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核手機問世不久,八核時代立刻來襲。在人們還在疑惑手機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核的時候,硬件踏著比摩爾定律還快的步伐大步向前:更快更高更大更廣更多更強主導了數字終端的前進方向。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像素,以及更多的自我成為不斷追求的目標。
伴隨著硬件與移動網絡布局的快速發展,出版業智能化、互動性、觸摸交互,以及去書本化將成為主流發展趨勢。而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迅速成長,將進一步加深受眾對媒體的參與。未來,管理機構合并將進一步推動媒介融合,此外,我們還將看到如下發展重點:
科技與新聞出版融合趨勢將進一步加強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實際表現為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在當今社會,這兩個產業是互為表里的超級產業,信息產業所體現的是形式,是“表”,文化產業則是內容,是“里”。以技術提升文化價值,用文化增加技術內涵,技術與文化融合共進,共生共長,將是未來產業經濟的發展方向。
傳統新聞出版單位數字化轉型將進一步深化
傳統新聞出版單位是我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軍與重要支柱,其數字化轉型的速度與質量,關系著數字出版產業的市場主體構成與規模效益。
我們認為,傳統出版單位要面對形勢,通過數字出版基礎工程建設,打造轉型的良好環境;通過項目扶持,增強轉型實力;通過新技術研發,推動轉型企業的技術應用;通過新產品研制,探索企業發展重心所在;通過對終端與渠道特性的把握,擴大傳播領域。
社交化傳播成為數字出版的重要方式
早期的社交網站,都以交友為主要功能,而從去年開始大熱的社會化閱讀,則將大眾傳播的內容嫁接到人際傳播的平臺上,產生出驚人的傳播效力。
數字閱讀平臺與社交網絡平臺相結合,將成為未來數字出版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這種結合,是在傳統的以內容為核心的架構上,增加了關系要素,這種社交加內容傳播的方式,一改過去單純依靠內容為建構主體的平臺建構方式,增加了用戶主體架構。數字出版不再僅僅停留在滿足人們靜態閱讀的需求層面,還滿足著人與人之間關系拓展的需求,滿足著信息構建與社群傳遞的需求,滿足著內容欣賞與互動展示的需求。
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將走進數字出版
數字出版正步入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社交網絡、電子商務與移動通信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以YB為單位的結構與非結構的數據信息時代。其中結構數據是指來自于企業的ERP、CRM等各類數據庫,非結構性數據是指越來越多來自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日志、音視頻、圖片、地理位置等信息。
據估算,非結構性數據占比會達到整個數據量的75%以上,以往的數據庫技術對于這些實時動態的數據進行分析與使用時力有不逮。隨著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基礎的不斷提升,海量數據經過精確分析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比如依據客戶購買與閱讀行為的全數據進行分析,進行精準內容投送,個性化、精確化營銷定位,對數字內容進行定位與改進,提升內容價值。
微傳播的角色地位越來越高
微傳播,是指傳播主體、傳播內容與傳播方式都以“微”為特征,以個人聲音為主導,采用微話語表達,傳遞微內容的網絡化。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實時交互,微傳播使不同觀點在同一時空中發酵、交織,進而聚集彌散在民眾中的細微力量,從而獲得社會的持續關注力。
微時代的出現,是中國當代社會文化激烈變化的結果。微博、微信、QQ等這些微傳播渠道在聚合散亂力量、表達碎片的思想方面,正體現出其強大的力量,重用微傳播,在未來數字出版領域,乃至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領域,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
(本文節選自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郝振省在第五屆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所做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