂”是中國建筑美學的主要符號,那么木構建筑堪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了。
自19世紀中期以降西方人在建筑方面有了革命性的發展。他們用更加堅固耐用的鋼筋水泥取代了石頭和灰泥,建筑理論和建筑美學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形成了所謂“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推動了世界建筑的迅速發展。這股思潮自上世紀初以來也涌入了我國,很快成為我國的建筑主潮。因此本文將中西建筑作為一個整體來講。根據我的知識背景和領悟能力,我將建筑的審美特性歸納為七點,也可以叫做“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