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楊絳先生102歲生日。老人性情平和,不喜熱鬧,所以并無任何祝壽活動。但據人民文學出版社透露,《楊絳文集》的修訂版將會在今年年底推出。近些年,老人一些新的創作也會收錄到文集當中。
有精神
上周還討論文集內容
《楊絳文集》200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共分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管士光告訴記者,今年年底人文社將出版《楊絳文集》修訂版,其中不僅會有上次文集出版時沒有來得及收錄的文章,也會吸納老人新近創作的作品。
據管士光介紹,修訂版的文集會在卷數上有所調整,“可能是九卷,也可能是十卷”,此外還會增加一些過去不曾問世的照片,以及楊絳先生朋友所做的漫畫,“但都還沒有具體敲定,還在討論的過程中。”
管士光上個星期三剛剛去過老人家里,“我們一起談論文集編撰情況,比如要補充哪些內容,老人的精神狀態很好。”管士光說。
愛鍛煉
每天對鏡子練八段錦
在管士光眼中,楊絳先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代表,為人勤奮、淡泊名利,“她的生活很樸素,卻將自己的稿費都捐給清華大學的孩子。”據管士光介紹,楊絳先生把她和錢鐘書先生的稿費和著作權都交給清華大學托管,成立名為“好讀書”的基金,資助成績優異卻家境貧寒的學生,“他們的稿費都是直接就劃到清華大學了,我看人文社的微博上統計已經將近有一千萬元了”,管士光說每每提及此事,他都覺得非常感動。
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今年春節前看望過楊絳先生,“她現在每天鍛煉身體,對著鏡子做八段錦,還堅持寫書法。她每天會拿出一點時間,用毛筆小楷抄錢鐘書先生的《槐聚詩存》,已經抄了兩遍。前段時間她交給人文社其中一稿,影印出版,字跡娟秀,非常漂亮,很難想象是百歲老人寫出來的毛筆字。”
看時事
喜歡《新聞聯播》和《對話》
李昕說每次見老人都不覺得有多大變化,依舊是談笑風生、思維敏捷,“有時我們會帶給她一些書籍和文章,她會當著我們的面讀上一兩篇,一兩萬字的文章,十幾分鐘就讀完了。”老人也很喜歡說一些過去的經歷,“她是五四運動的親歷者,雖然當時只有9歲,已經看到街上的大學生游行,給我們講了很多親歷五四運動的故事”。
不過李昕覺得老人同樣十分關心當下。“她寫了一些短小的文章,但卻很有分量,《文匯報》曾發表她的《儉為共德》,從讀古書談到節儉是人類共同的美德,微言大義,很有現實針對性。”李昕說老人聽力一直不大好,不過最近把助聽器修好了,聽力好了起來,也開始看電視,喜歡看《新聞聯播》、《對話》這類節目,“她依然關注時事,一直思考中國當下的現實問題”。
■ 楊絳小傳
楊絳 原名楊季康,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1935年與錢鐘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49年后,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記》出版于1981年。小說代表作《洗澡》出版于1988年,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作品亦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出版。還曾翻譯過《堂吉訶德》、《小癩子》等。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紀事散文《我們仨》,因其真摯的情感和優美雋永的文筆而深深打動讀者,成為超級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