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位非遺傳承人身懷絕技“進宮”修復文物
非遺傳承與文物保護珠聯璧合
一盞做工精良的宮燈如今卻變得“灰頭土臉”,劍鞘上覆蓋有珍貴鯊魚皮的佩劍則銹跡斑斑,體量巨大的皇家馬車內飾壁畫耷拉下一半兒……走進尚未對公眾開放的慈寧宮,這些昔日的宮廷御用品被擺放在配殿中等待重煥光澤,因為“故宮博物院院藏的一大批亟待修復與保護的文物迎來了他們新的守護者”。6月26日,故宮博物院與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合作開展的“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合作項目正式啟動,47位身懷絕技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將“進宮”,在紫禁城為他們開辟的8個工作室里,參與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工作中來。烈日炎炎的午后,慈寧宮院落內,正接受各路媒體采訪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心中雖有著憂慮,但更滿懷希望。
80vs180萬的空白誰來彌補?
目前,在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80余萬件文物中,以往堆在庫房里的這類“雜物”,或是經過原狀陳列的很多文物資料,估算起來大約有百萬件需要保養,更有一部分急需搶修。單霽翔表示,因年代久遠并受保管條件制約,故宮博物院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亟待保護修復。
據了解,雖然故宮博物院擁有一個力量強大的文??萍疾块T,80名工作人員供職于此,在中國博物館界是陣容最為齊整的,但面對這樣龐雜的待修和待保養文物來說,院內現有力量,無論從技藝門類上還是人員方面都過于單薄,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實現對這些文物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修復?!跋襁@樣的文物我們就無人能修”,指著一件已變形的盔頭,故宮博物院文??萍疾恐魅蚊缃癫粺o遺憾地說,文物保護修復需要精雕細作,慢工才能出細活,現在我們一個人要管三五個門類,顯然不會很到位,甚至還有些門類是空白,比如鑲嵌類,包括玉石的、螺鈿的、琺瑯的等等,每種加工工藝都不同,深感力不從心。
對于博物館從業者來說,一方面試圖借助科技手段延緩時間給文物帶來的“痕跡”,另一方面就要解決人手不足之問題。經了解,以前清宮造辦處的很多能工巧匠后來都聚集在北京市崇文區,現在崇文區已并入了東城區,這便促成了此次合作。這里不乏國家級、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也不乏國家級、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木器、漆器、景泰藍、玉器、劇裝、宮燈、象牙雕刻、地毯、花絲鑲嵌等,東城區在傳統手工技藝方面人才濟濟,有些甚至就是清宮造辦處手工藝人的后代傳人,清宮造辦處漆作匠人韓啟龍第五代傳人柏德元便是其中的代表;而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種桂友、劇裝戲具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穎、景泰藍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宮燈技藝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翟玉良、緙絲織造技藝蘇州市代表性傳承人王建江、北京市中華傳統技藝技能織補工藝大師姜西玲等,也都是各自領域里的行家里手,王建江成功復制了首都博物館收藏的明清皇帝服飾,孫穎所在的北京劇裝廠曾為故宮博物院復制繡品文物200余件。
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都將參與到此次項目中來,逐步對木器家具、宮廷燈具、車馬轎輿、中和韶樂、佩刀佩劍、盔頭、緙絲掛屏7個類別的文物進行修復保護?!艾F在在建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將設置兩萬平方米的文??萍加梅俊?,單霽翔還透露,這應該是世界上最大的,其中15000平方米用于各類文物的保護修復,除該院外還將承擔國內各博物館的需求,而另外5000平方米可以讓觀眾參觀文物的修復過程。
“宮門”不高,安全門檻卻很高
在采訪中,這些創作過眾多精美作品的工藝大師們卻都有些心懷忐忑,與以往多是復制不同,他們坦言:“為故宮博物院修復文物,難度很大?!逼鋵?,此次合作只是一個開始。“當下我們用于修復保護的還只是資料性文物,上等級的暫時不會涉及,待雙方互相磨合熟悉后再進一步開展?!泵缃裾f,涉關文物,怎樣小心謹慎都不為過。
在合作項目啟動之時,安全培訓率先開始,參與文物修復的北京龍順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同興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金漆鑲嵌有限公司、北京琺瑯廠、北京劇裝廠、北京象牙雕刻廠、北京美術宮燈廠、北京百工坊藝術品有限公司、北京昭陽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和技藝傳承人首先要進行安全培訓。啟動儀式結束后,“學員們”紛紛展示起了他們的“課表”:《文物保護法》以及故宮博物院防火安全、內保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復安全,這一全天候的安全培訓可謂排得滿滿當當。苗建民告訴記者,跨入“宮門”的一道道門檻不高,但安全門檻卻很高,因為藝術品創作與文物保護理念存在差異,必須本著最小干預的原則實施。“用一周的時間,由故宮博物院的4位處長、3位科長擔任教員,此種情況在其他合作項目啟動之時恐怕并不多見?!痹诠蕦m人看來,搶救性地修復保護好珍貴文物固然重要,但安全工作更為重要,“面對歷經百年、數百年留存下來的文物,無論是哪一個等級,哪怕是文物資料,都十分珍貴,我們必須心存敬畏、認真對待”。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此次合作項目的實施,無疑也是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在用人機制方面的一次積極探索。經過安全培訓,并在實際修復保護工作中確有一技之長,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一方面修復任務的人員,將被故宮博物院納入專業人才數據資料庫,長期作為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保護的重要力量。與此相伴隨的是,對于有的工藝美術企業難于生存、一些傳統技藝因老藝人去世而無以為繼等狀況的擔憂,通過“平安故宮”工程為契機,經故宮博物院和東城區人民政府“牽線搭橋”而得以改善——一大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一些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得到振興,更多的傳統技藝得到傳承、保護和發展,大量優秀的技藝人才陸續涌現,文物保護科技修復事業后繼有人、蓬勃發展?!叭绻f文物的搶救性修復、避免文物的損毀是‘平安故宮’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那么與這些文物保護修復直接相關的各種技藝,在瀕臨失傳的絕境中得到了搶救性的恢復,優秀的傳統手工技藝得到了科學的記錄與研究,使原來僅靠口傳心授的獨門絕技通過運用檔案記錄、照相、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得到了永久性的記錄和有形地展示與傳播,這同樣是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果。”單霽翔認為,這不僅是故宮之幸、文物之幸,更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