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樓住宅模型上用光影制造的新銳新媒體作品、可以共同享受歡樂時光的母嬰搖椅、采用智能節水技術的水龍頭和新材質可以隨意開孔安裝龍頭的面盆,設計新穎的海報、手提袋、茶具作品,鮮艷奪目的用特種紙制作的墻上立體裝飾作品和服裝、惹人駐足的植物垂直綠化立體藝術造景灌溉系統、充滿海洋氣息的奇幻動物鯊魚造型毛絨玩具帽子……
今夏,時值6月29日世界工業設計日之際,正如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為今年設定的主題“設計是開放的”所倡導的那樣,2013年度“大連設計節”千件左右的設計展品通過觀感的傳播與體驗,為觀眾帶來了無限的新奇與驚嘆,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設計可以無處不在。也許在很多傳統領域,藝術都如身處象牙塔般被束之高閣,拍賣行里動輒千萬的畫作終究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太遠,但當藝術遇到工業,奇跡發生了,原來生活真的如大街小巷的宣傳語中所說的那樣,是可以被藝術點亮的。所以在這一藝術領域目前的發展勢頭也最為迅猛,政府和各類機構越來越重視這類藝術設計作品的產值轉化能力和市場衍生效應,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并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由此,隨著炎熱的天氣涌入大連這座沿海旅游城市的不止有來海濱度假的人們,還有對藝術設計充滿理想的追夢人。
體驗設計成趨勢
曾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水立方標志設計的著名品牌設計公司東道設計國際部的總裁費斌,在大連設計節的重要活動板塊DDF(光華設計基金會)中國設計論壇上,生動地講解了他的藝術設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和展開的,展現出一個真實而細膩的創作過程,原來藝術設計并不是突然靈光一閃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斷的發現與創造。他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就是——體驗設計。“到不同的地方去看、去想、去感受,走出去、去找到靈感和活力”,費斌用自身的經歷通過被其命名為《魔幻創造力》的以他女兒為主角的視頻短片形式獻身說法,“這樣保證可以找到很多靈感。”他指出,設計師在設計時要思考的是如何將自身的創造力和感受設計作品的人連結起來。設計師最好應當通過不斷觀察的方法找到靈感。
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每當有不同的人找到設計師談不同的項目時,他們就會把項目進行細分化,如愉悅的、無限感性的、可能的、典型典范的、多方位不同角度的,以此作不同方向的考慮,詳細地去解讀,然后創作出不同的方案來。通過線條、色彩、字體、造型甚至光影效果帶給人們不同感受,將各種具象、抽象的藝術設計元素充分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符合客戶不同文化偏好、獨特審美意識和體驗感受的作品。費斌說:“在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旁有很多設計體驗館,你可以進入它,當你看到、聽到、體驗到那些藝術設計作品時,它就會帶給你快樂。”他認為,一個設計項目包含了設計師和體驗感受設計的人兩個方面,其中客戶的體驗包含了很多東西,一方面要非常有邏輯性、一方面又要非常感性,在兩者間需找到平衡,同時還要具有前瞻性,可以啟發人們,給用戶帶來驚喜,最后讓客戶可以包容并接受這個作品。
澳大利亞八大名校之一蒙納什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研究生項目總監、澳大利亞工業設計協會執行理事伊恩在介紹澳大利亞設計教育的文化與實踐中講道,現在作為工業設計領域炙手可熱的澳大利亞設計師馬克·紐森就是成長于悉尼聞名遐邇的邦迪海灘這樣的生活環境下,由他設計的在設計史上非常著名的富有流動感的椅子,就是他將澳大利亞的沖浪文化和當地特殊的金屬加工工藝相結合,完美地呈現在了現代的工業產品設計作品當中。
對此,費斌也表示,“在中國,我需要了解中國人的需求和文化,所以要找到關鍵詞,知道客戶更想要什么,如方便、安全、個性化,以及因為交通狀況需要而特定的放松等都是極為重要的方面。”
當設計遇到工業技術
如果說設計是藝術對生活的一次親密接觸,無限的貼近與創造力總是可以帶給人們新奇和快樂,那么具體到如何將工業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創造相結合,就成為了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據中國最大的本土汽車設計公司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慶才介紹,通過許多數據統計可以知道,從汽車設計的角度來看他完全可以和汽車產值掛鉤。汽車設計要依托企業進行發展,規模化、專業化、聯合化,建立起研發體系,其中包括使用的設計研發工具和方法。在設計過程中所有的思考來源于市場,從概念設計到研發,從材質、工程設計、空氣動力學到安全性能等。整體的設計制作滿足客戶的需求、滿足企業的需求,才是最終產品設計的一個基本思考點。此外,汽車設計和一般的工業產品設計之間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即工程現實問題,汽車集合了很多范圍的技術,應當說無論信息技術還是工程技術對整個汽車產品設計中的約束都更加復雜、多樣,所以很大程度上最終的產品設計還是要歸于理性。
對于這一問題,同處于相關設計技術條件限制較多領域的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劉航認為,在他們所屬的電子商務模式下的產品設計中,開發層面、推廣層面的客戶關系都很重要,消費者占有比較大的輿論優勢。基于小米手機在理念上忠于自我、追求極致的思想精神,依據成本、利潤和各種可行性分析,將小米手機定位于從設計和形象上追求簡約、極致,在形式上適于變化,以滿足各種消費層次的需求。用個性、青春、極簡使其能夠在互聯網上迅速捕捉用戶的眼光,留下深刻的印象。手機只是核心,以配件為輔——耳機、電池、保護套、后蓋、貼紙、掛繩……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搭配,不斷地融入時尚元素,增強個性化選擇,使其鮮明直觀而又富于變化。此外,需要群策群力、全民參與,來共同拓展生活方式類產品。他表示,形成集群化的產品氛圍,最終會提升為一種文化氛圍,這也是人們所期望的。
設計,定位藝術的新坐標。也許沒有任何一個藝術門類比藝術工業設計更需要源源不斷的改變和創造生活的力量,但與此同時,找對前進的方向更為重要,正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類藝術設計應該是服務大眾的,將創意點結合市場使理念付諸實踐,這樣才有意義。